勃拉姆斯《圆舞曲op.39》no.1-no.2音乐分析

2021-02-24 12:02张陆锦浙江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1年36期
关键词:全曲勃拉姆斯圆舞曲

张陆锦(浙江师范大学)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其一生创作几百首作品,其中以《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德意志安魂曲》、《摇篮曲》等最为著名。本文以他在1864 年的维也纳创作的《圆舞曲op.39》钢琴小品为主,对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作品从曲式、调性、和声、旋律、织体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与巴赫、贝多芬两位古典音乐大师并称为欧洲音乐史上著名的“三B”作曲家。但其创作仍努力保持和继承着巴赫、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追求内在情感的深刻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汲取德奥民间音乐中具有浪漫气息的养分,形成了质朴、严峻并富有哲理性的风格。

勃拉姆斯音乐创作领域之广泛、体裁之丰富无不为世人所惊叹。其中,他在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的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声乐作品的创作也体现出了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代表作品:《第一交响曲》(又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降B 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古典、浪漫、民族”三位一体的创作特征形成了勃拉姆斯独特的音乐风格,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圆舞曲op.39》是勃拉姆斯在维也纳居住并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来往时,欣赏了其《蓝色多瑙河》之后一时兴起,在1864 年冬天创作的钢琴小品。整个作品由16 首单独的乐章组成。作品简单但不简陋,其中融入了吉普赛、兰德勒等多个民族舞曲元素。小品中充满了天真和温情,就连勃拉姆斯自己评价这套作品都是“舒伯特风格的、天真而又小型的圆舞曲”。

二、《圆舞曲op.39 no.1》音乐分析

《圆舞曲op.39 no.1》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钢琴曲,3/4 拍,giusto 合适、热烈的速度。全曲短小又欢乐,在5 个升号调与6 个升号调之间相互转换,虽仅24 小节,但并不单调。

(一)曲式结构分析

本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如下表1所示:

表1 《圆舞曲op.39 no.1》曲式结构图

由曲式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此曲的结构非常工整,以4 小节为一句,8 小节为一段。全曲段落分配为:首部A+中部B+再现部A’。首部A 段由a 和a1两个句子组成,平行方整性结构:a 句与a1句均为4 个小节。中部B 段由b 和b1两个句子组成,b 句与b1句均为4 个小节。再现部结构与首部相同,但调不同,由a1和a11两个句子组成,均为四个小节。

(二)调式调性布局

《圆舞曲op.39 no.1》由B 大调、平行小调#g 小调和下属调E 大调组成:首部A 段的a 句由主调B 大调进入,a1句转为B 大调的平行小调#g 自然小调,可明显感受到旋律色彩由明亮的大调转为了柔和的小调。紧接着中部B段的b 句又回到了B 大调,色彩又变得明亮起来;b1句往B 大调的下属方向进行,转入了E 大调。再现部的a1句继续在E 大调上进行,最后a11 句回到了主调B 大调。

(三)和声分析

《圆舞曲op.39 no.1》的和声较为单纯,但有几处值得注意:

1.离调

全曲离调的部分并不多,仅有两处:第一处为第7小节,#A-×C-#E 构成的大三和弦是#g 小调的重属和弦,此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三拍的低音G 为和弦外音,与前后小节形成低音级进下行的效果;第二处为第20 小节,#G-#B-#D构成的大三和弦是B 大调副属和弦(ii 级的属和弦),随后接B 大调ii 级#C-E-#G,此处勃拉姆斯借用离调和弦进行E 大调到B 大调的转换。

2.主音持续

首部的a 句用了B 大调持续主音写法,虽然每个小节的和弦都在变化,但是每小节第一拍和第三拍都一直保持着主音B 作为低音,使开头这一句的调性更加稳定(见图1)。

图1 《圆舞曲op.39 no.1》a 句谱例

3.低音级进上下行

本首乐曲的低音运行较为平稳,没有明显的大跳处。首部和中部基本维持着低音二度级进上下行模式。研究认为级进运行的低音能够改变乐曲情绪,首部第二句采用级进下行的低音,同时音响也减弱,有一种乐段趋向于结束的感觉;而中部第一句使用级进上行的低音,同时音响也逐渐增强,使情绪不断向前推进(见图2)。

图2 《圆舞曲op.39 no.1》首部第二句谱例

由上文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勃拉姆斯在这首24 小节《圆舞曲op.39 no.1》中使用的和声不太复杂,并未见过多的离调,调式调性单纯,但他通过和弦转位,借助低音的变化与和声原本的倾向性来达到情绪变化的效果。

(四)旋律分析

全曲的旋律并不复杂,主要通过音符级进与乐句模进的手法进行创作。

虽然首部的节奏仅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但是在第一、二小节,勃拉姆斯通过在第二拍插入大跳和弦的方法,使听众产生第一拍为二分音符的感觉,丰富了听觉感受。第二句a1与第一句a 通过乐句模进手法写作。

中部通过音符级进和小节反复手法进行创作。中部的节奏变得更加地简单,右手旋律为八分音符,左手伴奏为四分音符。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勃拉姆斯从听觉上似乎改变了左手的节拍,由3/4 拍转为了2/4 拍。这样左右手错开的节拍为音乐添加了不稳定感,所以即使是重复的音符和单调的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音乐还是有强烈的向前推进的感觉,这与之前提到的级进上行的低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二句b1与第一句b 也通过乐句模进手法写作。

再现部的旋律与首部大致相同,不做单独叙述。

(五)伴奏织体分析

全曲的伴奏织体均为半分解和弦的形式:一个低音加一个柱式和弦的形式。需要注意区别的是,首部与再现部的伴奏织体为3/4拍的常见伴奏模式1 2 1 | 1 2 1 ……形式(见谱例1),而中部织体为2/4 拍的常见伴奏模式1 2 1| 2 1 2 | 1 2 ……形式(见谱例2),故在重音上需要做区别:首部与再现部的重音在3/4 拍的节拍重音上,中部的重音以二拍子为单位的第一拍。(注:此处的“1”表示的是此曲中半分解和弦的低音单音或八度演奏的低音,“2”表示的是半分解和弦除了“1”之外的部分。)

三、《圆舞曲op.39 no.2》音乐分析

《圆舞曲op.39 no.2》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3/4 拍,中板,全曲26 小节,是偏向于抒情的圆舞曲风格。

(一)曲式结构分析

本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如下表2所示:

表2 《圆舞曲op.39 no.2》曲式结构图

由上曲式分析图我们可以看见,全曲的曲式结构工整,调性单纯——为E 大调。乐曲由A、B 两段构成,B 段的第二部分与A 段相似,且两段均为重复型乐段,各自反复了一遍。b 句以a 句的主题材料展开构成,所以本曲为展开性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二)和声分析

全曲未出现转调,作者用三处离调的手法增加旋律的色彩变化。

第一处,A 段结尾部分,作者运用重属和弦,增加了半终止的倾向性。第二处,B 段b1 句的第3-4 小节,此两小节离调到了E 大调的平行小调:e 和声小调的vi 级和vii 级。第三处,B 段b1 句的第5-6 小节,此两小节离调到了E 大调的属调B 大调上,第一、二拍为B 和声大调的vii 级降III 音和弦第一转位,第三拍为B 和声大调V 级加VI 音和弦。

(三)旋律分析

旋律最突出节奏型为一个附点四分音符加一个八分音符再加一个四分音符构成,全曲以此节奏型为创作动机,加上模仿写作的手法完成全曲的写作。笔者认为,附点节奏有一种往前倾的感觉,可由于小节内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占了5/6 的时值,又增加了一种稳定的感觉。加上平稳的旋律进行,所以全曲给人的感觉便像是平静的湖面上涟漪荡漾。

(四)伴奏织体分析

全曲的伴奏织体是半分解的柱式和弦形式,节奏的听觉感受为两个八分音符加两个四分音符,伴奏的节奏正好填满了旋律节奏前两拍的空挡,使得整体听起来像是四个八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如下图3 所示:

图3 《圆舞曲op.39 no.2》织体节奏型

所以小节内除了第一拍的节拍重音之外,旋律重音便落到了第三拍的四分音符处,不被三拍子“强 弱 弱”的传统束缚,呈现了一种“强 弱 次强”的感觉,使得旋律听起来没有那么地呆板、枯燥。

四、小结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中的典范,却追崇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他的作品兼古典与浪漫风格于一身。圆舞曲op.39 的所有乐曲都是无标题的音乐。分析的前两首乐曲虽结构短小但内容丰富,具有多样的音乐形象。

《圆舞曲op.39 no.1》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钢琴作品。整首乐曲调式调性单纯:主调为B 调,期间转入平行小调#g 小调和下属调E 大调,最后回归主调。和声的使用并不复杂,仅有两次离调。旋律主要通过音符级进和乐句模进的手法创作而成。伴奏织体以分解的柱式和弦为主,节奏主要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为主。勃拉姆斯通过他精湛的写作技巧,例如低音级进、改变节奏重音等,使整首作品在所有创作元素都十分简单的基础上听起来却并不显得无趣、呆板,反而在保持单纯美好的同时又充满了乐趣与惊喜。

《圆舞曲op.39 no.2》是一首展开性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调性单纯,在E 大调上稳定进行,无转调,借用了部分同主音小调e和声小调与属调B和声大调的和弦。以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为旋律的固定节奏型,但勃拉姆斯通过对伴奏节奏的调整,使得整体音乐运行呈现“强 弱 次强”的结构模式,使得全曲虽然少见大跳的旋律,也并不显得枯燥乏味。

本篇论文以音乐分析为主线,对《圆舞曲Op.39》展开的研究与学习,针对钢琴小品此类音乐体裁产生了更为明了的认识,此外在写作、分析上对这一类具有古典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分析这类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过程中,不应严格按照古典时期条条框框的思维,导致有些地方的研究无法继续进行,虽然勃拉姆斯在《圆舞曲op.39》中大部分的思维还是遵循古典主义时期的大方向,但有些地方依然是有他自己的风格和创新。这些也表现出了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的独特性。而我们学习即为应当尽量把握风格、准确分析,为今后欣赏和更好地演奏勃拉姆斯地钢琴作品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赏析、演奏其他的钢琴作品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全曲勃拉姆斯圆舞曲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节日圆舞曲
师院圆舞曲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
黑色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