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6簧笙”在传承发展笙音乐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2021-02-24 03:25胡凌雅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创作传统

胡凌雅

引 言

“L-36簧笙”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笙乐器改革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它是西南地区笙乐器改革最具代表性范例之一。正是由于它解决了过去“一人多笙”带来的演奏指法繁琐以及转调不便的问题,从“L-36簧笙”诞生至今的近70年中,不断有学者、乐团职业演奏者、演奏家和教育家进行探索和应用,使得“L-36簧笙”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展现出来。本文将对“L-36簧笙”在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笙音乐文化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审视“L-36簧笙”艺术的历史意义、当代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传承发展,引发当代笙音乐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当代笙音乐发展现状述评

1957年,胡天泉先生在一次国际音乐节比赛中演奏了笙独奏曲《凤凰展翅》,这是由胡天泉先生和董红德先生创作的第一首笙独奏曲,这也标志着笙以独奏的形式被搬上舞台。伴随着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笙乐作品:如,阎海登先生创作的《孔雀开屏》、《晋调》,原野、吴瑞、胡天泉先生创作的《草原巡逻兵》,高扬、王庆琛老师创作的《水库引来金凤凰》,高金香老师创作的《海南春晓》等等。这一批作品均以独奏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用的笙逐渐从十七簧改良到二十四簧。内容上适应当时的历史背景,以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人民生活所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为主,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新面貌和新景象,歌颂了党的丰功伟绩;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以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为本,将西洋调式与中国民族调式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五声音阶为主,并灵活运用西洋作曲技法,结合笙丰富的演奏技巧以及特有的和声特点,使旋律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由此,笙这一长期以来处于从属地位的伴奏乐器,开始走向独奏、重奏等多种演奏形式的舞台。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后,非常幸运的留下了一批符合当时政治背景的作品。经典的代表作品有:1971年,胡天泉、王会议老师创作的《大寨红花遍地开》;1972年,由曹建国与沈立良老师创作的《劈山引水幸福来》;赵恕心与张之良老师创作的《高原放歌》;1973年春,王庆琛老师创作的《边寨新歌》;1974年,由苏安国、王惠然、胡天泉老师共同创作的《我爱祖国的西沙》;1975年初,高扬、唐富老师创作的《林海新歌》;1975年,由张式业与庞承安老师创作的《喜听原油滚滚流》以及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快乐的女战士》等等。这些笙曲除了在内容上符合当时的历史需要外,它们在和声色彩变化、演奏技术难度及复调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演奏用的笙也多从二十一簧改良到二十六簧笙。

1975年,王慧中老师、笙制作大师孙汝桂先生及笙改革前辈杨大明先生成功研制出了三十六簧全键半音扩音方笙。此笙完全打破了传统笙长期以来固有的音位排列顺序,它自成体系,并且拥有完整的半音音阶,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g—#f3)之多,能够方便进行转调演奏和半音音阶的上下行快速演奏。2002年,由三十六簧扩展到三十八簧,2007年,又在三十八簧的基础上增加到四十簧,此时的四十簧方笙已经能够顺利的完成《野蜂飞舞》这首常常被西洋乐器用来炫耀技巧的音域宽、半音多、演奏难度极大的外国作品。如今,四十簧方笙又成功改良为四十二簧带联动键的现代方笙,现代方笙音域宽广,为现代笙曲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同时也为许多中外名曲的移植创造了便利,笙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然而让演奏者们感到遗憾的是,笙独有的传统技巧(如滑音、历音等)无法在现代方笙上得以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笙音乐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在创作手法、表现风格、内容形式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的开拓和发展。笙的音乐作品在表现内容方面也较之前更为丰富多彩,如对祖国山川景色的描绘,对人物的描写和历史性题材的叙述等等。作品在之前的独奏小曲的基础上也增添了大量外国音乐作品的移植,从小提琴、单簧管作品到钢琴甚至乐队的作品均有涉猎,同时也不乏许多专业作曲家参与到笙音乐作品的创作之中,使笙乐作品在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飞跃性的进展,一时间大量的优秀作品开始出现,其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唐富老师的《天鹅畅想曲》、《镜泊风光》,肖江、牟善平创作的《微山湖船歌》、《织网歌》,林伟华、胡天泉创作的《阿细欢歌》,张之良创作的《欢乐的草原》和《秦王破阵乐》,徐超铭创作的《林卡月夜》,牟善平、苗晶、肖江共同创作的《挂红灯》,王慧中创作的《草原欢歌》和《傣乡风情》,曹建国创作的《牧场春色》、《天山的节日》和协奏曲《王昭君》,高金香创作的笙四重奏《火把节》,高扬、张立功、唐富共同创作的笙协奏曲《文成公主》,陈铭志创作的笙赋格曲《远草赋》,还有赵晓生老师运用自创太极作曲系统首创的无调性作品《唤凤》等,演奏这些作品所用的笙已从二十六簧增加到三十六簧以上。

早期笙的独奏作品,多以传统技巧为主,其中口舌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呼舌、碎吐、软双吐等,手指技巧有打指、颤指、抹音等,还广泛运用了传统五八度和音、四五度和音和单音,旋律线条流畅,多采用民族的五声、六声和七声调式,使得早期作品独具特色。

而随着时代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笙音乐作品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方向。这些作品不只局限于简单的曲式结构和单一的调式调性,而是融入了西方的曲式结构,调式复杂、调性多变,甚至采用无调性音乐特征等,在这些现代作品中非规则的和音、和弦以及半音的快速演奏等较为常见,这些特点对演奏技术与乐器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L-36簧笙”对笙音乐文化的贡献

(一)传承——金声玉振凤笙之美

古乐书中写道:“列管为箫,聚管为笙,凤凰欲飞,箫则象之;凤凰戾止,笙则象之”。笙的声音像是凤凰的叫声,音色独特,声音充满了柔和、优雅的色彩,如秋夜湖水,夏风吹拂,春日的瀑布与丝制乐器对话,是山涧般甜美的水声。

凤凰是我国古人喜爱的神鸟,它象征着光明、和平、幸福和繁荣,笙的形象就是一只聪明伶俐、精力充沛的凤凰,在华夏文明3000多年的时间长河上载歌载舞。“L-36簧笙”在改良乐器性能的基础上并没有改变一直以来笙的传统形象,将凤凰之美继续沿传,此为传承之大道。

(二)创新——虎跃龙腾新兴之态

1、音位设计与按音设置

一般多簧笙由于八度音苗分开排列无规则性,从而造成演奏时指位复杂、影响演奏速度。而“L-36簧笙”在音位排列上,小字一组、小字二组与小字组(有的是小字三组)的音苗呈两两并列的方式,采用八度音苗并排的音位排列原则(见图1)。以吹嘴为中心,在莲盘的前半部分,除了有一个八度音程外,其余均按照大二度关系(减三度作大二度看待)构成左右对称;在莲盘后半部分,除了有一个大二度音程外,其余也按照小二度音程的关系(增一度作小二度看待)构成左右对称。

笙是一根笙苗安装一个簧片,一个簧片发一个音,如果想要在一把笙上扩大音域范围,就必须增加笙簧的数量,簧数增多就会造成自然漏气的现象,特别是低音簧片。因此,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L-36簧笙”采用了控制发音气流的推键、控制发音管共鸣的按键以及破坏发音共鸣的按孔的综合设置。这种采取不同方式来控制不同音区的按音方法,解决了簧数多带来的自然漏气现象,合理有效的利用了莲盘平面上方的空间位置,又使演奏者的双手得以解放,充分调动了演奏者手指、手掌按孔、按键的能动性。

图1:“L-36簧笙”音位排列

综合“L-36簧笙”音位排列与按音设置来看,它的设计是符合人体工程科学的,就是说要让乐器的演奏方式最大程度地适应人体、适应手指手掌自然按音的状态,应该尽量减少演奏过程中肉体和精神上的疲劳。“L-36簧笙”的音位设计与按音设置突破了笙一直以来使用的单一手指按音的传统方式,大胆的将手的各部位功能充分运用起来,参与到演奏中,减小了按音时的动作幅度,为单音与和音的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的条件,避免了跳位按音的指法现象,加上按孔与按键的综合设置,使得“L-36簧笙”不仅可以展示传统曲目中的技巧,也能适应现代作品的技术要求,此为创新发展之诉求。

2、在笙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优势

以传统笙曲《海南春晓》为例,此曲是由高金香先生于1963年所创作。其中乐曲的快板部分(见图2)中的每一个重音记号下的音都运用了打音技巧,打音是指在演奏主音的同时快速按下其他音与主音相互碰撞产生的音响效果。由于“L-36簧笙”#f1-#f3全部为按孔发音方式,使得在演奏传统打音时保证了打音的润色效果,同时“L-36簧笙”的科学音位排列完全满足快速演奏五八度和四五度和音的要求,因此相比一般传统笙而言可以达到更佳的演奏效果。

图2:《海南春晓》快板片段

作品中的复调段落属于支撑式复调(见图3),特点为上方声部持续十六分音符,旋律声部为有规则点缀性的八分音符。由于“L-36簧笙”合理的指位设计,将36个音位平均分配在十个手指,并且充分利用手掌、虎口、大鱼际(手掌下端)的部位,以减轻单指控制音位过多所带来的负担,加上使用支架来支撑乐器,可以使手指和手掌得到放松,这样就避免了多音位对单手指所带来的按音负担,很容易完成各种技巧,也使复调演奏更加流畅。此特点不仅体现在传统笙曲里,在有着复杂和弦、快速半音阶、多声部复调以及无调性等现代作品中,“L-36簧笙”同样表现出色。

图3:《海南春晓》支撑复调片段

三、“L-36簧笙”的价值追述

(一)在当代笙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启示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组建了国乐班和民族管弦乐团,更加注重民族乐器的学习。笙音乐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形式多样的演奏技巧以及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作为笙的学习者除了应该具备一个高水准的独奏演奏水平外,还应该有出色的重奏合奏能力。但以传统笙入门的琴友由于传统笙音域过窄不能完全适应乐团需求,键笙起步学习的琴友对传统技巧的掌握又有些缺失,而同时学习传统笙和键笙又会给学生增加太大的压力,因此“L-36簧笙”对于笙音乐教育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L-36簧笙”应用与教学的实践基地成都玉林小学与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在创立民族乐团之始,“L-36簧笙”就作为两所小学的教学与排练用琴。据不完全统计,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习者会直接选择“L-36簧笙”进行学习,经过一对一和一对多人的教学模式,从单音到和音、从单一的旋律到独奏曲、从简单的单吐技巧到花舌技巧等一系列的系统基础教学,独奏、合奏曲目的积累使学生具备了独奏和乐队重奏与合奏的能力,收效显著,这将为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不竭的人才动力。

2014年刘瑜教授在四川音乐学院开设了笙室内乐课程。课程包含了四重奏、五重奏、合奏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重奏合奏训练,既能够锻炼学生多声部听觉能力、多声部音乐欣赏与演奏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协调与默契配合的精神,还增强了学生对节奏韵律的把握。2014年12月,刘瑜笙室内乐团在“笙声和韵”音乐会上演出了《西厢情怨》与《冬猎》两首重奏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震撼与享受,展示了“L-36簧笙”除了独奏形式外重奏演出形式的魅力。尤其是《西厢情怨》中高低音笙不同声部的音色相互交织,旋律的此起彼伏,产生了绝佳的音响效果。这表明笙重奏、合奏的演奏形式具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力和广泛的观众基础,为之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了更加丰富且有说服力的实践经验。音乐会的成功充分说明在教学中应用不同形式的组合训练对学生在演奏技巧的培养提升、丰富音乐的想象力以及各组合形式中的相互默契配合方面都能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这一形式也为“L-36簧笙”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和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

(二)在当代笙音乐创作中的价值与启示

就笙曲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十七簧笙演奏的小型曲目到如今多簧笙所演奏的曲目,笙的音乐作品有了较大的变化,把过去的教学曲目安排与现在的教学曲目选编相对比,可以说是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从笙曲的创作人员方面来看,过去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演奏者自己创作而成,少量曲目是与作曲家合作完成,并且通常是由自己演奏;而现在,除了演奏者的原创之外还有许多专业作曲家也开始为笙创作音乐作品,并且在这些创作的乐曲中,使用了较多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与现代和声,还使用了大量的复调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无调性音乐作品《唤凤》、《春天的歌》、赋格曲《远草赋》还有大型协奏曲《静夜思》等等。这些作品为笙音乐艺术的成长发展拓宽了疆土,开拓了新天地。

由于“L-36簧笙”既可以演奏传统笙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又能演绎现代创作技法的音乐作品,解决了由于乐器形制不一所带来的曲目选择不便的问题,因此对于“L-36簧笙”而言,曲目选择没有任何的限制。刘瑜教授为“L-36簧笙”创作、移植了大量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套《“L-36簧笙”初级、中级、高级练习曲》;一套移植的《“L-36簧笙”演奏的优秀外国乐曲》;还创作了笙独奏作品近十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蝴蝶恋花》、《跑马山印象》、笙与乐队《花仙忆》等。移植的外国经典作品《马刀舞曲》、《查尔达斯》、《野蜂飞舞》等。还有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闫慧昌先生专门为“L-36簧笙”所作的笙独奏作品《春舞》;前重庆音协主席叶语先生为“L-36簧笙”写的复调练习数首;青年作曲家刘星为“L-36簧笙”写的笙独奏曲《天地之间》;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杨晓忠教授为“L-36簧笙”写的笙独奏作品《山寨节日》等。这些极具特色的作品都为“L-36簧笙”的发展推波助澜,也为弘扬中国笙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结 语

在笙音乐艺术发展的进程里,“L-36簧笙”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改革者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契合党中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笙音乐文化内涵,又适应了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赋予了笙艺术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笙音乐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在继承了笙传统演奏特点的基础上,对笙的音域和表现力做了进一步的拓展,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从众多改良笙中脱颖而出,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亦对当代笙音乐文化生存状态的改变、对社会教学的传播、对笙的乐器改良发展和对当代笙音乐作品的创作都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然而任何一件新兴的事物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我们不断对其完善探索,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思考,推进“L-36簧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是习笙者以及民族音乐人锲而不舍的光荣使命。■

[2] 范元祝.20世纪笙的改革与笙曲创作[J].中国音乐学,2001,(03).

[3] 岳华恩.论笙的改革与规范化问题[J].交响,2003,(01).

[4] 刘瑜.改革笙“L-36簧笙”解析[J].音乐探索,2008,(01).

[5] 刘定余.介绍一种最新36簧笙[J].四川戏剧,1993,(03).

[6] 刘舒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音乐创作,2017,(12).

[7] 徐超铭.笙演奏技术的创新——现代笙曲提出的挑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创作传统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