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架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寻踪

2021-02-24 03:25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鼓槌乐器田野

高 悦

一、置于临清民俗文化中的临清架鼓

临清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北省接壤。该地位于漳卫河与古运河的交汇处,保留着舍利宝塔、运河钞关、鳌头矶等明清两朝的建筑。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清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临清城的发展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更迭不可分割,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发展的鼎盛时期,临清市“交通枢纽”、“商业都会”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笔者分别于2019年11月至临清架鼓传承人家中详细记录乐器尺寸、2020年10月在临清市的明清古迹中体会临清的文化氛围并参与架鼓教习所的学习、2020年9月—2021年9月多次在聊城古城区感受临清架鼓演奏时的磅礴气势。

临清架鼓发展最活跃的时候是在明清时期,与此同时临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处于鼎盛时期,这一切源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在明清时期汇通发达,促进了南北经济之间的交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临清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有交流才有发展,封锁的城市、国家不会有长足的进步。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像是一剂强心针,打开了临清地区向前发展的趋势,尽管明末清初,临清城经历战乱和疾病的侵扰,人员伤亡惨重,但是临清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地方与京杭大运河的命运紧密相连。临清运河钞关作为“八大钞关之首”在明宣德四年就已经设立,钞关建筑群占地四万平方米,现在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临清钞关占运河钞关之首的地位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临清城过往人员之繁,经济实力之厚,为临清城民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明清时期,临清城的民间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位于古运河和漳卫河交汇处的临清河神信仰尤为突出。黄河水患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明清两朝官员的难题,临清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其经济辐射力影响着周边多个省会,漕运淤塞不仅导致南北方商品货物无法进行正常的输送,还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因此,临清河段的畅通显得尤为重要。治水任务重,官员压力更重,在宗教信仰浓厚的时代,能够缓解压力的方法就是求神拜佛,治水大臣将治理水患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赐福,下令修建河神庙来祈求河神的保佑。山陕商人、江西商人等外来人口至临清经商并定居于此,促进了临清民间风俗习惯的多样化。随着寺庙道观数目增多,庙会活动也日渐增加。民俗活动为临清架鼓的发展提供生存空间,架鼓音乐气势磅礴、声势浩大、热闹非凡,庙会活动常聘请架鼓队前来助威,似乎哪一家的架鼓敲得响,哪一家的庙会就办得比别家漂亮。具有竞争意味的架鼓队,且架鼓队成员所获收入是非常可观的,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加入架鼓队,这时候的架鼓队可谓是人才辈出。运河漕运连接着运河文化的发展脉搏,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交流途径发展多样化,运河临清段的漕运停止使用后重创了临清城的经济,架鼓队经济来源得不到保障,敲架鼓的队员纷纷另谋生路,随着历史的推移,庙会活动渐渐地不再是主流文化,这直接影响架鼓队的演出机会,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仅剩四、五个架鼓社团仍活跃在大众视线,“十年动乱”时期,架鼓文化更是受到了重创,直至今日,保存下来的鼓谱仅有六篇,鼓谱由更道街架鼓会演奏,程占吉、王玉亭记谱,均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2006年,临清架鼓会(原更道街架鼓会)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临清架鼓以锣鼓艺术入选山东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保护,临清架鼓虽再次活跃起来,却难以重现当年盛况。

二、以“临清架鼓”为研究对象的田野调查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对临清架鼓记载道“架鼓”源于唐代“羯鼓”。古时“架鼓”称为“羯鼓”,明清时期架鼓演奏多用于庙会时接神送神的仪式当中,接神送神时神灵塑像或牌位都放在专门定制的架子上,由数人像抬轿子一样接送到指定地点,用于接神送神仪式中的“羯鼓”在这时改称为“架鼓”。临清架鼓队演奏时大鼓声音雄厚,中鼓、小鼓声音穿透力强,数十个中鼓、小鼓为大鼓浑厚沉重的音响效果做填充,更显架鼓演奏气势磅礴,响铜和镲清脆尖亮的声音为架鼓震撼的气氛做点缀。临清架鼓队中每一类乐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914年,德国人霍恩莫斯特和萨克斯首创了“霍恩莫斯特——萨克斯”体系乐器分类法,该体系以构成乐器的振鸣体发声原理作为乐器分类原则,将世界上所有乐器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五大类①。临清架鼓队的乐器由鼓、锣(开道锣和点锣)、镲三种打击乐器组成,分别将临清架鼓队的乐器置于该乐器分类法中,可清晰得出鼓类属于“膜鸣乐器”,锣类和镲均属于“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的音色效果受鼓身体积影响,体鸣乐器的音色受乐器材质和重量的影响,为保证演出时同类别乐器音色统一,整体演奏时达到要求的音响效果,架鼓队所使用的乐器一直以来都使用固定的尺寸、材质及其体积,定制乐器的厂家也是由架鼓队精挑细选的。临清架鼓队所用鼓的特点是鼓身矮而圆,另外学习架鼓时,有为适应儿童的身形特别订做的儿童用鼓,与正常演出敲的鼓相比较,儿童鼓的鼓面直径及周长则更为小巧。开道锣和点锣制作材质都使用“响铜”,两者体积相差悬殊。鼓、锣都是打击乐器,除了乐器本体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槌”,临清架鼓对鼓槌、大锣槌和点锣槌的要求依旧是细致有讲究的。无论是中鼓、大鼓还是小鼓,鼓槌都是采用统一的尺寸,老艺人要求鼓槌的材质必须是由枣木制成,锣槌和点锣槌则均为椿木制成。鼓槌形状与常见的鼓槌有所不同,是一头粗一头细且两头直径相差较小的圆柱体。开道锣自重大,想要奏响开道锣需要锣锤相应地变得更为“壮实”,因此开道锣的锣锤短而粗,看起来厚重结实像是常见鼓槌的缩短加粗版。点锣槌更像是一块“戒尺”,是长方体的扁平状。

近两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进入到大众视野,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聊城市组织临清、冠县、莘县等多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聊城古城区西大街进行展演活动,各地赶来的旅游团常驻足观看。非遗展演活动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笔者于2020年9月—11月多次到古城区观看非遗展演,所作记录如下。作为山东快书演员的主持人往往能将展演活动气氛带动起来,主持人将每项非遗项目的节目介绍都编写成快书段子,用说唱艺术的表演形式展现给观众,西大街整条街上,每隔几步远就安排一出非遗节目,主持人在报幕的间隙还会引领着观众参与到非遗项目的演出中,让观众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临清架鼓每月参与五到六次的展演活动,因其磅礴气势常作为非遗展演的开场节目,架鼓的演出形式有“行街”、“圆场”两种,作为开场节目的临清架鼓常采用“圆场”(如图1)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演奏时,在西大街最东边的游客都能够听到西大街最西边的架鼓队伍鼓声震震。架鼓队的鼓牌往往以连缀的形式出现,完整演奏六首鼓牌耗时较长,正式参加展演活动的时候,架鼓队会根据游客的数量,灵活选择鼓牌连缀数目。最常见的鼓牌连缀顺序是【二十八宿】,【小排鼓】,【长鼓】,【滚鼓】。

图1

通过聊城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许多非遗项目映入大众眼帘,临清架鼓队也慢慢地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架鼓,为更好地传承架鼓艺术,临清架鼓会第四代传人洪林先生在临清市举办教习所,进行免费教学,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参加。笔者于2020年10月参与到教习所的学习中,接触架鼓演奏技法时,体会到架鼓鼓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架鼓艺人将鼓槌敲击鼓面、鼓槌敲击鼓边、鼓槌互击三种技法交替出现的鼓点节奏称为“老扎子”,“老扎子”演奏时节奏轻快有跳跃感。教习所场地选在临清鳌头矶门前的小型广场,灯光明亮,广场上多是周围散步锻炼的居民,能够花时间到架鼓队驻足观看或者参与架鼓学习的几率要比来往行人停下来学习架鼓的几率高。架鼓演奏时本就欢快热烈,容易吸引群众注意力,提高了吸收新学生学习架鼓艺术的可能性。

三、从田野调查收获来看临清架鼓的发展

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获得研究资料来源的基本方式。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精辟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时,学者选取某一种感兴趣又有研究价值的音乐事象,对该音乐事象进行间接了解和直接观察,将案头作业与田野调查相结合,从而研究该音乐事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案头作业分为田野调查前的案头作业和田野调查后的案头作业两种,田野调查前的案头工作更加重要。认识一种新的音乐事象要从其来源、历时发展、共时特点、音乐本体、后续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准备的案头工作是高效率田野调查的有效保障。无论是对传承人的个别访谈还是对整个演出队伍的集体访谈,准备不充分的田野调查工作会使调查者手足无措,也会给被采访者留下不好的印象。“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之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以“田野”为对象,力求全面、客观、准确、真实地揭示和阐述“田野”的文化意蕴②。

不断转换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才能完整地体现所调查的音乐事象,田野调查可以说是一件十分有趣又十分严谨的学习活动。在以临清架鼓为对象的田野调查中,笔者最开始是以观众的身份接触架鼓艺术,而后亲身学习架鼓艺术,体会架鼓学习中的困难和乐趣,将田野调查的收获融入到后续的案头工作中,更加客观真实的研究临清架鼓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旅游业先天具备的物质性条件,那么少数民族音乐歌舞则是旅游业后天具备的非物质财富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着无限的文化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临清架鼓、山东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中,将临清架鼓的保护与传承理念“活态”化,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活态”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文化遗产”属性,还应当在现实社会中继续使用,使其原始使用功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临清架鼓音乐文化的永续利用。

结 语

临清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汇通,临清架鼓作为临清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土壤随着运河漕运的衰落遭到破坏。2006年,临清架鼓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与经济支持,为使架鼓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将架鼓艺术“活态”化,使其原始使用功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临清架鼓音乐文化的永续利用。■

注释:

① 吴艳.《中国乐器志·体鸣卷》读后[J].音乐研究,2006.

② 王文韬.“田野”的困境——民族音乐学的当代实地调查方法刍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01):46-51.

③ 伍国栋,贾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大理古城“洋人街”戏台“天天有戏”调查[J].中国音乐,2008,(04):16-23.

猜你喜欢
鼓槌乐器田野
希望的田野
学乐器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红蓼红了
娃娃敲鼓
乐器
田野风光
你好,腰鼓
在希望的田野上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