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权
(广东纵横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
某桥梁桥型布置采用12+107+86=205m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主梁采用单幅结构形式,采用斜腹式单箱八室断面,顶板宽为40.6m,底宽33.6m。按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城-A级[3-4]。
本桥主拱结构为钢箱拱,分大小两个拱,大拱跨度107.95米,矢高32.19米,主拱矢跨比为1/3.35,拱轴线采用2次抛物线和直线拟合,拱肋按1/8角度内倾。小拱跨度76.25米,矢高约22.19米,主拱矢跨比为1/3.44,拱轴线采用2次抛物线和直线拟合,拱肋按1/8角度内倾。主拱两个主拱肋均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拱肋为钢结构,拱座为混凝土结构。拱肋截面为矩形,横向宽度为1.8m,大拱拱截面高度由拱脚处的7.35m变化至拱顶处的2.5m,小拱拱截面高度由拱脚的3.84m变化至拱顶处的2.0m,拱脚、拱脚处顶板和腹板厚为42mm,底板厚30mm。详见图1。
图1 桥型布置图(单位:cm)
根据桥梁施工图设计文件,采用MIDAS/Civil 2012计算,设计荷载为城-A级,计算模型见图2所示。
图2 桥梁计算模型(MIDAS/Civil)
工况Ⅰ~Ⅶ试验荷载在测试截面处的试验荷载效率如表1所示,表中的数据表明试验荷载效率ηs满足《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 (CJJ/T233-2015)中取值范围为0.85~1.05之间的要求[3]。
表1 试验荷载效率
1)挠度测点布置
本次试验主梁挠度测点沿试验桥跨两侧的支点位置、1/4位置和跨中位置布置,共28个挠度测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P1轴横梁挠度测点布置在跨中和靠近支点截面,共3个挠度测点,采用吊百分表进行观测。
2)钢箱拱位移测点布置
钢箱拱位移测点在P1~P2跨1/4、1/2、3/4截面各2个测点,在P2~A3跨1/2截面2个测点。
3)拱脚水平位移测点布置
0、3号台各2个测点。
4)应力(应变)测点布置
A、B、C、G截面各6个测点;D、E、F、H截面各15个测点;I截面1个测点。
1)应变试验结果。各工况作用下,主梁、拱肋、横梁(工况Ⅶ下I截面)应变校验系数分别在0.44~0.95之间、0.50~0.88之间和0.65,相对残余应变分别在0~0.18之间、0.12~0.19和0.10,详见表2。
表2 各工况主梁、拱肋应变校验系数与相对残余应变汇总表
2)变形试验结果。各工况作用下,桥面挠度、拱肋变位、拱脚位移校验系数分别在0.61~0.93之间、0.62~0.70之间和0.35~0.45之间,相对残余变形分别在0.16~0.19之间、0.09~0.18和0.12~0.18之间,详见表3。
表3 各工况桥面挠度、拱肋变位、拱脚位移校验系数与相对残余变形汇总表
3)吊杆索力试验结果。各工况Ⅲ、Ⅳ作用下E截面吊杆索力增量校验系数分别为0.82、0.85,相对残余索力增量为0.08、0.05。
4)裂缝检测结果。在整个静载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试验桥跨有新增可见裂缝产生。
环境随机振动法(脉动法)是指在桥面无任何交通荷载以及桥址附近无规则振源的情况下,通过测定桥梁由风荷载、地脉动、水流等随机激励引起的微幅振动来识别结构自振特性参数的方法[1-3]。测试结果如下表4。
表4 自振特性测试结果
在30、40和50km/h的跑车试验下,试验桥跨冲击系数分别为1.05、1.08和1.04,阻尼比介于0.90%~1.81%。
在30、40和50km/h的刹车试验下,试验桥跨阻尼比介于0.66%~0.83%。
1)静载试验不同加载工况作用下,各测试截面应变、变形、吊杆索力增量校验系数均小于1.0;各工况卸载后各测试截面的相对残余应变、相对残余变形、相对残余索力增量均小于20%,结构变形规律和应变状态正常,结构强度、刚度及抗裂性满足《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 (CJJ/T233-2015)的要求。
2)试验桥跨实测自振频率均大于理论计算值,表明结构实际整体刚度较好。
3)综合荷载试验检测结果及分析:测试跨桥梁目前工作状况正常,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抗裂性能均符合《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CJJ/T233-2015)中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该桥承载能力满足《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1-2011)中设计荷载(城-A级)的正常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