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贤祥
内容提要 较多中国制造企业借助劳工标准认证筛选效应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且其筛选效应在认证与非认证企业间呈现不同特征和机制。本文基于中国贸易制度高质量发展背景,从理论上探究中国企业劳工标准的筛选效应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使得更多劳工认证企业需要过度投资达到劳工标准“筛选”效应,且这样的标签筛选满足一定条件才可从较低标准混同到分离均衡;市场机制使得具有不同筛选要求的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在竞争中会达到企业劳工标准内生筛选均衡。劳工标准认证又会在一定的时间通过内在相关规则约束及持续改进的正反馈机制产生生产效应,最后的净收益取决于因时间贴现、生产磨合等带来筛选成本与进一步生产效率提高的综合效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国廉价劳动与发达国家充裕的资本展开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国际分工,低价格的绝对优势在挤压劳动力成本同时,会带来劳工工作条件恶劣、就业歧视等诸多问题。国外越来越多消费者发起道德责任运动,强烈排斥来自发展中国家“血汗工厂”的产品,也借助“货币”选票倒逼采购商对采购的产品必须有FLA、SA8000 和ETI 等劳工标准认证。Lin(2009)、史晋川(2011)、Ferrando(2013)把这类认证看作是交易的双方借助私人合约而形成跨国界绑定的微观法律移植。截止2019年9月,全球共有62个SA8000 认证国家或地区,涉及2142044人就业,而中国有606 家认证企业。①劳工认证体现为类似劳动密集型企业完成采购商劳工考核要求的保底“标准”。长远来看,劳工认证又会通过相关规则约束和持续改进机制内在影响认证企业甚至对应二级供应商劳工标准执行度,一定程度更好达到企业自我甄别筛选,以获得更多市场“选票”的目标。但现实是这种自我甄别筛选的效果还有待提高,无论是认证企业间或是认证与非认证企业之间。
企业劳工认证初始可认作是一种需要过度投资才能得到具有筛选机制的信号,而筛选机制的本质是利用“显示原理”,设计一个“说真话”的直接机制,使得供应商“如实显示私人信息”,形成一个非完全信息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通过这种直接机制从而达到能让供应商自我甄别筛选其他供应商能力的目标。调研时了解到,类似制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国外订单需要艰苦通过保底的“标准”,在短时间内很难有高质量变化或提升,甚至后来有的企业因为市场原因放弃劳工认证的荣誉,所以现实中时常会出现这类信号筛选的低标准混同均衡。从近些年劳工认证的全球及中国企业认证情况看,总体认证数较为稳定,除了劳工认证有其较高的门槛外,很明显劳工标签的筛选荣誉没有影响、甚至吸引到更多未认证企业参与其中。为什么较多认证企业劳工标准趋于向下竞争到最低要求,且更多非认证企业为何没有激励达到高劳工标准认证企业的筛选要求?不同类型企业劳工标准筛选机制有何不同?如何权衡劳工认证的筛选成本及进一步因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
原来劳工标准宏观层面分析更多基于外生性视角阐释劳工标准与一国贸易投资等方面关系。而把劳工认证当作微观法律移植,就是要从微观视角内生性分析其机理,且分析发展中国家微观企业劳工标准移植的机制、演变规律及绩效是一个较为新颖且现实性问题。本文将在前面学者已有离散型研究基础上,基于连续型视角分析劳工认证企业过度投资达到劳工标准“筛选”效应及连续型劳工标准混同到分离均衡所需条件;同时基于生产效率的信息传递视角在统一框架内比较论证认证与非认证企业筛选机制;最后分析企业劳工认证筛选成本及进一步因生产效率提高的收益。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整理微观视角劳工标准、信号筛选及生产效应的相关文献并进行述评;第三部分基于劳工标准的筛选效应分析认证企业劳工标准提高的机理及连续性劳工标准混同到分离均衡需要的条件;第四部分基于生产效率信息传递视角比较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劳工标准筛选机制;第五部分基于生产效应视角进一步分析企业劳工标准筛选成本及收益;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劳工标准的经济学研究过去人们一直较多地从宏观视角,就ILO(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国际核心劳工标准要求与一国的贸易投资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为了更好促进跨国界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跨国微观个体尝试通过劳工认证绑定形式进行跨国界交易,所以学者研究的视角尝试从宏观转到微观,如Lin(2009)、史晋川等(2011)、Ferrando(2013)分别从移植的成本与收益、消费者需求及跨国公司供给的边界等方面诠释微观法律移植的内涵。就目前来看,微观视角的劳工标准的经济学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涉及交易的微观个体的行为研究。劳工标准移植涉及到微观供应商和采购商行为分析,Miles & Munilla(2004)通过研究发现:SA8000 可以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提高供应商的可信度,使供应商可以有意识地遵守规则并提高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Wolters(2003)认为二级和三级的供应商达不到相应的认证标准,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干预、经济落后及相应的文化缺失。Mamic(2005)、Ciliberti et al.(2008)认为政府相关的政策和监督缺少,加大了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Muller et al.(2009)认为在未来的认证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定位中心的认证,以便更准确地监督供应商的环境并发挥监督作用。从卖方角度来看,Stigzelius& Mark-Herbert(2009)认为,如果采购商不支持SA8000,那么采购商不负责供应商的成本。因为没有相应的合同来提供安全保障,交易大大减少了双方的信任。
二是微观机理的经济学分析。Lepoutre &Heene(2006)认为,小公司迫于大客户的压力较多采用第三方认证,而且由于其较弱的议价能力,所以还需要加强和其他公司的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相比较大公司资金丰富,小公司参与企业认证较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对应成本较高,所以经常被要求第三方认证而不是第一方或二方认证,当然小公司也同样解决不好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较多问题。Ciliberti et al.(2009)的研究肯定了SA8000的重要性,认为使用SA8000 取代大部分合同条款。甚至在彼此交易之前,采购商看能否选择继续合作的伙伴,主要取决于供应商是否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资质认证,从某种程度强化劳工标准的筛选作用。Ciliberti et al.(2011)通过现实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基于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劳工标准认证契约要求可以放在委托代理框架内进行分析,通过第三方认证可以提高相关供应链环节上合作商之间的信息共享,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近几年较多的文献关注中国企业劳工标准,Niklas(2014)基于2004~2009年中国四个玩具供应商的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生产守则都较好遵守,同时认为生产守则的政策和实施如能更好结合需要以下四方面的条件:一是增加外部需求和监督;二是改变外部需求的类型;三是内部化外部需求;四是在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实施压力时,更多缔结信任关系。中国学者开始从微观视角分析企业劳工标准执行的内在经济机理。史晋川和李贤祥(2014,2015)分别基于产品买方和卖方市场结构分析中国企业劳工标准移植的微观机理。李贤祥(2016)基于劳工标准信号的作用分析时发现,当供应商风险偏好为中性及劳工标准呈现为规模型和效率型正外部性时,最后劳工标准执行度较高,供应商的净收益较之前提高较多。李贤祥(2016,2018) 认为考虑到信息传递成本及最低标准等有限责任信息租,供应商与采购商要满足委托代理的过程,采购商还必须多支付相应的代理成本;类似经验品属性决定对应企业劳工标准执行中会产生挤出效应,所以通过长期的声誉机制维持较低合约激励。
劳工标准的标签作用类似发送的信号,经过一段时间的甄别、筛选,通过保持一定劳工条件作用于生产环节。有关信号筛选作用的文献,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Riley(1979,1985,2001)基于信息传递理论基础,分析信息筛选的经济学帕累托改进。事实上,筛选理论提出前,就有教育的生产作用,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强调的观点是教育能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提高生产能力,从长远获得更好的收益(Schultz,1960;Becker,1962;Mincer,1974)。中外学者也就教育两功能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进行针对性研究。Riley(1976)提出包含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的统一模型:雇主的雇佣决策取决于教育信号功能,但雇员的工资水平取决于其先天能力和后天教育积累的人力资本总和,雇员通过一个自选择的过程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分离均衡。这意味着承认教育同时具有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Spence(2002)提出信号的筛选理论特别强调教育不能提高个人生产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承认教育具有生产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信号功能。教育的信号功能与生产功能孰强孰弱,李锋亮(2008)也进行一定研究:可以考虑在两个理论极端点的中间选取某一个“黄金分割点”作为教育两种效应的收益结合。
通过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到,涉及到微观个体如何更好监督执行劳工认证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型,更进一步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微观机理的经济学分析主要解决如何降低中间交易成本问题。中国学者从微观法律移植视角的分析也是基于微观个体行为博弈及微观机理经济学离散型渗透,但总体属于静态的分析。基于动态时间的维度,尤其是考虑到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劳工标准的筛选效应及长远的生产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基于劳工标准筛选效应视角连续性分析劳工标准提高的机理及劳工标准混同到分离均衡需要的条件;基于生产效率信息传递视角比较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劳工标准筛选机制;最后基于生产效应视角权衡企业劳工标准筛选成本及进一步收益。
Arrow(1973)提到过高等教育的双重筛选的过滤器观点,劳工认证也可类似具有双层筛选的功能。一是对参与和未参与劳工认证企业的筛选,二是甄别通过或未通过劳工认证的企业。但企业较高劳工标准有时对获得更好的经济结果并不一定有直接帮助。所以当信息不对称时,供应商要发送区别于低标准产品的高标准筛选信号,必须要更多投资,避免出现逆向选择,相比完全信息时需付出较多信息摩擦成本。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经济人本着节省成本,获取较高利益的原则,逐步走向低位,最终陷入低劳工标准的困境。所以本节就认证企业低劳工标准混同均衡到分离均衡的变化,分析认证企业间劳工标准筛选效应的内在机制。
标准的认证如同“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其有效传递和甄别也更能促成双方交易的份额与效率。Spence(1974,1976)利用信号机制来解决逆向选择效应。现实中企业劳工标准的认证呈现离散分布,Spence(1973)基于二元策略空间分析教育的筛选作用,掩盖了类似非最低点混同均衡问题,所以本节尝试基于连续性策略空间分析劳工标准筛选效应。设S是供应商生产产品价值,它是企业自然能力和劳工标准的连续函数,即S=S(n,y),且Sn>0,认证企业能力越强对应产品价值也会越高,Sy>0,劳工标准越高,消费者更能认可,产品价值也会提高。同时考虑时间的贴现,设t=t(n,y),t为劳工认证准备的初级时间,它是企业无法观察的能力n和企业劳工标准y的函数,企业能力n越强,前期认证准备时间相比越少,即tn<0;且企业对劳工标准要求越高,对应投入成本也会较高,能力较强的认证企业,提高劳工标准带来时间边际成本相比较低,即ty>0,tny<0 符合保持单相交的斯宾塞-莫里斯条件。价格P是y的增函数,即P=P(y),Py>0。能力n的企业从0时刻开始准备认证相关工作,到时间t通过劳工认证,产品即期价格为e-rtP(y),其中r为贴现率。
上面目标函数满足一阶导数等于0,二阶导数不为正的条件,结果得:
其中p(y)=lnP(y),式(2)对n求导得到:
产品市场的竞争使得任何低于S(n,y)的价格都是较为不稳定的,所以最后市场的竞争均衡会有:S(n,y)=P(y)。因而,其中s(n,y)=lnS(n,y)。由于前面,所以会有sy(n,ys(n))-rty(n,ys(n))≤py(ys(n))-rty(n,ys(n))=0,其中y*与ys分别为帕累托最优及次优时均衡劳工标准。
所以会有y*(n)<ys(n),出现过分投资的情况。现实中很多需要劳工认证的企业,尤其想要显示其高劳工标准信号的企业,肯定要比信息对称时额外付出一些成本,这是屏蔽信息不对称带来信息摩擦成本。所以相比完全信息时采购商直接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工作能力及效率的情形,供应商需要过多投资才可以显示其较高真实劳工标准,以达到劳工认证的筛选作用。
这种因额外投资带来的劳工标准“筛选”作用,一开始使得出口产品为较多消费者认可,通过声誉机制对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及产品国际市场占有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现实中类似一些在对应产品市场有一定议价权的维生素企业,其劳工标准执行评定本可以在“绿色”较高等级,然而现实的成绩很多在及格水平附近,“筛选”强信号作用暂时没能较明显体现。微观经济学理分析,较高标准供应商会趋向最低标准混同均衡主要原因在于成本收益的考量。如图1所示企业劳工标准从帕累托次优的较高的短暂过渡到,因为任何高于的劳工标准都会使得该企业的劳工标准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价值,所以渐趋接近的进程也是采购商收益不下降、供应商收益渐进提高的帕累托改进,直至二者相等时达到在此种类型上的帕累托最优。
图1 企业劳工标准连续型分离均衡
需要破解混同均衡到能够甄别高低能力不同的供应商对应劳工标准的分离均衡,下面举例说明:设,λ>0,p(y)=s(n,y)=Anyφ,0<φ<1;
当要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值时,必然有syrty=0,最后确定一系列最优均衡劳工标准对应均衡价值(价格)组合点的轨迹。
图1 可看出,没有信息传递成本的背景下,劳工标准与产品价值对应呈正向增长,且呈现随y变动的凹函数。与前面式子结合可得到,y(n)*=,最优的y(n)*随n严格增加,对应外生性的劳工标准与内生的企业能力n变动趋势较为一致。
如图1所示,产品对数价值线向上移动到s(nh,y),与此对应的成本线向下移至rt(nh,y),最后在新的边际价值等于边际成本处产生新的高劳工标准yh*。劳工标准从yt*提高至yh*,也可以看作是高低能力不同的供应商对应劳工标准的分离均衡。而一系列连续类型企业不同劳工标准对应产品价值点的轨迹就可认为连续性劳工标准的分离均衡,即数理模型推导及对应图1中的s*(y)曲线,其实是随着k变化的一系列对数价格曲线束的包络线。
因此,现实及理论论证的劳工标准的筛选效应往往表现为混同和分离均衡交替出现。如何从一段时间的劳工低标准混同均衡到能够甄别不同能力供应商劳工标准分离均衡?一个重要路径是提高产品价值,提高产品生产效率,这也是劳工标准一个未来预期的效应。提高产品价值往往会因为前期成本的可能沉没产生一定风险,这就需要供应商更关注长远收益,风险偏好从风险厌恶转变为风险中性,提高其劳工标准同时,努力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势力。把企业社会责任一并纳入企业长远规划,发挥人力资本主观能动性。长远看,高劳工标准分离均衡也会获得更多消费者选票及产品品牌竞争力。
事实上,劳工认证的筛选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证企业间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时劳工标准或高或低混同均衡,同样体现在基于不同生产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视角的认证与非认证企业间有关劳工标准的执行。劳工标准认证可被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社会性规制跨国界延伸,微观层面初始可看作是外部订单命令式微观法律移植。调研时了解到,一些认证企业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较好执行劳工标准相关要求,对应获得采购商较好订单及价格;但另一些供应商没有通过正式高成本要求认证也可获得采购商一些稳定订单。认证与非认证企业有关劳工标准筛选效应有何不同机制?如何就信息精准传递视角基于同一框架分析认证与非认证企业有关劳工标准内生的筛选机理?市场机制如何使得具有不同筛选要求的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在竞争均衡中达到劳工标准内生筛选均衡?
调研时了解到,有关SA8000 等劳工认证企业近20年的发展,数量一直较为有限,截止到2019年9月底,共有62个国家,56个行业,4266个企业参与认证。由表1看出,单列的国家认证,2016~2019年,意大利作为认证大国一直稳步增加,越南认证数大幅增加是和全球产业链梯度转移有关,包括中国在内大部分国家认证有所下降。有限的企业认证数除了劳工认证有较高的门槛和配额要求外,与整个市场中企业产品竞争生态有关。有些企业虽没未正式参与认证,但可通过针对性二方验厂活动及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接近和达到劳工条件要求,从而获得采购商更多订单。
表1 2016、2019年SA8000 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分布比例
采购商除了采购符合特定劳工标签要求的供应商产品外,也包括一些平时合作稳定且劳工条件较好的未认证企业产品。如图2所示,假设有这样能力类型n 的两个供应商,其一是获得劳工认证的企业,其二是没有参与劳工认证的企业,对应边际产品价值分别为:。为了吸引两个供应商参与生产,需要有:=e-rt(n,y)p(y)。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企业劳工标签筛选机制的均衡路径上有:sy(n,y)<rty(n,y)。现引入额外假设,即企业劳工标准投入1%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增长率至少与非认证的企业一样高,即≤sy(n,y),当然也没有先验原因解释非认证企业的收益一定会更高。企业劳工认证如表现为重要筛选作用,恰恰可能因为其实际增值方面有很高的回报。结合上两式,会有。对于非劳工认证企业最优劳工标准投入的要求,必然满足:,同时类似确保有均衡解的条件成立:,就会有,非认证企业相比认证企业劳工标准执行度要低。如图2所示,对应非认证企业的对数价格曲线位于认证企业对数价格线的左边,可以看出:与同一类型的认证企业相比,非认证企业由于前期正式的劳工资质等方面投入相比较少,所以采购商给予对应产品较低的价格;如果劳工投入时间与最后的收益正相关,长期来看,非认证企业平均收益会高于认证企业。相比非认证企业,劳工认证的存在及其执行并没明显影响认证企业的长远收益,劳工标准的筛选作用在局部呈现一定效果,从某种程度佐证了非认证企业长远市场价值。
图2 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劳工标准筛选机制比较
比较劳工认证企业与非认证企业筛选作用的现状和特征后,还需要从整体、甚至动态视角分析认证与非认证企业筛选作用的内生机制。事实上不同类型企业参与劳工认证,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采购商与供应商在合作中逐渐认识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及劳工标准执行度的关系,形成对供应商生产能力与劳工标准执行度的信念,并根据信息传递的有效程度进行修正,给予不同劳工标准执行度的供应商对应的价格,从而形成一个非完全信息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这可认为是信息不对称下供应商与采购商基于劳工标准认证博弈后筛选均衡。
(1)假设
采购商购买已获得劳工认证的供应商产品,但无法获知认证后的企业是否可以通过规则约束和持续改进机制内在转化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工标准执行度y可作为信息不对称背景下企业生产效率的临时预测因子,采购商对应给予认证供应商P(y)的价格。随着生产商实际产出效率信息的累积,采购商会逐步调整给予供应商的价格,以反映其真实的生产效率,可以将能力类型为n的供应商终身收入表示为初始预测边际产品价值的几何加权平均值,将其贴现到供应商一开始认证时,就会有:H=e-rt(n,y)P1-σSσ(0<σ<1)。
这里σ 趋于0 表示此类企业真实反映生产效率信息传递较为缓慢,另一极端σ 趋于1 则表示认证后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采购商给予的价格较一致。假设供应商对其终身收入的不确定呈现风险厌恶偏好,H的效用可表示为,0<θ<1。假设每个供应商都不知道其长期的生产能力,为简单起见,假设信念是无偏的,可以用乘法形式表示为:,
则能力类型n供应商的期望效用可以写成:
(2)市场均衡的一致性条件
市场的另一边,采购商发现的生产效率的预测是否得到证实:P[y(n)]=S[n,y(n)],这与Riley(1979)研究里所推导的实现信息一致性条件一样。除了上面要求各种连续性和可微可分假设外,需要两点:首先,如果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生产率S(n,y),则每种类型都会有一个唯一的y最大值;其次,对于能力类型n较强的认证企业,提高劳工标准y带来边际成本相比较低,相当于信号模型里满足单相交的斯宾塞-莫里斯条件。
设Sy(n,y)是y的递减函数,ty(n,y)是y的增函数,则可以满足第一个要求。第二个条件满足则需要劳工标准与价格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初始企业能力类型n的递减函数。
由式(4)可得:
如果能力较强的供应商在准备劳工认证阶段所用的相关时间较短,那么式(5)右边是负的;如果,则式(6)为非正。这就意味着,能力较强的认证企业劳工标准提高,对应相关产品价值增长百分比不会下降,这个条件现实中也较易实现。最后可总结为,在相对温和约束下,两个条件都能满足,并且存在信息一致性的长期价格函数P(y),使得那些更有能力的供应商总是选择更高水平的劳工标准。
(3)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劳工标准筛选机制的比较:生产效率信息传递视角
U=β[e-rt(n,y)P1-σS(n,y)σ]θ两边取自然对数求导后得:
同上设:lnP(y)=p(y);lnS(n,y)=s(n,y)=Anyφ;
代入式(7)得到:
此外考虑到信息的一致性有:p[y(n)]=s[n,y(n)]简化后得到:
假设企业能力类型n连续性分布于区间[0,nh],y(0)=0,p[y(0)]=0,用这些边界条件,解常微分方程(9)得到,从而有:
σ 作为真实反映生产效率信息传递速度,从0增加到1 时,分母从1+φ 下降到2φ。因此,对数长期收益函数的陡峭程度增加。当σ=0 对应于极端筛选模型,在该模型中,工作真正的生产效率取代了时间的终结。在另一极端(σ=1),立即可以观察到真正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值与筛选不太重要的产品相关。因此,该模型意味着,在筛选要求不太重要的企业中,对数长期价格随认证时间回归的斜率系数对应提高。对于上述简单模型,供应商进入某同类产品的市场,如果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会降低同一比例部分同类型企业的边际产品价值,即s(n,y,σ)=A(σ)nyφ,各自获得的市场份额及收益会较为有限。所以对应的筛选机制显得较为重要,具有不同程度的劳工标准筛选(不同的σ 值),其边际产品价值必然与值系统较为同步。在筛选的平衡中,A(σ)是内生确定的,一系列供应商在选择进入和退出劳工认证,最后筛选的均衡往往是供应商在具有不同劳工标准筛选要求之间选择是无差异的。
客观讲,对于初级产品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较为看重初始的劳工标准“筛选”效应。这不仅是入场的必要条件,而且更多具有“劳工标签”的外贸订单也会给认证企业带来较为长远的收益,但很多企业拿到认证有时并非名副其实。调研时了解到,随着一些认证企业恶劣劳工、生产条件再一次被曝光,一些制鞋制袜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集体式“死亡”或倒闭,另一类仪器等企业因为市场原因放弃劳工认证的荣誉。就微观视角的分析,可看作是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及认证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拥有劳工标签的供应商产品往往更易受国外对应采购商的青睐,也会较大冲击非认证企业出口订单;另一方面通过艰苦努力获得认证的供应商,短时间内劳工标准很难有高质量变化或提升,必然加入到能真正通过筛选机制的认证商之间的竞争。时而曝光的很多经过第三方检查后需要整改的企业,在后来通过努力“真实”达到认证要求,这也可认为是劳工认证企业基于筛选要求内生自净化机制的博弈。
当发达国家消费者道德责任运动带来对跨国采购商不合适采购行为谴责时,必然会进一步把压力传递到已经“认证”的供应商,很多经过第三方检查后需要整改的企业,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通过努力“真实”达到要求,这就是涉及到时间维度的企业真实劳工标准的甄别筛选。正如上面模型分析所示,如果生产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较小时,就不得不考虑既定时间内筛选成本的问题。一方面企业不太可能支付因评估供应商潜力而产生大笔费用,另一方面认证能力不强的企业也会考虑通过“模糊”的状态来分隔采购商或第三方的检验,因而劳工认证后期的生产效应有时没有通过时间的累积较好的反映和体现。当生产效率信息传递速度逐步提高,劳工标准筛选作用会较为弱化,是不是一段时间更迭劳工标准的生产效应就自然而然发生?这种效应受何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即期的成本和远期期望收益如何权衡?所以从生产效应视角权衡劳工认证筛选成本及进一步收益很有必要。
认证的成本往往因认证企业能力不同而异,很多企业尝试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通过认证,期望借助“标签”尽可能获得采购商更多的订单,同时考虑到对应认证未来带来边际收入可能更多超过边际成本。如果额外的边际成本与后面供应商生产效率呈现高度负相关,越来越多的认证企业尝试努力选择更好的认证。能力越强的企业,往往认证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所以企业借助认证一步步经过“筛选”过程中,较易与生产环节相关要素进行融合,在进一步磨合中较可能产生较高生产效率。但初始认证更多会向潜在采购商“发出”有关可能代表其生产力的信息,所以如何甄别更可信、真实的劳工认证,尤其是基于时间维度如何权衡时间贴现及信息摩擦的筛选成本与时间累积的生产收益?最后绩效如何评价?
图3 衡量生产力的潜在收益与现实收益的比较
目标收益函数:e-rtnyy,约束条件为:y=nαtβ,每个认证企业都会选择一个劳工水平和认证的时间来最大化收益。
推导可得到,对于这种特殊情形下,每个企业都会选择相同的劳工认证时间t*=(γβ/r)。将完全信息世界中的贴现收益写为V*,筛选世界中的贴现收益写为Vs,则:。
其中,V*(t)是信息完全对称时供应商收益,而Vs(t)是信息不对称时筛选过程中获得次优收益。一方面企业劳工认证提高会带来收益提升,即开始的生产效应,而一段时间后也会有对应的时间贴现及生产磨合成本,所以筛选后的均衡收益较之前完全信息时收益有一定差距,这可认为是认证后的筛选成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供应商不一定完全提供真实的劳工水平。所以筛选的过程也是在努力突破信息不对称,一步步甄别真实劳工认证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原先虚高劳工标准与实际生产进程中匹配磨合、消耗能量的进程。
在筛选平衡时分布底部那些效率没有变差,所以t*可看作是分布在底部近似于完全信息时劳工认证完成前所需要的时间。就上面分析结果可知,筛选的“成本”对t*比较敏感,所以基于分布底部的不同假设下计算劳工认证筛选的成本。由图3可看出认证准备时间为12个月是最为保守的,如果利率是6%,完成四个月认证准备时间后,对应的比值提高到1.03。假如200000元的贴现后的收益,四个月后筛选成本就会有6000元,六个月后这一比例升至1.07,对应筛选成本提升至14000元。这里主要包括时间的贴现成本及认证后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融合成本等。贴现成本及融合成本低,生产效率自然提高较快。但其匹配磨合过程中也会受到信息不对称带来信息摩擦成本及时间贴现成本归总的负面影响,基于不同条件要求,最后综合作用带来不同程度的筛选成本。
劳工标准初始体现为类似信号筛选作用,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筛选摩擦成本,较易导致工人努力程度下降,降低生产效率,进而扭曲资源配置。持续一段时间后企业高劳工标准执行又会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劳工认证又会通过相关规则约束和持续改进机制,逐渐与生产环节相关要素匹配、融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认证后一段时间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何种程度影响,且有何内在闭环传递机理?
同之前假设一样,能力类型n的企业从0时刻开始准备涉及企业责任提高的认证相关工作,到时间t通过劳工认证,产品即期价格为e-rtP(y(t)),其中y=y(n,t)。
目标函数为:
约束条件为:
式(12)对t 求一阶和二阶导分别得:
就式(14)对n求一阶导得到:
式(17)对t一阶导数后再代入式(14)得:,当n>n0(n0可看作是最低劳工标准对应的企业能力)。通过t的变化可以影响到最大化e-rtS,下面通过实例来分析t的变化影响到产品的价格。
设y(n,t)=nαtβ,S(n,y)=nyγ,由式(17)可得:
式(12)一阶导得到:
式(18)和式(19)结合得到:
解微分方程得到:
由式(18)和式(20)结合变形可得到:
其中:
由式(21)可看出,劳工认证通过时间t的累积,一定时期后的(B>1)回报率超过利率(贴现率),这也体现了企业劳工认证后的正向生产作用。通过甄别筛选后的高能力认证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能积极且有效与生产环节的相关要素进行匹配、磨合,努力达到劳工标准认证后的较高要求。随着企业员工工作条件和待遇等方面相应改善及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践行,员工生产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逐渐提高,又会通过内在正反馈机制作用于生产的相关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采购商给予价格及市场价值也会对应提高。式(22)比较静态分析可知,α 值越小,意味企业劳工标准对企业能力敏感度相比较小,较低能力的企业劳工标准下降幅度不大,一段时间的努力,生产过程磨合成本相比不高,企业借助劳工标准所带来的生产效应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同理γ 越小,意味企业产品生产价值对劳工标准敏感度相比较小,企业较低的劳工标准带来的企业产品生产价值下降幅度不大,一段时间的磨合和生产,企业劳工标准的生产效应也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如果β 较大,一段时间的努力,必会带来更大幅度劳工标准的提高,消费者也会因为劳工标签的筛选作用支付较高的价格,进而劳工标准的生产效应也会通过一定时间的累积较好体现出来。
有效信息的传递成本是较昂贵的,且传递过程中相关要素作用会产生综合效应。就某一个时点来看,劳工标准认证作为一个较好的筛选“信号”,一方面反映某类企业在劳工条件、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国外消费者道德责任运动倒逼采购商要求发展中国家企业需要自带的“标签”;从长远动态来看,采购商首先通过这样的近似保底式标准要求,更稳定的硬件和软件保障及动态持续改进机制,有效匹配融合于生产过程,产生长远的生产效应。本文基于微观视角运用信号模型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劳工标准的筛选效应,同时基于生产效应视角分析劳工标准的筛选成本与收益。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工认证企业需要过度投资才可达到劳工标准的筛选效应,但同类型劳工标准高低不同的认证企业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倾向于最低劳工标准,以尽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从生产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视角统一框架比较认证与非认证企业劳工筛选效应时发现,市场机制使得两类企业在竞争中也会达到企业劳工标准内生筛选均衡。劳工认证又会在一定的时间通过内在相关规则约束及持续改进的正反馈机制影响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产生生产效应。考虑到时间贴现和生产磨合等筛选成本及进一步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通过一段时间累积,如果企业劳工标准生产效应能对应发挥作用,甚至能平复之前额外支付的摩擦成本,筛选成本就有下行的趋势,继而收益对应会提高。
现实中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劳工标准在较低水平徘徊,出现低标准一致性其实并没有否认劳工标准的筛选效应,这是采购商与供应商基于认证产品激励要求抉择后的博弈均衡。劳工标准趋于最低一致性的混同均衡到高低不同的分离均衡变化,也表现在努力克服信息摩擦的过程中需要更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低标准到达较高均衡劳工标准,是很多认证企业着眼于长远考虑之处。认证企业更要基于长远风险中性对待劳工认证,劳工标准实实在在从混同到分离均衡的提高,也会助推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劳工标准的筛选和生产作用的综合效应,也要取决于即期成本和远期期望收益权衡背景下筛选和生产相互作用的一个合意、均衡黄金分割点。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到高质量发展中,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调和、平衡国际贸易的类似劳工认证的微观法律移植,正渐进式向中观和宏观领域演化、升级中。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基于制造业价值链向全球创新链的深度演进,会对与之相应的类似环保标准、劳工标准制度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由贸易大国向强国迈进,贸易制度更要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更好对接国际高劳工标准高要求,所以需要通过正反馈机制的劳工标准筛选和生产效应更多获得国外消费者货币选票及采购商订单,更有效助推中国制造企业升级,从而努力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获得更多更长远比较和竞争优势。
注释:
①数据来源网址:http://www.saasaccreditation.org/certfacilities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