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刚,刘联斌,吴 伟,林松焕,刘 弯,周茂华
江西省赣州市肿瘤医院:1.检验科;2.放疗三科,江西赣州 34100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肱静脉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老年人营养通路的建立和成人术后肠外营养等方面。目前,国内各大医院都已经开展PICC,该项技术在患者体内能够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为化疗药物的应用、营养支持等提供有力保障,可为患者提供中长期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长期接受放化疗后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对于导管的护理干预不足,容易发生因长期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1],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报道,美国平均CRBSI感染率为5.3/1 000,感染患者中病死率为12%~25%[2]。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是常用的反映血流感染的指标,但白细胞计数和CRP易受手术、放化疗等因素影响,不能直接反映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类别。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血清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ET)在血流感染早期鉴别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5]。本研究旨在探讨PCT和ET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后发生CRBSI中的早期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53例疑似CRBSI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8~75岁。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2017年发布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2)连续输液时间≥3 d;(3)恶性肿瘤经病理检查确诊;(4)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培养、PCT和ET检测,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大手术后、严重烧伤或创伤、休克、神经系统肿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胰腺炎等可能引起 PCT升高的因素;(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3)伴高血压、糖尿病或各种慢性感染。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试剂 PCT检测采用Finecare ⅢPlus荧光分析仪;ET检测采用ELX808IULALXH酶标分析仪;血培养采用Thermo Fisher Versa TREK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鉴定采用SENSITITRE ARIS 2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PCT检测仪器及试剂(荧光免疫层析法)购于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ET检测仪器及试剂购于厦门鲎试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血培养瓶购于美国赛默飞世(Thermo Fisher)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 采集患者血液标本3 mL至不加抗凝剂的普通试管中,分离血清用于PCT的检测;采集2 mL血液标本至肝素抗凝管中,取血浆用于ET的检测。另采集患者双侧静脉血各5 mL注入血培养瓶,取导管尖端用于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1.3.2PCT检测 取出试剂、标本平衡至室温。取出ID芯片插入Finecare ⅢPlus荧光分析仪的芯片端口,打开测试卡。吸取50 μL血清标本,将标本加入缓冲液中,充分混匀1 min后,吸取75 μL该混合液加入测试卡的加样孔中反应15 min,仪器进行测试并读取测试结果。
1.3.3ET检测 取0.1 mL血浆标本,加入一支标本处理液中,混匀后70 ℃保温10 min,取出后立即放入冰水中冷却。取该溶液0.2 mL加入一支ET检测试剂中,溶解后迅速移取0.1 mL至除热原96孔微板中,放置于ELX808IULALXH酶标分析仪中检测,反应结束后自动计算出标本ET水平。
2.1根据患者诊断情况分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检查和病理检查,53例疑似CRBSI恶性肿瘤患者确诊25例,纳入感染组,其余28例纳入非感染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PCT、ET水平比较 感染组PCT、ET水平分别为(5.79±1.9)ng/mL、(3.20±1.06)EU/mL,非感染组PCT、ET水平分别为(0.33±0.15)ng/mL、(0.09±0.03)EU/mL,感染组PCT、E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PCT、ET在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后发生CRBSI中的诊断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ET用于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后发生CRBSI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95%CI:0.574~0.857)、0.703(95%CI:0.558~0.848),PCT与ET联合检测的AUC为0.844(95%CI:0.731~0.956)。见图1。
图1 PCT、ET在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后发生CRBSI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4感染组患者分离病原菌情况 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以大肠埃希菌(8株)为主,占32.0%;革兰阳性菌7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为主,占20.0%;真菌1株,为白色念珠菌,占4.0%。见表2。
表2 感染组患者分离病原菌情况
目前,恶性肿瘤患者采用PICC给予肠外营养和药物治疗仍是最为普遍的方式。CRBSI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将危及患者生命,因而,对于CRBSI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对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对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也有积极的作用。临床上现应用的血清感染指标种类较多,但特异度不高,多种生物学标记物联合检测在CRBSI中的诊断价值尚无定论。
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产生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于极易被降解,因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6]。PCT作为血清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在健康人群血清中水平很低。国内外研究发现,在重症肺炎、脓毒血症等感染患者血清中PCT明显升高,且PCT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进程相关[7-8]。有关研究指出,PCT 生成与细菌毒素的产生关系密切,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感染及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9]。ET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脂多糖(LPS),它构成革兰阴性菌的大部分外膜,在感染期间高水平的ET存在于肠道、牙龈、皮肤和其他组织中。ET的血浆水平通常较低,但在感染、肠道炎症、牙龈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期间会升高[10]。与传统的血培养法相比,ET检测获得报告时间相对较短,可用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是临床上早期判断革兰阴性菌所致血流感染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11-12]。研究发现,ET与其他多种炎症因子联合检测有利于化疗后脓毒血症的诊断,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所致的脓毒症中具有鉴别价值,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对老年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疗效能[13]。本研究在排除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后,比较两组患者PCT和ET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组PCT和E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和ET水平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后发生CRBSI中AUC分别为0.716和0.703,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844。
综上所述,PCT和ET在行PICC后发生CRBSI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具有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本研究标本量有限,为进一步确定PCT和ET在肿瘤患者行PICC后发生CRBSI中的诊断价值,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予以证实。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可能发现更多用于肿瘤患者行PICC后发生CRBSI的早期诊断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