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钱志强
社区体育治理能力作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基层群众的身心素质的发展。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元单位,亟需提升治理能力、强化多元主体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能力,已成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社区体育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管理制度欠缺、参与度弱化、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不足等现实境遇。基于此,阐释我国社区体育多元主体治理的困境,提出多元主体治理困境。
城市社区涵盖群众体育发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迫切要求以“社区”为基础重新构建政府主导型社区体育治理体系,进而使政府能够向民众提供高质量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1]然而,我国政府基本处于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如图1),社区居委会及业委会等隶属部门功能和权力日益弱化,甚至出现部分消失的局面,直接导致社区居委会等律属部门在社区体育治理中的决定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其次,社区体育市场和政府的权责界限模糊、定位不清,导致政府“缺位”问题凸显。因此,政府和市场在社区治理的参与过程中,尚未有效的进行职能缺失的弥补,在主体责任和社区运行能力未能得到良性的依赖和互动。其次,市场化“过分”发展,尚未充分考虑社区需求,社区通过大量购买市场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例如社区居民高额购买健身服务或者体育产品,以及人口老龄化存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等尚未解决。
图1 政府管理制度结构图
随着时代发展,群众对社区体育需求日益提高,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供需矛盾依然凸显。根据表1可以看出:全国体育场地数量接近31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1.8平方米以上。另外,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的体育场地数量最多,占比比重最达,具体占比为43.29%,中部地区占比约为25%;西部的体育场地占比约为26%;东北地区的体育场地数量占比为6.16%。[2]首先,从国家体育局统计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总体育场地面积偏少,体育场地的建设地区分布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其中区域化体育场地的分布跟经济、政治以及人口数量等发展产生密切联系。研究发现,我国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建设操作指南缺乏、用地性质制约和配建标准难以落实等困境。
表1 第6次全国普查体育场地分布地理位置表
城市社区参与是社区体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社区体育治理的动力,也被认为是社区体育治理的方式和目标,[3]关系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整体的绩效和水平。社区居民参与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居民主体角色丧失参与功能。社区体育治理中任何事务、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居民作为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基本单位,是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力量。[4]根据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37.02%的城市社区居民与邻里不太熟悉,57.85%彼此间社交娱乐次数较少,10.72%的从不与邻居交往,“邻里相见不相识”的现状已是如此。因此,严重阻碍社区建设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落后,社区“主人翁”的观念被消磨殆尽。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再加上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冲击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意识。此外,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狭窄”,切实阻碍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这其中包括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的沟通渠道受阻,只能通过简单的诉求方式表达自身的意愿,且数字化社区发展冲击社区老龄化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等矛盾日益凸显,例如社区居民只会通过信箱功能表达诉求,社区老年人通过会联网等方式参与困难等,严重阻碍社区参与。
一方面,社区体育组织数量规模偏少,覆盖人群有限。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民间组织蓝皮书数据显示,正式登记体育类组织20000个以上,每6000多人拥有1个左右,每万人拥有0.2个左右,[5]这对于满足社区体育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社区俱乐部5万个,人口数约500万,占总人口比0.3%,总之,与欧洲30%~40%的相比,我国社区体育组织数量规模偏小,辐射人群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组织外部是对政府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各类民间社区体育组织是最为活跃的主体,但大部分体育组织处于自发、僵尸式的松散状态,丧失自治的功能。[6]并且社区体育组织在参与治理过程中权责不清,在对社区治理的事务出现难以担负的困境。
基于居民主体性原则和全民健身发展要求,亟需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了解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另外,优化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突破单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明确自身主体的职能,合理统筹多元主体参与,厘清主体间的关系,发挥协调市场机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作用,强化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社区体育是以街道为基本单位,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律属单位,加强社区居委会的政治中决定、监督的作用。
首先,政府强调并重视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人均体育场地水平,推进城市体育场地均衡配置,缩小体育场地区域性差异,重点扶植偏远市(县)场地建设,推动体育场地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体育场地建设健康科学发展。[7]然而,社区体育供给机制是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发挥多元主体协调治理的作用。“政府-社区-市场”多元主体间以民主协商为主要治理手段,可以营造多元共治的共同体,吸纳不同意见;协调行动综合体,实现公平竞争的合作格局;凝聚多元共治的情感共同体,提高民主决策的可接受性。[8]基于人民主体性原则和全民健身发展要求,政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了解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另外,社区居民加强体育锻炼和基本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身体素质,有序参与及合理使用场地和器械,降低损坏并延长使用寿命。
图1 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一方面,社区努力提高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指导团队建设。首先,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目前,社区立刻培养高水平体育指导员,消除“空心化”现象,优化社区体育指导员服务质量。其次,深化社区指导员选拔机制,引进符合自身需要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后,创新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提高政府对社区体育的经费保障,实施社区专业指导员与基层群体组织的对接和互动发展。
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组织属于自发性群众组织,解决结构性单一问题,促进公民积极参与,让社区居民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组建和加入各年龄段的社区体育组织,保证社区居民参与有选择性、多样性。优化社会组织结构,积极创办社会体育活动。二者,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群众组织,克服社区体育组织的“松散性”,政府应大力购买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依法组建和监督社区体育组织,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应依法注册和开展活动,严格要求场地等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组织的规范性、公信力,健全我国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转变居民思想,树立集体观念。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解决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推进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指导服务等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建设,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幸福感、归属感,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是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治理的基本保障。其次,加强社区体育锻炼宣传,提升居民参与意识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前提。社区居委会带头宣传,设立宣传部在社区公告栏等公共区域设置类似“走出家门”、“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宣传语,积极开展“健康锻炼”等类型的讲座,呼吁广大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明素质,广泛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体育多元治理是国家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基层体育治理的重要总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社会参与活力,提升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然而,这与实现社区体育现代化治理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亟需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治理方式,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等方式,从而不断加强党和政府的全面领导,提升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力量,社区体育市场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