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农婷婷
国家当前极力支持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学生仅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提升其身体素质也是尤为重要的,不管是专业技能还是体育训练都是影响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1]。但是在高职体育训练中,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极易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影响[2]。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运动损伤恢复,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以恢复。
首先为短跑训练,此种训练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为没有将准备活动工作做好。短跑属于一项强度相对较高的运动项目,不管从运动幅度,还是从频率方面来看,学生的运动量都较大,若学生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是极易引发运动损伤情况发生的。其次为弹跳训练,此种训练项目出现的损伤类型较多,比如:腰部的、膝关节部位及踝关节部位的[3]。学生在进行立定跳远时,都要先进行蛙跳或者立定多级跳等,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腰部的、膝关节部位及踝关节部位会多次出现扭、转等动作,极易引起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此外,力量训练中的杠铃推举也会因力量不足等原因,引起运动损伤。最后为耐力跑训练,此种训练项目出现的损伤类型也较多,比如:扭伤、脚磨损或者肌肉拉伤等。致使学生脚磨损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学生运动过程中,落地技术或者方式不标准引起的。而致使学生踝关节扭伤的因素为学生脚腕力量不够或者运动量太大引起的[4]。对于肌肉拉伤的情况,与学生未做好准备工作,或者运动强度过大,都会致使肌肉拉伤情况的发生。
在高职体育训练前,教师指导学生将训练前准备活动做好,不仅有助于学生肌肉的放松,韧带的拉伸,同时能使学生保持在一种较为放松的状态,从而促使体育活动项目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但是在高职体育训练开展中,从教师层面来看,体育教师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未充分认识到开展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也未认识到训练前准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而引发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因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训练前肌肉和韧带均未得到良好的伸展,这就使得身体的每一部位都处在紧缩状态,这种情况下进行体育训练,极易使运动功能受损[5]。因此,开展体育训练项目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些热身活动,并积极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规避训练时,因肌肉与韧带压力加重,所引发的肌肉拉伤现象的发生。
在众多高职院校体育训练中,训练方式缺乏合理性也是导致学生运动损伤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态及身体素质不同,有部分学生可能身体素质较好,但有部分可能身体素质较差,以往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跟上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的工作,如果教师在开展训练时,方式不具针对性,未对学生进行区分式因材施教,这就极易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伤[6]。因此在开展教学时,体育教师应按照每一位学生不同阶段的体质情况,调整并优化体育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此来降低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出现损伤的概率。此外,技术指导缺乏规范性也是致使学生运动损伤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开展体育训练前期,因教师未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使的学生所掌握的技巧不准确,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虽然体育课是一门可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但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仍旧有许多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从而使得体育训练开展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更别提自我保护的意识更是缺乏[7]。与此同时,在开展体育训练时,可能某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损伤的情况,但是因体育教师没有重视,使得学生因不疼不痛,也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威胁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进行体育训练时,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必须高度重视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及认识,从而尽量减少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情况发生的概率。
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说,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师必须要从跟本上认识到训练前期,开展准备活动会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按照教学的具体课时安排,在训练之前组织学生一起跑跑步、做些接力赛的小游戏等,使学生的身体处于最为放松的理想状态,并促使学生运动神经保持在一种兴奋状态下,增加学生的血液循环[8]。通过提升学生的体育训练能力及训练水平,增强学生的肌肉弹性,例如(1)单腿爆发式臀冲:平躺在地面上,双膝弯曲,双脚贴着地面,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先将右腿抬起伸直,左脚脚尖抬起用脚跟着地。然后用力将臀部向,上抬起,同时左脚脚跟也抬起,脚尖着地。然后缓慢的将身体下降。连续做10次之后,左右腿交换练习,如图1。(2)立姿变深蹲:双脚比臀部略宽而站立,脚跟抬起用脚尖支撑身体,双臂向.上方伸直。然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双臂放下,同时脚跟着地,臀部向后訪下沉,摆出深蹲的姿势。保持几秒钟之后再恢复原始姿势。连续做10次,如图2。
图1 单腿爆发式臀冲
图2 立姿变深蹲
通过以上两种及其他方式的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情况发生的概率。此外,教师应对学生的身体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保证学生身体机能处在协调及平衡的状态,从而降低缺氧性及失衡性给学生训练造成的损伤。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应加强自我预防,运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提升自身身体的柔韧性,使肌肉处在更加松弛的状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有效避免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体基本都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体育训练的方式,若学生运动量太大、训练方式不合理,或者忽视了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都可能引发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严重情况下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前,应与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针对性的安排学生的运动量及运动方式。针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可指导其通过慢跑加强其身体体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学生的训练量,这种训练方式下,可能还会致使部分学生发生损伤现象,但是因其训练量在学生能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得到快速的康复。此种区分式的体育训练,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减少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此外,必须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任何体育运动训练前,都应遵循安全原则,规范技术指导,增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例如:学生踝关节发生损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对踝关节运动项目技巧的讲解,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踝关节的发力技巧,规避训练过程中受伤现象的发生。
体育训练开展前,为规避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不仅要提升学生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增强教师的防范意识。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应正确认识运动损伤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然后向学生传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并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做规范的自我保护动作。特别在进行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体育训练时,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保护措施,并从理论知识上向学生讲解运动项目可能带来的损伤,规范教学的组织性及纪律性,以更加严格的管理规范促进学生的安全运动。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也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体育训练中做好保护措施,针对于容易损伤的部位,例如:腕关节及膝关节等做好最大程度的保护。在做一些高难度体育训练项目时,也应提升自身的保护意识,不要太过激进,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在高职体育训练中时常会发生一些程度不等的意外伤害和运动损伤,这些意外事故当然谁都不希望有,我们教师都注意教学中采取保护措施和运动损伤的处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减少或杜绝意外发生才是关键。教师在教会学生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平时上课对学生教育及实际情况,我专门进行运动损伤的理论课教学,但效果不理想,学生们对这些损伤情况,他们的感觉就是自己没有发生过,就与我无关,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一旦出现情况又不知道怎样处理?也不能在运动中预见运动损伤的发生。纵观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作为体育老师必须在平时做好如下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每个孩子的安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麻痹。体育锻炼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好,人们受益 匪浅运用不当,深受其害。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了解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因受准备工作不到位、训练方式不合适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因此在开展体育训练时,不管是从教师层面来说,还是从学生层面来说,都应保持正确的观念,增强防范意识。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训练方案,并引导学生做好准确活动,从根本上减少体育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从而通过体育运动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