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家蚕新品种“初日”产卵量的试验*

2021-02-23 06:52刘明婷汪烨城谷利群陈玉银
蚕桑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蚕种家蚕感光

刘明婷,汪烨城,谷利群,陈玉银*

(1.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9)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育成的天然黄茧家蚕新品种“金秋×初日”于2017年通过浙江省审定后,因其蚕茧具有天然色彩且含有类黄酮、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天然功能性物质,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3]。“金秋×初日”杂交种不仅产量高、茧质优,而且家蚕体质强健、适应性广[4],杂交种繁育产卵稳定,因此在全国各地开始推广饲养。随着推广量的增加,在不同地区的蚕种场开展杂交种试繁育的过程中发现中系“金秋”的繁育系数稳定[5],与浙江省主推杂交种“秋丰×白玉”的中系“秋丰”相近,而日系“初日”的制种系数不太稳定,有的蚕种场可以达到与“白玉”相同的繁育系数,但有的蚕种场因发生较多的不产卵蛾而导致制种量明显下降。与天然彩色茧品种“水星1号”的繁育系数较低不同[6],“初日”只是在部分蚕种场试繁育时发生不产卵蛾较多,解剖不产卵蛾发现其腹中充满蚕卵,蚕卵饱满无异,蚕蛾外观正常,但就是不产卵。有报道不同成熟度“菁松”雌蛾交配同等质量的“皓月”雄蛾,交配时间相同,交配环境条件一致,但蚕卵产出率及不受精卵率相差较大。在感光后1.5 h内雌蛾就进行交配的雌蛾产卵数显著减少和不受精卵率显著增加,与感光3.5 h开始交配的处理比较,雌蛾产出率为后者33.8%,不受精卵数是后者2.9倍,所以种场在制种时,须等雌蛾发育充分成熟再捉蛾交配,不能因时间、用工等因素的影响而将不成熟的蛾提早交配,只有发育成熟的母蛾交配产卵,才能增加单蛾的产卵量,降低不受精卵率[7]。

“初日”所发现的问题推测可能其含有“白玉”的血统,生殖器成熟相对比较缓慢,有的蚕种场由于人手紧张,在制种安排上可能感光和交配时间较短而影响母蛾的交配和产卵性能导致不产卵蛾的增多。因此我们在2021年春季设计了不同感光时间和交配时长的试验,探究“初日”不产卵蛾发生的原因,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原种“初日”为春制越年种,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家蚕育种研究团队繁育。

1.2 试验方法

随机选取2张28蛾框制“初日”原种,出库后按照技术标准催青孵化,混合收蚁2 g,饲养到三龄眠数蚕定头数:每区550头,共10区。熟蚕混合上蔟,蚕蛹雌雄鉴别后分开保护至发蛾。感光与交配时长试验设计如下:早上5∶00感光,感光2 h后7点钟交配2 h、4 h和6 h后拆对,分别记为处理:2+2,2+4,2+6;感光3 h后8钟点交配2 h、4 h和6 h后拆对,记为:3+2,3+4,3+6;感光4 h后9点交配2 h、4 h和6 h后拆对,记为:4+2,4+4,4+6;感光5 h后10点交配2 h、4 h和6 h后拆对,记为:5+2,5+4,5+6;感光6小时后11点交配2 h、4 h和6 h后拆对,记为:6+2,6+4,6+6。7∶00捉蛾,雄蛾除7:00交配所需的其余置5℃冷藏备用,雌蛾每个处理28蛾×3重复=84蛾;按计划交配、拆对、产卵。蚕种于次日上午10∶00收种,调查不产卵蛾数;3 d后抽取每个处理产附良好的6个卵圈,调查每蛾产卵数和不受精卵数。数据整理后经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光和交配时长对“初日”母蛾产卵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在蚕连纸上直接可以观察到感光时长只有2 h的处理区不产卵蛾区显著增多,统计各处理的不产卵蛾区数,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随着感光时长的增加,“初日”不产卵蛾数逐渐减少,在相同感光时长内,增加交配时长也可以减少不产卵蛾数的发生,特别是在感光时长较短(2 h)的时候,延长交配时间效果尤为显著。

表1 感光与交配时长对“初日”产卵性能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Light Exposure Duration and Mating Time on Egg Laying Ability of“Churi”Females

针对表1的结果按照感光时长、交配时长、感光时长和交配时长的交互作用分别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感光与交配时长对“初日”不产卵蛾发生数影响的显著性检验Table 2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Light Exposure Duration and Mating Time on Amount of“Churi”Female Moths that do not Lay Eggs

由表 2可见,因素“感光时长”:F=37.529,P=0.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感光时长对不产卵蛾数有极显著差异(**);因素“交配时长”:F=9.514,P=0.001<0.01,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交配时长对不产卵蛾数有极显著差异(**);

“感光时长×交配时长”交互作用:F=1.336,P=0.264>0.05,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不产卵蛾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进一步对感光时长和交配时长各个处理间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感光和交配时长对不产卵数影响的处理间显著性检验Table 3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s of Light Exposure Duration and Mating Time on Amount of Churi Female Moths that do not Lay Eggs

从表3可见,感光时长对“初日”不产卵蛾数的发生影响尤为显著,统计分析表明,感光2 h的处理极显著地高于其他所有处理,在3 h和4 h、5 h和6 h之间没有显著差异,4 h和5 h之间没有极显著差异,但3 h区极显著地高于5 h和6 h区,4 h显著高于5 h区,极显著高于6 h区,说明5 h的感光时间是“初日”雌蛾成熟所需要的。在相同感光时长的不同交配时长分组数据之间显著性测验发现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前面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交配时长对不产卵蛾数有极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各组的数据虽然平均数有较大的差异,但标准差较大,导致统计检验未达到显著;然而在相同交配时长的组内平均值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在感光时长2 h的处理,不产卵蛾数在交配时长2 h极显著高于6 h,显著高于4 h,交配时长4 h显著高于6 h,感光时长3 h的处理,不产卵蛾数在交配时长2 h和4 h显著地高于6 h,当感光时长达到4 h后,交配时长对不产卵蛾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感光时长较短的情况下延长交配时长可以减少不产卵蛾的发生。

2.2 感光与交配时长对一蛾产卵数和不受精率的影响

收种后第3 d抽取每个处理第1张种产附良好的第1~6个卵圈,调查每蛾产卵数和不受精卵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感光与交配时长对“初日”一蛾产卵数和不受精率的统计结果(粒)Table 4 Effect of Light Exposure Duration and Mating Time on Laid Egg Number and Unfertilized Egg Number of One“Churi”Female Moth

将表中数据按照不同因子对产卵数和不受精卵数别作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和表6。

表5 感光与交配时长对“初日”一蛾产卵数影响的显著性检验Table 5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Effect of Light Exposure Duration and Mating Time on Laid Egg Number of One“Churi”Female Moth

表6 感光与交配时长对“初日”一蛾不受精卵数影响的显著性检验Table 6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Effect of Light Exposure Duration and Mating Time on Unfertilized Egg Number of One“Churi”Female Moth

由表 5 可见,“感光时长”:F=4.014,P=0.005<0.01,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感光时长对一蛾产卵数影响有极显著差异(**);因素“交配时长”:F=3.608,P=0.032<0.05,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交配时长对一蛾产卵数影响有显著差异(*);“感光时长×交配时长交互作用”:F=0.435,P=0.896>0.05,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产卵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有表6可见,因素“感光时长”、“交配时长”及“感光时长×交配时长交互作用”的P值均>0.05,可见其作用对不受精卵数的影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将感光时长和交配时长对一蛾产卵数的影响各个处理间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如表 7所示。

表7 感光和交配时长对一蛾产卵数影响的处理间显著性检验Table 7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s of Light Exposure Duration and Mating Time on Laid Egg Number of One“Churi”Female Moth

由表7可见,一蛾产卵数在感光时长为6 h、5 h和4 h区显著高于3 h和2 h区;5 h、4 h和3 h区显著高于2 h区;6 h、5 h和4 h之间,5 h、4 h和3 h之间,4 h、3 h和2 h之间无显著差异,即感光时间太短,3 h或以下时,一蛾产卵数显著减少,感光时长达到3 h以上对一蛾产卵数就基本没有影响。交配时长在2 h区,一蛾产卵数显著减少,感光时长达到4 h后则基本没有影响。

3 讨论与分析

家蚕的良种繁育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技术规程,但由于不同家蚕品种的特有种性,在蚕种生产上针对每个新品种都有需要要特别注意的技术问题。苏艳环曾报道[8],“桂蚕N2”日系亲本的不同品系产卵性能差异较大,“NJ7”的产卵性能比“NJZ”好。一般“NJ7”在交配4 h~7 h内,有效产卵蛾圈、产卵数,不良卵率都不受交配时长的影响,在良种繁育时,可以根据当时的生产量和气温条件等情况合理安排交配、拆对和产卵的时间。而“桂蚕N2”日系亲本“NJZ”的产卵性能则受交配时长的影响比较显著,长交配(6 h~7 h)产卵比常规交配时长(4 h~5 h)产卵的蚕种质量好,有效产卵蛾圈多,平均单蛾产卵量多,且不同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因此该品种在在良种繁育时要保证交配足够的6 h~7 h。而曾晓英等的试验认为[9],多数品种交配时间以3 h对增加产卵量及减少不受精卵为最佳,缩短或延长时间均不利于提高产卵性能,特别是“洞庭×碧波”的交配时间比“两广二号”适当缩短后对卵质卵量影响不明显[10]。

本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初日”的品种特性,感光和交配时长对不产卵蛾的发生,单蛾产卵数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不受精卵的发生率基本没有影响。从本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看,感光时长太短3 h或以下会显著增加“初日”不产卵蛾的发生,感光时长在5 h左右是控制“初日”不产卵蛾数发生的有效技术措施;在较短的感光时长时延长交配时长可以减少不产卵蛾的发生数,但感光时长达到4 h后交配时长的差异并不会影响不产卵蛾发生数。感光时长太短(3 h或以下)和交配时长太短(2 h)都会显著减少一蛾产卵数,当感光时长在4 h或以上、交配时长在4 h或以上时对一蛾产卵数基本没有影响。建议蚕种场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提早“初日”雌蛹的感光时间,在感光5 h后捉蛾交配,并适当延长交配时长(控制在4 h以上)可以显著提高“初日”的制种系数,提高生产效率。

猜你喜欢
蚕种家蚕感光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感光食物,吃了会变黑?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感光器件尺寸:同样重要
感光食物晚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