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1)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突发脑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由动脉闭塞或狭窄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由血管破裂引起血液压迫脑组织导致。约有70% ~80% 患者发生脑卒中时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临床常见偏瘫、肢体感觉障碍等,对患者运动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1]。上肢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之一,约50% 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出现上肢痉挛,导致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2]。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属于非侵入性治疗措施,通过电刺激促使大脑皮质兴奋性提高,从而改善肢体痉挛情况[3]。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显著,现汇报如下。
选择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50例。实验组男36 例,女14 例;年龄41 ~70 岁,平均年龄(56.32±7.83) 岁;病程1 ~5 个月,平均病程(2.87±0.82) 个月;左侧偏瘫33 例,右侧偏瘫17例。常规组男35 例,女15 例;年龄40 ~68 岁,平均年龄(56.29±7.88) 岁;病程1 ~4 个月,平均病程(2.81±0.79)个月;左侧偏瘫32 例,右侧偏瘫18 例。两组基线数据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后续研究。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均为初次出现脑卒中症状;均出现偏瘫症状;均为一侧大脑半球受损;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在充分了解本研究目的及方法后自愿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经临床诊断不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机体内有金属异物植入者,如心脏起搏器等[5];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医护人员者;因其他原因导致机体运动功能丧失者;以往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史者;不配合研究者。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基础物理治疗,通过按摩、关节活动训练及步行练习等措施锻炼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每日锻炼总时长不低于3 h,6 次/ 周,持续锻炼四周。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采取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抗痉挛药物。
实验组患者予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 厂家:南京赛可诺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有多种刺激模式,包含单刺激、连续刺激、爆破刺激及各种组合刺激模式,并且蝶形线圈直径是70 mm,输出最大磁场强度是2.2 T。在治疗前,需确定主动运动 阈值,指导患者呈坐位,记录电极放置在患者健侧肱二 头肌肌腹上,参考电极置于距离记录电极远端2 cm 部位, 将磁场刺激仪的线圈放置在患者健侧脑部M1 区;在治疗师辅助下进行屈肘等长运动,促使肱二头肌处于易化状态,移动线圈,标记运动诱发电位最大波幅,最短潜伏期时的位置,记录为刺激点,逐渐降低刺激强度,10次刺激中至少有5 次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100 μV 时则为主动运动阈值。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在脑卒中非病灶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域放置蝶形线圈,确保蝶形线圈中心位于运动区域范围内,将蝶形线圈柄向后。磁刺激强度为静息运动阈值的80%,频率设定为1 HZ,单次治疗脉冲次数总共为1 200 个,1 次/d,6 次/ 周,持续治疗四周。
常规组患者予以安慰刺激治疗,选择与实验组相同部位,将没有输出的蝶形线圈放置在相应部位,不做任何磁刺激输出。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持续随访两周。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评估量表(MAS) 对两组患者患肢痉挛程度实施评估。在患者患侧肢体实施被动肘屈、腕屈时, 了解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度同阻力之间关系,依据肌张力升高程度划分等级,无肌张力的增加为0 级;肌张力轻微升高,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关节活动后出现突然的 卡住,随后释放或出现最小的阻力为1 级;肌张力有轻度升高,被动屈伸时,在 关节活动度 50% 范围内突 然出现卡住,当继续把ROM 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为1+级;肌张力有明显升高,关节活动大部分时,阻力均有较明显升高,但受累部分仍然可以较容易的移动为2 级;肌张力有显著升高,实施ROM 检查时有困难为3 级;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无法活动为4 级。其中1+ 级分数为1.5 分,其余分数与等级相对应,等级越高分数越高[6]。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使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对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实施评估,总分66 分,最终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上肢功能越佳[7]。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使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实施评估。该量表满分100 分,最终得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差[8]。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肘屈、腕屈MAS 得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MAS得分情况比较(N=50,± s)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MAS得分情况比较(N=50,± s)单位:分
分组MAS 得分 肘屈 腕屈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随访时 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随访时常规组 1.7±0.3 1.3±0.4 1.5±0.3 1.6±0.3 1.2±0.5 1.4±0.4实验组 1.6±0.2 0.8±0.3 0.7±1 15.6 1 0.00.2 1.5±0.4 0.8±0.3 0.7±0.2 t 1.961 7.0789 1.414 4.851 11.068 P 0.053 0.0001 0.160 0.001 0.001
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FMA 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FMA得分情况比较(± s)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FMA得分情况比较(± s)单位:分
分组 例数 FMA 得分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随访时常规组 50 16.5±5.8 19.0±6.8 18.8±6.5实验组 50 16.2±6.1 27.9±7.2 25.8±6.3 t 0.252 6.355 5.468 P 0.802 0.001 0.001
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生活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生活能力得分情况对比(± s)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生活能力得分情况对比(± s)单位:分
分组 例数 生活能力得分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随访时常规组 50 38.2±8.3 44.9±5.7 39.2±8.5实验组 50 37.5±7.8 57.5±6.3 58.3±7.1 t 0.435 10.487 12.195 P 0.665 0.001 0.001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脑卒中患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当脑组织受到血液压迫或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因素时,患者会出现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功能丧失等不良反应,其中痉挛是影响机体自主运动的重要因素。对于出现偏瘫症状的脑卒中患者而言,痉挛纠正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采取何种措施及时纠正患者肢体痉挛情况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针对脑卒中引起的痉挛,目前临床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长期服用药物会对患者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且药物副作用较明显,因此临床使用率不高。非药物治疗措施主要包含功能训练和良肢位摆放等,该类措施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肢体痉挛情况,但因无法提升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治疗效果有限。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在临床多种疾病治疗上均发挥了一定效果。脉冲磁场诱发感应电场经蝶形线圈对患者相应部位脑组织进行刺激,从而使脑电活动和脑内代谢发生改变,进而对脑组织功能产生影响[9]。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肘屈、 腕屈MAS 得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FMA 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显著(P<0.05)。分析研究结果可知,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脑组织兴奋性降低,健侧脑组织兴奋性升高,从而进一步阻碍患侧脑组织功能恢复。因此,进行磁刺激治疗对患侧兴奋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肘屈及腕屈时的痉挛得分发现,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后,患者患肢痉挛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加之磁刺激可降低健侧脑组织兴奋性,进而缓解其对患侧脑组织恢复的抑制作用,最终提升患侧M1 皮质兴奋性,增加皮质脊髓束向下有效传导,有利于患侧脑组织皮质功能恢复。由于患者运动神经受到损伤,使得运动环路兴奋性增加,牵张反射亢进,因此上肢屈肌肌肉痉挛情况明显。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机体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其肌肉痉挛情况也明显改善,加之脑组织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也有明显升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的生活能力得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通过采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患者上肢痉挛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进行基础康复功能锻炼,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逐渐恢复,通过对患者进行持续两周的随访,了解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提升。
综上,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纠正上肢痉挛情况,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