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岸靓
一、关于“国家形象”及其维度
“形象”一词是由“形”和“象”组成。“形”指主体的客观存在,“象”在这里主要指外界对主体的主观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形象”一词包含了主观和客观两种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形是主体自身塑造的结果,而“象”大多数却是对外传播的结果。美国学者马丁和其他人认为,国家形象是“多维的”组成不是单一的维度。“关于某一具体国家的描述性、推断性、信息性的信念的总和”。此定义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的。巴洛和其他人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观念和情感与基于国家所有变量的人的总体印象的总和”。由此可见,国家的每一个人的见解和经验是形成“国家形象”的基础。 Kotler和其他人则有更具体的观点。他们认为,“国家形象是个人对国家的经历,认识和理解。视觉,记忆和印象的总和,包括国家感情和个人审美观。”由此可见,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同样重要。
笔者认为,现如今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球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希望世界了解自己。中国正在积极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一个真实的、负责任的、包容的、自信的中国。
国家形象展示的是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不同的时期,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有所不同。国际社会对国家形象的认识是从多维度的,而不是单一维度。“六个维度”的概念在范红和胡钰在《论国家形象建设的概念、要素与维度》一文曾被提到过,这里的“六个维度”大概意思是指评价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六个层面,分别是:政府、企业、文化、景观、国民以及舆论。在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这本书中,如按照上述六个维度的划分,主要涵盖了“政府维度”、“文化维度”、“景观维度”、“国民维度”,“舆论维度”主要是在“赛珍珠序”和“自序”中有所体现,交代了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种种“误解”,才会有林语堂先生这本传播中国形象的著作。这本书在当时传播手段单一的社会,无疑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便利。
二、《吾国与吾民》中的中国形象
《吾国与吾民》中国家形象的描写笔者大致分为两类:“中国形象”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描写。“中国形象”的描写中,主要涉及到上一小节提到的“六个维度”中的“政府维度”、“景观维度”、和“文化维度”。其中“政府维度”主要是关于“贤能政府”、“乡属制度”、“家族制度”等,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大致分布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在“中国人民”中谈到的地域差异问题。这就涉及到“景观维度”。以及最后两章“建筑”、“居室与庭园”也体现出“景观维度”。“景观维度”通俗来说,就是从一个景观特色,就可以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因为每个景观都表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境。这些景观也从不同程度反映出国家的气质。
在该书的闲话开场中,林语堂先生说道:“友邦之士之来侨居于中国者,其势不能不有所感想于中国。此等感想,出于怜悯之態度者,将占绝大多数,出于失望者,间或有之,至若真知灼见,能洞察而明了中国者,恐将等于凤毛麟角。”这就从“舆论维度”说明了,在当时,西方对中国的形象的信息来源很少有客观的把握,当时对中国形象的把握应该是,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一个庞大的存在。在当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悬殊巨大的中西方,舆论的主导者是西方的传播者,中国要想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打破西方的“刻板印象”是很有困难的。近代中国的落后,许多中国人包括中国知识分子在内,对于本国的文化极度不自信的心理也导致了中国当时的文化传播受阻。这也从另一方面阻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途径大多是通过来华的传教士了解的。而当时的西方经济和科技等综合国力无形中给了西方传播者一种文化自信,所以他们的传播难免带着本国的优越感,相比之下就不够客观公正。林语堂先生写这本书是“希望越过语言的隔膜,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弥补和纠正当时一些自称是“中国通”的外国记者对中国大量的不实的报道。
中国人常常自诩自己伟大,包括在21世纪科技发达的今天,中国也经常自诩“泱泱大国”也常常自傲于“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林语堂认为,“伟大”是专门指人们所不了解而愿意享用的事物,他认为在被了解和被称为“伟大”之间,我们应该选择被了解。道理很简单,人们在不了解一个人或者未曾亲身经历过某个人某件事的时候,通常这些不被了解的事物会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了解过后,会发现“它”其实没有什么神秘。因为不了解,所以对其充满好的不好的想象,所以林语堂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使中国被了解?”当时担负起这项任务的“中国通”,其实是与广大中国民众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消息的来源往往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几百年前的传闻,对于现实、真正的中国,至多只有一知半解的认识。林语堂认为,这样不立足与社会生活的报道,就算是写得再动人,也不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这样写出来的中国形象必然是扭曲的。
林语堂本人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有着现代观念的新文学作家。他书中所呈现“中国形象”既有赞赏又有反思的方面。赫德和罗素,“他们可以从一个绝对不同于自己者的生活方式中观察内在意义”,但是他们却无法跳出“他者”刻板形象的怪圈。林语堂认为书写真实的中国形象的任务就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承担。本书就是“误解中国者之一篇答辩”。本文就先就其一点“缺乏公共精神”来谈一谈。
三、缺乏公共精神
《吾国与吾民》第六章“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写道“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林语堂称此为公共精神的缺乏。确实,中国之前是没有这类词语的出现,像公共意识、社会服务、公共精神。即使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在不断强调“公共意识”“社会服务”“公共精神”。这个观点与美国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气质》中观点一致,明恩溥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常常被告知,中国的政府从本质上来说是家长制,它要求它的臣民像子女一样服从,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笔者认为,一个国家越是缺乏什么就会去呼吁什么,在《吾国与吾民》书中的描述的中国政治生活中是这样描述的:“公共精神”、“公共意识”“社会服务”、都是新词,中国原来是没有这一类意识的,但是中国有“社会事件”,如:婚丧喜庆、僧侣仪仗,四时令节。那是否,中国从古至今,就没有“公共精神”的存在呢?《诗经·小雅·大田》中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句话其实说明了在诗经的时代已经有“公共精神”雏形了。只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渐渐被忽略了。
“中国所缺乏的东西,是属于那些足以构成英美人士的社会生活者,比如像运动、政治结社、宗教,中国没有教堂也没有教会。”但是,中国也有一个特色的存在——祠堂。拜祖先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宗族血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盛大的祭祀活动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神、宗教没有多少兴趣,但对自己的祖先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怀着自觉的敬仰与本能的折服和归依感。祠堂作为祖先魂灵依托之所,祠堂祭祖就自然成为宗族活动中最隆重的盛典。祭祀过后,家族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这是祠堂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祠堂里的祭祀物品等大多数都是属于家族内的公共物品。家族祠堂还承担着调解核心家庭纠纷、扶助鳏寡孤独、教育家族子弟、资助进京赶考,修建公共设施和提供安全防卫等等责任。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公共精神”的体现。但是这种“公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才得以存在的。换一句话说,就是其“公共”的层次还不够高。但是祠堂所带来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它抵触了外来的新文化和违背族规的一切,它更像是封建主义的一个缩影,它一部分限制了文化的交流。而中国的祠堂文化存在很久,这也是中国“公共精神”的缺乏的一种外在表现,除了“个人主义”,还有家族制度衍生出像“祠堂”的出现,中国人公共意识就更加淡薄,在他们的思想里,一个是“个人”,另一个就是“家族”。
在这里的描述中,林语堂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众所周知,1919年五月四日,在中国北京,发生了一场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力是青年学生,参与者还包括了商人、工人、还有其他领域的人。他们主要采取了游行示威、请愿罢工等手段来对抗政府的暴力执政。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给当时的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让当时的人们开始对现状的反省,在思想上慢慢觉醒。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从这个事件开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开始思考中国的现状,之所以那时候“五四运动”如此轰动,是因为“前无古人”,在那之前,中国确实很少有如此规模的“运动”,因为“稀少”,所以“珍贵”,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中国当时“社会精神”的匮乏。
然而在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也对此展开了描述。他是从批评乡下佬的“自私”和缺乏公共道德开始引出他所要谈的“差序格局”。“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但是他在之后又批评了“城里人”和“公职人员”。意思大约是城里人能做到自扫门前雪已经算是有公德心了,很少有人去注意公共卫生。他还举例子来论证这一结论,比如说合住院子的走廊无人打扫,满院杂草无人去拔,公共厕所难以插足等现象。对于公职人员的批评,他谈到了贪污的问题,指出贪污无能也和缺乏公共精神有关。 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缺乏公共精神”,从林语堂和费孝通的不同时代的描述,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這一缺点一直存在,我们也应该正视这一缺点。
林语堂在西方人介绍中国国民性这一缺点时,极尽详细的剖析了这一国民性,他的语言并没有使读者感到他是故意迎合读者喜好而丑化中国人,而是字字句句分析它的实质和弊害,想办法去克服它。
林语堂先生在几十年前所批判的“缺乏公共精神”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是否还有所体现呢?当今的中国正在积极地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奥运会、世博会、“九三大阅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以及正在积极筹办的“冬奥会”、“亚运会”。这一次次大型活动的举办,中国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正面形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如果将中国比作是一个人,那么笔者认为在全球这个大家庭中,中国现如今积极承担责任,积极树立大国形象,推行“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是具有“公共精神”的,但是这个品质落实到每个中国人身上,“缺乏社会公共精神”这一特点还是有所体现的。比如遍地可见的被破坏的共享单车,城市随处可见的公共设施被破坏,公共物品被市民带回家为自己所用......在几千年文化孕育中成长的中国人,从小就知道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下,国人们觉得只有先管好自己,才可以管别的事。那么同理,只有自己的家好了,国家才能好。这在一方面也抑制了“公共精神”在人们心中的成长。其孕育而生的则是“家族制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宝文堂出版社出版,1988.12.
[2]朱华锋,朱芳菲. 政府营销与形象传播[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7.08.
[3]明恩溥. 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 刘晓旸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4.
[5]何天爵著.鞠方安译. 真正的中国佬[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09
[6]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A].张国良主编.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九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林语堂.郝志东,沈益洪译. 中国人 全译本[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12
[9]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鲁迅.文学与出汗[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07.
[11]Martin I. M. and Eroglu S,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 28,1993
[12]Seyhmus Baloglu and Ken W McCleary,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ume26,Issue 4,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