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对于本科生的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困境,即:管理理念的偏差,不良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及本科生群体具有的特殊性。本文以高校的视角为基础,从转变现有的管理理念、关注本科生内心需求、增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和提升本科生的素质教育这四个方面分别有针对性地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管理;措施
一、引言
本科生是推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人才。目前,我们正经历着新一轮至关重要的科技革命,而作为国家新兴力量的本科生正是这次革命的重要主题,而对于在校本科生的管理工作,无疑是本科生高等教育的关键一环,目前,尚有以下三方面的困境不容忽视。
二、目前困境
1.管理理念陈旧
本科生的管理理念,是指对于本科生的管理的理性层次的认识,即对于管理工作的定义。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对于本科生的管理工作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即管理者把“管住学生”放在首要地位,如通过各种学校规章制度来对本科生起到约束的作用,虽然本科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对于学生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但管理工作的本质应该定位在“服务”上,如果把“约束学生”、“管住学生”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即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实际上,相对于高中生,本科生在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以及心理成熟程度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需要的是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非被“管住”。
2.网络媒体对本科生的不良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加之智能手机在本科生群体中早已普及,本科生正处于每天接受的信息量严重“超载”的状态。由于本科生对网络这样的新兴产物有着极強的接受和适应能力,使得网络已发展成为本科生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但另一方面,在本科的每天从网络所接收的众多信息中,不免掺杂着各种有害信息,而本科生正处于构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加之社会阅历少,明辨是非能力较弱,极易受到这样的有害信息的影响和侵蚀,最终导致其养成不良的习惯,甚至做出有害行为。
3.本科生群体的特殊性
本科生在年龄上,大都处于18-22岁之间,比起高中生,本科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一方面,从本科生自身层面看,本科生从步入本科生涯开始,即被定义为“成年人”,在心理上更加成熟,处理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比起高中都有了相应的提升,正处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个性充分发展以及塑造完满人格从而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心理上他们正面临着巨大的冲突;另一方面,从本科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也与高中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高中阶段的课程数量大,学习任务繁重,时间固定,目的单纯,即学习知识和备考;而大学的课时少,学业任务相对轻松,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为丰富,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阶段目的本质上应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奠定基础。这两方面的转变,为本科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挑战。
三、应对措施
1.转变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
管理理念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对当前的困境,首先要做到转变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把本科生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高校应改变传统的“学校主导,学生服从”的管理模式,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即在管理工作中以本科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体地位,并把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目标,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展个性,进而塑造完满而健全的人格。
2.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的内心需求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在本科生的群体中,时常会遇到如学业倦怠或是其他的违反校纪校规不良行为的个例,严重的甚至构成违法犯罪。学生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根据需求层级理论,从学生自身层面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生内心的某一层次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导致的,而实际上,学生的内心需求恰恰是管理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因此,对于诸如这样的学生个例,管理者应尝试与学生多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真正的困境,包括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方面,从学生的外部环境和内心层次这两方面来对症下药,切实做到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扫清障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终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蚀。
3.增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增强对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本科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校领导队伍的建设和辅导员队伍的完善。学校领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总指挥,他们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业务水平,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提升领导队伍的建设,应完善关于校领导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校领导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和具体实施者,一方面,要优化现有的辅导员选聘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聘任规则,聘请最合适的人员去到辅导员岗位上,另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与学习,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示范者和楷模的角色。
4.提升本科生的素质教育
增强素质教育,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即以提升其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综合素质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本科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要将本科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首位,培养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及优良的道德素养,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在学校以多渠道形式加以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桂红.特殊群体大学生行为表现及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21(10):95-98.
[2]倪晓红.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0):151-152.
[3]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 200405.346.
作者简介:徐崇祺(1991.10-),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研究生,教育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