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与尝试

2021-02-23 04:33:55胡泽昕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胡泽昕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命意,从“强化‘读’”、“细化‘品’”和“深化‘悟’”三方面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与尝试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打开学生认知世界的一把药匙。而小学阅读篇目中,关于人物描写的篇什占比较,这理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以“串连”法创造性地解读教材,通过对教材有关知识的拓展连接,对文本进行深入品鉴,把握好人物教学的“三度”,进而强化学生思维深度,有效增强学生对人物进行欣赏评价和辨别是非的认知能力。

强化“读”:挖掘文本真实的深度。语文教材中,有些篇章是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有其特有的背景和结构,我们在教学中应纵观其全局,不能只局限于节选的这个片段,就给文中人物一个定性与定向的分析,而应抓住故事的前因后果,对节选故事涉及人物生活的时代、性格走向等有一个宏观观照,才会更加客观和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进而领会文章主旨。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知道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人,周瑜是一个肚量狭小、嫉贤妒能的人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时,我们还可采拈来更多的小说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比如,可先给学生印发诸葛亮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精彩片断,让学生认知诸葛亮“雄才大略”的神人特点;接着又给学生补充拓展“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弃魏延子午谷突袭长安计”和“上方谷司马受困”等故事,让学生知道了孔明在街亭一事上存在用人不当、不能知人善任的过错,弃魏延妙计则犯了骄傲自负、自以为是的过错,上方谷司马懿父子被困,被诸葛亮一把火烧得命悬一线,却被上天突降一场暴雨所救……通过阅读拓展,学生自然明白一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看周瑜的形象,将他定义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合适吗?具体教学中,可设置专业一个问题:为什么周瑜容不下诸葛亮?周瑜真的是一个小气而妒忌心极强的人吗?引导学生广泛查询和搜集资料,展开深入辩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自己是周瑜,也会对诸葛亮下杀手,因为其才华过于出众,若能成为朋友固然可喜,但作为对手,日后成为东吴成就霸业最大障碍,杀诸葛亮的想法在公而不在私,周瑜有错吗?

细化“品”:探寻文本真实的高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应直面教材中的争议元素,鼓励和引导学生见仁见智地探索品味,并最终得出富于个性的结论。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美和生活趣。一次,在组织诗词赏析时,以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首词是词人在胡编,我认为写得不好!”并大体阐述了理由——詞中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两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怎会有这样小的儿子呢?该是他们的孙子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声讨论起来:“这对老夫妇生活得一定不快乐。三个儿子都没结婚,家中‘茅屋低矮’,说是‘醉’恐怕也是愁里寻醉,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学生说得还有一定道理的,这是一个引导学生细品文本的绝佳机会……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查阅各种资料,再进行管饭交流讨论……最终,对以上问题得出两种解释:一是在远离抗金前线的乡间,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可能存在,词人并非仅凭主观想象,而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散发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字行间洋溢着对农村生活的由衷喜爱和向往;二是这首词完全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反映,因为该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有志不得伸,非常期望能过上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而他对底层农民的生活不熟悉,体验不深刻,词中的“醉”也并非老夫妇的陶醉,而是诗人自醉罢了,而词中的三子可能只是作者对能子孙满堂、生活安定的美好想象罢了,故次中的事物是不客观的,至少是不完全客观的。

深化“悟”:体会文本真实的温度。深入研读文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沟通心灵,与故事中人物情感共鸣。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接近阅读本质的,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收获的阅读。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人物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在读出林冲的谦虚、忍让和知礼同时,读出洪教头的狂妄、骄傲和无礼。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即将最终敲定时,还可向学生补充介林冲在汴梁的高衙内夺妻事情中的表现,突出强化林冲在遇事中常挂嘴边的“不敢”等几个词,让学生体会林冲性格中软弱和自私的一面。接下来,还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再次品读洪教头的言行,体会他身为柴进的师傅,说的话虽然言辞过激,但也未尝不包含对徒弟的规劝与关心;而在被林冲棒打之后,洪教头“满面羞惭地走开”,是不是也有几位可贵的一面呢?

如何辩证地把握手中的教材,使用好教材,理性地看待教材中形象丰富的人物,让学生通过并跳出教材,学会辩证而全面、甚至理性地认识人物,无疑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真正发挥了教材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作用,是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表现。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对可课文内容浅尝辄止,浮于表面,而应进行有一定深度、高度和广度的引导与挖掘,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人物,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评价人物,提高思辨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学生的不断成长中,收获作为教师的无边快乐!

参考文献:

[1]王瑞.如何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J].新课程,2013(05).

[2]刘宏茹.语文教学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J].学苑教育,2020(02).

[3]周龙美.关注人物形象,品味小说内涵——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为例[J]. 新课程,2020(05).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1:37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8:49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01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3:14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