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霞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阅读教学,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如何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和高效,成为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要命题。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做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实践
前言: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钻研,积极参与到主动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深化理解,加强体会,使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进而受到文本情感的内在熏陶,启迪思想,升华精神世界,同时享受审美的乐趣。
一、尊重学生主体,激活学习能动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转变,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指导者、引导者与点拨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帮手,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服务。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使他们有充分质疑问难、讨论、发言以及读书的空间与时间。关注和正视学生的多样发展,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其主动意识和进取心。
二、引导探究学习,激发个性思维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备语文的应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从而为其终身的个性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素质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其语文素养成为着眼点,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简单识记知识,而是引发学生主动进入整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则成为发现者、探索者,而教师则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开放式情境以及提供有效途径,使得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发挥自我能动性,主動搜索、处理、整合信息,利用已有知识不断创新信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在符合自身特点以及发展水平的探索活动之中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利用所学知识认识新知以及提高创新知识的效率。
三、课下开拓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性
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受时间所限,教师还无法充分为学生教授更多的知识,拓展更广泛的思路,因此课下的活动开展是弥补与延伸,以课堂教学内容为立足点,夯实学生的认知理解,同时借助各种活动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视野。基于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诗歌或者小练笔,课外以课本剧创编表演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征文活动作为有效载体,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他们独特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在诗歌朗诵比赛中,通过多样性的朗诵形式,如个人朗诵、三四人组合朗诵、小组朗诵抑或是全班朗诵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课本剧创编表演,则让学生与文本相结合,大胆创新创编,并且选择其中要扮演的角色,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内涵的体悟,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批判性思维。而在征文活动之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活动结合起来,或者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学生办报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生生之间的互动受到时间限制,无法充分张扬每个人的个性,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因此,在课外搭建生生互动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编辑、设计小报,内容鼓励学生尽可能进行原创,丰富内涵,涉及诗歌、美术、社会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开辟“阅读悦美”“社会论坛”“成果展示”等栏目,这也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而通过一系列的课下活动,凝聚师生的智慧,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使这一教学的思路更为开阔,由此打造新型教学的亮点与特点。
五、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是让学生更好学习参与的重要一步。首先,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正腔圆地去探索文本中呈现的曲折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背景音乐播放、图片呈现、道具运用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对学生产生鲜活刺激,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推动学生主动理解文本,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沉浸在阅读过程,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也能更加鲜活。例如,以《掌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铺垫和延伸展示。在教室角落,一个安静的女生因为腿脚不便,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她听到窗外同学们的笑声,看到窗外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眼中饱含深情并带有无限憧憬。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阅读《掌声》这篇文章,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时,对作者表达的细腻情感,他们也可以更好地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让他们读懂文字,更要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可以为学生独立表达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感知自己内心的波动,情景交融,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六、抓住细节深入讨论,提升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实的过程中,很多文本文字精美,而且在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绘等方面独具特色。在这类文本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的细节,引领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之间在积极交流、质疑讨论、合作探究中升华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例如,在《画杨桃》这节课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我被同学取笑这一细节,引领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体验。而针对后期问题解决过程中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有什么表现,都可以与学生进行细致讨论。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和延伸,让学生对文中涌动的情感有效把握,同时对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产生认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深度揣摩文本传递的核心思想,进而使学生对尊重、实事求是、眼见为实等多种观点产生鲜活的理解。在同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有教师的表达,学生观点的穿插,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以学校、社会生活为大课堂,不断地让学生开阔视野,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有效且高效。
参考文献:
[1]景秀虹.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43):53.
[2]王亚军.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43):55.
[3]杨永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1(4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