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华
思维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无论是阅读还是进行文学创作,都离不开这种能力。在高中語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不断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接下来,笔者就以《红楼梦》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其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值得细品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贪快、图多,而应引导学生细读作品。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细读《红楼梦》的前五回,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将这五个章节的名称投影到大屏幕上,请学生概述故事的情节。教师在此基础上引领他们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前五回交代了贾府中的人物,描写了典型的环境,展现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接着,教师可以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前五回中的“荒唐”与“辛酸”。再以此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提问。
《红楼梦》的前五回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比较单一、空洞,不太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有的学生提问:“太虚幻境暗示了十二钗的命运,那么作者还有再写后百回的必要吗?”
很明显,学生的思路并未被打开。此时,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方向。比如,可以让学生从人物的姓名、室内的陈设、人物的服饰等角度进行探讨,可以让他们思考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个别回目与整本书之间的关系、个体形象和群体人物之间的关系……
搭建了上述“脚手架”,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开。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士隐”“贾雨村”“英莲”“冯渊”等名字有什么深意?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林黛玉母亲有关的内容完全可以一笔带过的,作者为什么要专门用一个章回来详细介绍呢?
3.曹雪芹的身世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为什么安排她多次进入贾府?
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中,我们能看出:他们学会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之后,再建议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开展探究活动,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
阅读了《红楼梦》的前五回,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结合学生的学情,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活动,要求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社会背景、作品主旨、情感意蕴等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点,以“我解其中味”为活动主题,在小组内合作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有的小组表示:阅读这本书,仿佛看了一部“苦情大戏”。比如,在贾元春薨逝前,作者安排了“元妃省亲”这一情节,场面非常热闹,曲终人散后让人倍感悲凉。又如,在贾探春远嫁前,作者安排其协理荣国府,让其展现出敢于兴利除弊的才华。如此有抱负、有才华的女子最终只能远嫁,自然令人扼腕叹息。书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可见作者的“苦心”。
教师认为该组的学生在读书时非常的细致、认真,能够注意到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有的学生回顾前言,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有的则直接借助网络搜索资料,主动联系曹雪芹的身世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来阅读整本书,有了不少的收获。他们认为,曹雪芹生于名门望族,一开始过着奢华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在外漂泊。这种巨变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感受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对森严冷酷的等级制度,男尊女卑、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追求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异化心理持批判态度。作者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见到人世间的万般辛酸,因此能心怀悲悯写下这本书。
当然,也有小组另辟蹊径,以“辣“字为落脚点,尝试从府中老仆焦大的视角、以人物独白的方式展现宁国府后代的不耻勾当。接着,小组成员分别对其进行介绍和解读。焦大是宁国府中资历很深的男仆,尤氏说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说明他应该是跟着贾演出过兵、打过仗的。在战场上,焦大“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他不惧危险,忠勇护主,不仅冒死把受伤的主子背了出来,而且还想方设法地弄到吃的、喝的,把主子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是一个无比忠诚、勇敢的仆从。但是,在宁国府中,他并没有得到尊敬和礼遇。他心情郁闷,时常借酒消愁,“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以至于沦落到被人强填马粪的地步。
总之,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细读作品,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指向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名著整本书阅读之策略研究”( 编号:B-b2020029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