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

2021-02-22 03:2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便民现金群体

2020年11月23日,一则“老人冒雨交社保被拒收现金”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视频显示,一位老人独自冒雨来交医保,工作人员却告诉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就这两种方式。”而老人则有些不知所措。据悉,事发地点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楚社区。24日,秭归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表示事情发生后,秭归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已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居民医保,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日常消费不得拒收现金,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医院要保证一定现场号源和人工服务窗口,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

多维解读

新技术运用别成了老人过不去的坎

老人冒雨交社保被拒收现金一事在网上发酵后,有关部门做出回应,表达歉意也解决了问题。然而回想起视频中老人窘迫的表情,仍不免令人心酸。每个人都终将老去,你我一样,总会有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那一天,难道那时就只能接受这样的尴尬与困顿吗?无论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是商业服务的提供者,都不应忽略老年群体。新技术运用应提供更多选择,而不能简单做“减法”。网络支付、人脸识别等技术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推广无可厚非。不过,在这些技术运用中,要充分考虑各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对那些缺少技术条件或者技能的人群,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应成为新技术运用的基本理念。

技术更不是便民意识淡漠的“擋箭牌”。拒绝用现金交医保,不仅背离情理,也明显不符合有关规定,这首先还是便民意识淡漠的问题。对老年群体,不能粗暴拒绝、冷言冷语,更不能人为制造麻烦,折腾他们。只考虑自己方便,不考虑公众方便,这样的服务提供者理应受到舆论批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很多地方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需要,设置了很多便民的措施。比如有些火车站专门为老人提供了“无健康码通道”,暖心之举获得众人点赞。以远程认证为例,监管部门也曾明确提出,对行动不便者要提供上门服务,让认证对象切实感受到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尊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老龄化时代,希望我们的办事机构、窗口单位、服务人员都能多些换位思考,利用好数字技术,真正让老年群体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技术需要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老年人被网络时代甩在后面的话题,成了社会热议的焦点。当年轻人拿着智能手机玩得溜熟时,还有不少老年人,到医院看病,因为不会预约挂号和自助缴费而六神无主;到餐厅吃饭,因为不会扫码点单和付费而在一旁干着急;到商店买东西,有时拿着现金会遇到拒收的尴尬;在家里看电视,有时拿着数字电视遥控器,不知道如何选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因为没有健康码而无法出门,更是成了一种无言的痛。类似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社会的参差性。

那么,解决方案在哪里?让技术完全停下来等老年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什么样的技术才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好技术?对此的评价,得有两个尺度。一是高度,技术先进,具有独创性,主要是行业认可;二是温度,使用方便,人文关怀,主要是社会肯定。应该说,健康码也好,移动支付也罢,扫码点餐也好,自助缴费也罢,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就更高标准而言,尤其是考虑到人群多样化、社会多元性,显然还有提升的空间。高度与温度兼具,才能最大限度彰显技术带来的美好。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数字扫盲是需要的,但就技术本身而言,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兼具高度与温度的技术才是好技术。如何聚焦人这个核心,满足包括老幼在内的更多人的需求,这是一个永远的课题,但也需要把问题想在前面,尽量解决在前面。

猜你喜欢
便民现金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便民公告栏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刷新闻赚现金”App的收割之路
琼岛道班的便民点
取消便民门诊不能顾此失彼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