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增速趋缓 疫情暴露三大短板

2021-02-22 02:54任叁
中国对外贸易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办家长学校

任叁

不久前發布的《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20》从全球人才流动的角度,对中国国际学校进行了再定义:“中国国际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兴起的一批集中在基础教育(幼儿园至高三)阶段,部分或全部采纳国际课程模式及评估体系的学校。”

蓝皮书指出,中国国际学校是聚天下英才的粘合剂,是全球人才环流的助推器,是国际人才培养的试验区。

中国国际学校从诞生至遍地开花历经40年

1969年,中国第一所国际学校诞生——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紧接其后的是1973年成立的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和1975年成立的北京第五十五中学国际学生部。这三所国际学校可以说是中国国际学校的始祖,但采用的是中国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和今天的国际学校在本质上有着很大差别。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外交人员群体增大,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1980年,美国大使馆和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大使馆共同建立北京顺义国际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完全采用国外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国际学校。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门进一步打开,经济进一步发展。大量外企涌入,大批外籍人员进入中国就业,推动了中国国际教育发展,建立了一批国际学校,如上海中学国际部、北师大附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广州碧桂园学校、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等。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走高考这座“独木桥”,送孩子出国读书、申请国外院校成为热门选择。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公立中学纷纷开设国际课程班来满足这种需求,民办国际学校以其招生人数和招生范围的灵活性赢得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此时,建立的国际学校有人大附中国际班、北京四中国际部、北京十一中学国际班、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等。

到了2010年,中国国际学校走向“遍地开花”的局面,中国国际教育进入“黄金十年”。70后成为父母群体的主体,他们整体素质普遍较高,对于孩子的教育从眼界到想法乃至经济实力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同时,70后父母对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切身感受,使得他们更渴望改变下一代的教育成长路径,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尤为强烈。加之社会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公立学校的教育竞争进入白热化,公立国际班、民办国际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校开始在中国大型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生根发芽。

国际学校数量、市场规模增长率出现双降

2020年是新时代下中国国际教育的元年,亦是切割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让世界各国再次变成一个个隔离的“村”,出国留学面临多重挑战。如何从教学、组织管理、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做出改变,构筑面向未来、适应市场挑战的行业新生态,成为国际学校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日,《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在第六届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上发布。

报告统计了各类国际课程机构和质量保障机构公布的官方数据,发现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907所,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13所、民办国际学校535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59所。2020年,新增获认证国际学校46所,增幅为5%,与2016—2018年相比增速有所下降。

报告显示,中国国际学校行业在过去七年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高达12%,其中2014—2018年这五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15%,是有史以来增长最为迅速的五年。而2020年中国国际学校市场总规模为439亿元,增速仅为7%。

新学说CEO吴越在报告发布会上分析,2020年国际学校数量和市场规模增长率出现双降,表明近年来留学人数增长乏力,各地办学执照申请难度提升,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和入学需求逐渐饱和等诸多因素对该行业影响颇深。

由于上述负面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报告预计,未来3年中国国际学校市场规模增速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次放缓,复合增长率或降低至5%。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508亿元。

北上广深学费增长率首次下降,江浙等地爆发期将至

报告显示,2020年国际学校在校生规模为61万人次,其中民办国际学校在校生占比75%。进一步分析三类国际学校中不同规模的学校占比发现,在公立学校国际部(班),5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更为常见,占比为85%;在民办学校中,5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占比超过一半,500—1000人和1000人以上的学校分别占比21%和29%;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三种规模的学校分布较为平均。

民办国际学校在校生数量在5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占据主体。报告分析,一是较多民办国际学校为新建学校,还未达到满员状态;二是近年来办学场地愈加紧缺,由于场地受限,不少学校分学段开设小校区。未来,较大规模的学校无论从生源角度还是办学场地角度,依然出现在高投入的民办国际学校中。

受疫情影响,2020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学费增长率首次下降。以北京地区为例,近五年,北京地区国际学校的学费基本保持在每年3.5%—5%的上涨,而2020年北京地区的学费基本维持在2019年的价格。

尽管如此,中国国际学校在数量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报告指出,2020年9月,落地招生并进入正式运营状态的新学校共有53所。其中,有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5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其余43所均为民办。从比例上看,民办国际学校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办学者的选择。

从地域分布来看,以上53所学校分布于全国18个省份地区,北京、上海地区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广东增长速度不减;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地成为待开发的热土,即将在未来三年迎来爆发;备受瞩目的海南在政策红利下有多所国际学校落地。

从办学品牌来看,国外品牌21所,国内品牌20所,自创品牌12所。总体而言,国内外品牌办学的新建校占比77%,表明品牌扩张、集团办学成为主流。

学生和家长画像已变,疫情暴露三大短板

近年,国际学校的学生和家长画像发生了很大转变。

报告指出,在中小学生对自我的描述中,“热爱祖国”“手机党”“自我矛盾”等关键词频现,表明新一代学生拥有对祖国的强烈归属感。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他们面临多种文化冲突,需要更强的理性思考能力,更需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正确价值引导。

对家长的调研显示,目前家长群体主要有四个特征:高学历、高支付能力、高职位、决策谋划已久。以北京地区为例,90%以上的家长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70%以上家庭年教育支出在15万元以上。这些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交流中,表达出更为强烈的参与办学的愿望。同时,他们还更多地要求享有对学校信息的知情权,并对学校的服务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学生和家长画像的改变,家长对学校的关注重点从注重孩子成绩过渡到注重孩子成长,国际学校需要在课程、师资、管理等多方面做出调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暴露出国际学校存在的问题。”报告称。

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家长发现不少外教对课堂和学生的负责程度不如中方教师,并且外教在与家长沟通、软件使用等方面表现得不如人意。而且,二三线城市外教流动量较大,学校对外教的管理也较为宽松,导致在特殊時期,学校无法调配外教授课,家校矛盾频发。

同时,疫情迫使学校开展线上教学,但信息化系统的关键环节有哪些,不少学校仍然一知半解。

此外,学校组织管理能力亟待提升。线上教学的教授内容、教师资源、授课时长、授课效果不及线下教学是全行业一致面临的问题。其中,有国际学校频频引发家长不满,遭到投诉,甚至要求退费。但也有国际学校以超强的前瞻性,将种种问题处理得当,收获一致好评。究其本质,学校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关键,决策的前瞻性、沟通的通畅性、响应的敏捷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四大方面缺一不可。

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2020年,各行各业均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学校不仅面临外教、信息化和组织管理能力三大方面的挑战,还需要看到更深远的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报告对国际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七大预测:边界越来越模糊;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集团化办学趋势明显;教育价值观出现“化国际”趋势;中文和政史地成为必修课;升学多元化现象更加明显,一定比例学生选择国内高校就学;分层效应更加明显,个别单体学校学费已超英美顶尖学校;智慧校园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报告分析,行业在历经2015—2018年的“黄金发展期”后,正在进入平稳增长阶段。随着学生和家长对国际教育认知的深入,国际学校应更加注重提升办学品质。同时,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也成为常态,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本国人力资源,培养国际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政府教育战略的重要目标。

目前,民办国际学校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报名人数远超招生人数,录取率较低。相比国际班,民办国际学校拥有独立的校园基础设施、较大的自主权和高比例的国际教师资源,更加接近海外教学水平。报告指出,民办教育正在逐渐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国国际学校受内外环境影响,正面临身份危机,其在国际人才吸引和培养上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20》建议,应将中国国际学校纳入国家人才规划顶层设计,选择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等地区为“国际学校发展先行示范区”;构建中国国际学校联盟,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进一步开发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校课程体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人才队伍;加强留学指导,帮助学生应对留学环境变化;鼓励中国国际学校线上、线下双重渠道的走出去。

猜你喜欢
民办家长学校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家长错了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民办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