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娜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不同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本文以陆蠡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为例,对如何提升高中阶段的美育教学进行分析,从而拓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意境美,谱写光明乐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对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这样会在无形中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对文章的内容形成理解。《囚绿记》的作者是陆蠡,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童年时代的陆蠡就精通诗文被誉为“神童”,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称赞陆蠡是一位勇敢、真诚的作家,赞誉陆蠡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和优美的個性,同陆蠡对话就好像听了一次肖邦的交响曲。但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却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令人心情沉痛、扼腕唏嘘。同时,也揭露了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
陆蠡的代表作品《囚绿记》,创作于1938年,文章描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一段经历。在文章中,不仅对绿枝条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描写,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及展现当前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揭示了那个特殊年代我国人民如何对日寇的侵犯进行抗争,表现出了中华儿女坚贞不移的英雄气节。文章内容简单直接,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对内容进行堆砌,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只是单纯地对一枝柔条展开平铺直叙的描写,但却可以使人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意境之美。
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所描述的文字,去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境。比如,有时对柔条只是惊鸿一瞥,会看到它动人的绿影散发出的盎然新意,而有时也会对它细致观察,可以看到它缓缓地将柔软的卷须抻开,并仔细地对它纤细的脉络进行观察。这种并非刻意地对这支柔条进行细致与粗略的描写,为读者营造了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意境表述,在窗前伫立,观察它舒展的嫩叶,观察它由青变老,它的尖端始终朝向窗外,而柔条朝向的窗外也是人们一直所向往的那片天地。因此,作者通过对这段意境的塑造,表达了人们要像这颗柔条、这颗常春藤一样的活着,虽身处黑暗但心应向往光明,向阳而生、不畏险阻。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这种意境中,不仅个人应具有常春藤这般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整个民族也应团结起来,顽强抵抗磨难。在描述这种抗争精神的过程中,作者也营造了追求光明、珍爱生命的意境。
二、语言美,追求向往自由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欣赏和体会语言美的能力,尤其应提高学生通过质朴无华的语言去体味文章内涵美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升华。就《囚绿记》这篇文章而言,通篇文章的语言都具有较强的质朴性,尤其在文章的开篇就极大显示出了这种质朴之美,但正是这种简单至极的质朴之美,反而可以扣人心弦,触碰到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比如,在文章开篇,作者以一种与熟人聊家常的话语开头“这是去年夏天的事儿”,毫无修饰的词语,却也体现出它的细腻之处,没有一个多余字迹的赘述,体现出作者别样的修辞手法。而且,作者这种质朴语言的运用,在通篇文章中随处可见,更增添了文章质朴而细腻的语言美感。
文章以绿色为主线,力着笔墨对常春藤进行了刻画,并以观赏绿、囚禁绿、放开绿、思念绿的顺序对文章进行构思。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和可读性。作者以赏绿开始表达了对绿的喜爱,又以囚禁绿作为铺垫对喜爱绿、执着绿的程度进行进一步刻画,直到描写的最后放过绿,而这一段也是文章的主题。作者通过赏绿、囚绿将喜欢绿的情绪进行了重点表达,而在此刻突然收手,直接描写了放绿和思绿,犹如逆水行舟,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以此造成了文章的多姿变化,也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语言之美。尤其最后部分对思绿的描写,通过简短的语言描写,反而将作者对常春藤的思念进行了诠释,体现了语言之美的妙处。
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以很清晰地将常春藤从颜色到质地的变化进行了展示,比如“渐渐的,它失去了原有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色,又变成了嫩黄色,而枝条也由原来的丰腴变成了现在的细瘦。”这种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了几分语言美感,给阅读者以美的享受。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常春藤的描述,侧面表达了作者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以及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三、情感美,表达深沉意境
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之美,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囚绿记》这篇文章中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之美,作者描写常春藤生长的“固执”,实则衬托了对自由和光明执着追求的精神。这种运用一株植物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衬托的描写,更加体现出文章深沉的意境和情感之美。在整篇文章内都运用了深沉含蓄的手法,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字对文章更深层的意境进行体会。作者描写常春藤的生长状态,由于这株植物生长的速度很快,因此获得了作者更多的喜爱,乃至作者经常会伫立窗口看着它一点点长大,看着它如何一点点将卷须柔软地伸开。同时,从作者第一眼瞥见绿影,就没有任何犹豫地决定要留在这间房子居住,到同租人惊讶于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深义重,无不彰显出更深刻的意境。
作者通过描写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以这种情感之美对文章的内涵进行了表达。而且,《囚绿记》也反映出一个哲理,只有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地点、时间、心境下,才会将特定的美进行特殊呈现。再者,发现美也应具有一个基础性前提,作者的内心必须敏感而安静,正如文章中的一句描述“望着眼前的绿叶,它同我对语,它无声的语言我懂,正如它对我无声的语言也了解一样。”在这种难得的可以与常春藤独处的时光里,作者的美好情感得以抒发。而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随着卢沟桥事件的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却依然不屈不挠顽强地与敌人抗争。作者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心情无比沉重、无比愤懑。因此,在作者的这种心境下,便更加将常春藤赋予了深刻的内涵,窗前的这株绿意便被赋予了自由与光明。同时,作者也相信,无论眼前多么黑暗,终有一天光明会回来,自由也会到来。
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后,也应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习陆蠡的率性而为的美好品性。虽然陆蠡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34岁,但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性的美好,而这也是值得当代高中生学习的地方。
《囚绿记》这篇文章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在字里行间中强烈彰显出质朴之美、细腻之美、情感之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美用心体会,并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思考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