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
摘要:《大学》修身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正确并全面把握其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理论、实践三重逻辑。
关键词:《大学》修身之道;立德树人;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教育工作,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發。[1]”《大学》作为中国经典著作,其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为人处世价值,其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具有一定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新时代要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正确全面掌握《大学》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逻辑理路。
一、 价值逻辑:“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
身未修,则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将变成“未之有也”。儒家思想的内涵是“内圣外王”。据记载,“内圣外王”庄子《天下》篇中最早有“内圣外王”一词: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2]”“内圣”指的是个人自身品德修养的不断完满,以及自我学识才能的不断积淀。“外王”指的是自我人生目标事业的一种追求,以及自我价值在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中的具体表达。《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3]”这精辟地表达了“内圣外王”的修身思想,《大学》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既是落实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题中之意,能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二、理论逻辑: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价值取向
“三纲领”作为《大学》修身之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确定了人们修身养性的方向坐标。《大学》在具体修身方式上提出“八条目”, 其具体内容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顺序先后不可乱。从逻辑上看,“八条目”的修身过程是由内而外、水平由低到高、内涵由简而繁、活动由“内圣”到“外王”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同时各条目之间又有轻重缓急,“修身”在其中处于神经中枢的地位。 内圣和外王是“八条目”在修身上的两个方面,分别是内容层面和形式层面。诚意、正心既是格物、致知的延续,又是修身的本质要求。格物、致知有所依附的前提是意诚、心正,只有这样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才能内化为人性之善,以此修身才能做到内圣。外王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是修身,同时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是修身的逻辑外延。
三、实践逻辑:以《大学》修身之道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
(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秉持“明德乐道”的修身本质促使价值内省
在价值目标方面,高校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始终贯彻德语为先的教育原则,把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作为德育的首要任务。在价值内容方面,高校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里的树人的核心内容,高校在立德树人工作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大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坚持“亲民化人”的情怀促使价值外化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高校一方面要格外重视“四有教师”的培育,尤其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导向。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明确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以成德成人成才成事为在校期间学习的根本追求,着眼当下,平衡好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争取做身边人的榜样和模范,用心治学、立志修身治国。
(三)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以“止于至善”的修身目标作为价值追求
儒家所推崇的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使“止于至善”,是对道德修养永无止境的追求 。首先,《大学》对不同的主体“德性”的考核标准要求高校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标准,对培养什么样担任、怎样培养人的标准和考核应该有明确的考量指标和详细的方案。其次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还要“知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知止”要求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违背人民求知的意愿;教师应坚守立德树人操守,不能有负师德;大学生向学求道,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
(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应以“格物致知”的修身智慧挖掘价值源泉
“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格物致知是“大学始教”和“为学次第”的第一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重视学风建设,科学引领师生的为学之道,培育师生崇高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以优良的学风建设增强师生治学知识的情操。同时,高校要勇于探索立德树人之规律,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依托学生成长规律展开工作。另外,立德树人工作要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的基础上督促学生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以行为本。
(五)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以“诚意正心修身”的修身自律激发价值自觉
“诚意”指的是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正心”指的是摒弃外界干扰,理清事物本质;“修身”是“诚意”“正心”的逻辑结果与直接目的。诚意、正心、修身是将道德人性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5] 首先,高校要把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里的树人教育的根本。其次,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道德情感,摒除一切的私心杂念,做一个理性思考和沉着处事的人。最后,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慎独教育,使大学生在为学和治世中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3.
[2]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邓启铜.诸华.大学中庸诗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曾奕.《大学》中的“功夫-效验”问题与朱子的工夫论学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