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经验分享

2021-02-22 11:41周海燕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背景散文创作

周海燕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散文,但是从他们学习的情况看,不少学生在阅读散文的时候难以抓住重点,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对此,笔者就以《囚绿记》为例,分享开展散文教学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布置前置任务,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不少学生在读完散文后只知道其大意,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不能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完《荷塘月色》,他们只觉得“月下荷塘”非常美丽,不知道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读完《故都的秋》,他们虽然能够感受到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却难以察觉作者心中的“悲凉”。原因何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在阅读散文时只关注文本,不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自然难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类的散文。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前置任务的方式引导他们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

在讲解《囚绿记》之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认识陆蠡。(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能简单叙述陆蠡的人生经历,介绍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了解“孤岛文学”,知晓“孤岛文学”产生的背景。

3.了解1938年的中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的社会现状。

布置完任务后,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預习资料,也可以鼓励他们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

二、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当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可以阅读作品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引导其理清文章的脉络。

开展阅读活动要紧扣文本。“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读到此句,学生就能发现作者用一句话就交待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接着,作者又写了“我”的居住环境,提到了“绿”。因为“绿”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带给“我”的是“慰安”和“快乐”,所以“我”非常喜欢“绿”。于是,“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开始“囚绿”。当“绿”被“我”囚禁起来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这自然不是“我”想要看到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开始“释绿”。离开北平后,“我”又不禁想起了“圆窗和绿友”,这是“念绿”。读完该文,学生发现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展现了“爱绿——囚绿——释绿——念绿”的过程。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不难理解,此时的“绿”所代表的正是华北人民,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华夏儿女。作者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

三、开展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陆蠡擅长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展现人性之美。他的作品大都聚焦现实社会,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疾苦,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的散文笔调清丽、构思严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人余光中曾在《哪一朵云彩在下雨》中提到:“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在讲解《囚绿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鉴赏活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作品的美,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一方面,学生可以找到“物”与“我”之间的联系。在《囚绿记》中,“我”被迫躲到上海,是一个不自由之人。此时的“我”回想起了在北平的生活,想起了那抹“绿”。“绿”本无灵性,但因为“我”的“闯入”,成为了“我”的朋友,便开始具有了灵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作者的语言非常含蓄。“我”因为喜欢“绿”才“囚绿”,但看到“绿”的不屈后又决定“释绿”。在整个过程中,“我”的情绪始终与“绿”密切相关。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不能不忧烦,但他并没有直接地表露自己的心绪,而是通过“物我互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散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背景散文创作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选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Jazz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跟踪导练(一)5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