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生活”之源 润“心灵”之田

2021-02-22 08:53吴春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律生活

吴春芳

【摘 要】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体验活动,用“生活”的源泉,浇灌道德之花,让幸福而健康的道德体验在学生“沉睡”的心灵中扎根、开花、结果,从而唤起学生内在的对规则和法治的信仰,养成自立、自律、对他人负责的道德习惯,进而成为兼具道德情怀与法治素养的人。

【关键词】道德体验 心灵融入 “自律”形成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而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向生活学习”视为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回望”作为生活学习的重要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的培育必须在少年儿童的生活中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

由课堂活动到生活中的道德体验,中间仍然有许多变量和环节。如何对真实的生活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变为教学中的情境?如何设计出启迪学生道德思维、引导学生真实道德表现、打动学生心灵的任务活动,从而“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超越原有生活,让道德发展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更好的道德成长?笔者在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大家排好队》一课中努力探索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篇“看宝”游戏,“放手”点燃学习期待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对教学内容总是处在一种茫然的未知状态。教师往往需要有效地“导入”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进入学习状态。为此,开篇笔者设置了“看宝物”这一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笔者举起藏有动画人物“米奇”的宝盒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但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规则的重要性,笔者设计了两次“看宝物”。第一次“看宝物”,学生急于看,都想抢先看,场面比较混乱,还有许多学生没有看到,很沮丧。笔者顺势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每个小朋友都看到宝物。借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回望”中得出:大家排好队来看。为了更加丰富学生的体验,笔者设计了第二次大家排着队看宝物的游戏。结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两次体验游戏中真切地感受到:大家排好队看宝物有秩序,更省时,也更公平,每个人都能近距离看到,从而体会到排好队这一规则的重要性。

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在一种“放手”的状态,尤其当第一次看宝物时,虽然学生争先恐后,场面比较混乱,但教师并没有阻止,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感知”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最个性、最真实的体验,从而对“排好队”这个规则有所思考,并充满期待,成为一个有准备的学习者。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包容学生正面的情绪、正确的判断,更应该包容学生负面的情绪、错误的观点。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和偏差才是最宝贵的第一手学情,才是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上需要加以利用,并帮助学生去真实面对的道德体验。

二、再现校园生活,体味力求“心灵融入”

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应当从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着眼,注重细节行为,以小见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规则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样做“对不对”“该不该”,也不是武断地告诉学生“我们应该遵守”“要遵守”什么规则,而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后,再现一个美妙的生活情境,从而掀起他们情绪的波澜,使道德学习充满神奇的魅力,进而辨得出心跳的节律。

教学本课时,笔者在深入了解学生排队时较为突出的问题时,发现二年级学生排队时喜欢挤在一起,这也是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选取中午食堂就餐这一情况为突破口,再现了餐厅排队取餐盒的情境。首先通过视频回放同学们在餐厅领餐盒常见的情形,引导学生感知还是排队好。紧接着活动升级,让学生思考:大家是排队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同学被撞到了?有同学的餐盆洒了?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排队时靠得太紧了。教师顺势而导,学生开始反思,并逐步懂得在排队时要给他人留下空间,这样更有秩序、更安全。这时通过视频播放校园踩踏事故,学生们更真切地明白了排队时不能太挤,上下楼梯、行进时要慢一点。最后,教学活动再次升级,这一回学生不仅要领餐盒,还要取回餐具,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笔者播放一段高年级学生排队就餐的视频,在榜样的引领下,唤起学生模仿的内驱力。紧接着,笔者再现了校园中常见的四个难题:大家排队跳长绳,小明想从对侧加入,可不可以?等批作业排队时遇到好朋友,能加塞吗?放学后,该如何按标识线排队静等家长来接?下课了,有同学着急上厕所,该不该礼让?通过安排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体验,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排队时要遵守的规则,并且从实践中明白排队时要遵从先来后到的原则,但在特殊的“境遇状态”下,还要礼让他人,排队时还应认清标识。

规则教学不应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进行,而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思考、去重构。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得到温暖的依靠时,教师每一步的引领、点拨才能恰到好处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学生美好道德标准的自主建构。

三、“集赞换章”大比拼,良药“甜”口利于行

自古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劝诫,但学生的世界没有成人世界的理性,尽管教学中教师总是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立规矩、讲道理,可是这些规矩和道理始终无法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无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开花结果。

为此,本课教学时,笔者安排了学生喜欢的人物米奇,从一开始的宝物米奇出场,到接下来跟随米奇一起在校园中寻找“我身边的排队小标兵”,到最后走出校园,寻找生活中的“排队小标兵”,学生始终热情投入,规则意识牢记于心。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设计了“点赞你我他,换章大比拼”活动,活动中凡是文明排队的学生都能获得点赞,集满5个赞可以换取一枚“排队小标兵”奖章,集满5枚奖章可以打开神秘宝盒,兑换一份礼物。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很多,被点赞的学生也充满了自豪感。课堂的最后两分钟,笔者设计了“上台换章”的环节,整齐、安静的队伍井然有序,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家排好队”已经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了。笔者深知今天的课堂虽然已经播撒了“遵守规则”的种子,但未来更重要,因此,笔者和学生约定以一学年为周期,让规则意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

“卡通人物”“集赞换章”“开启宝盒”“兑换礼物”都是当下学生们熟知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都是由师生自主制定,因此,整个过程学生都饶有兴致地参与,并且在活动中逐步了解排队的规则,增强排队的意识,规范了自身的文明行为,由他律转向自律。有效真实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引领学生超越了原有的生活,厘清对遵守规则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产生自主遵守规则的意愿。

四、推进“实践对话”,让“线”扎根于心

“谨记于心,笃之于行”,这是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诠释。但二年级的课堂往往是课堂热闹非凡,课后三分钟热度。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发现,这与忽略课堂以外的“实践生活”的对话有很重要的关系。

本课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明白排好队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了解了许多标识线。在学生“认清标识”这一环节,笔者先从校园标识开始,播放了一组早晨学生入校的照片。通过对比,学生很快意识到应该站在“一米线”上排队。但校门口為什么要有这样的标识线?在分享时,有的学生联系到前面课堂所学,有的学生联系到当下的疫情,很快就让大家明白这样做更有秩序、更安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但笔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情境一转:前几天,天天下暴雨,有一天早晨,校门口的“一米线”没有了,我们该怎么进入校园呢?学生纷纷表示,无论有没有“一米线”,排队时都要保持一米的距离。“一米线”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最后由校门口的“一米线”再延伸和拓展到地铁站、超市、银行、医院等许多地方的“一米线”……

层层递进的生成性体验活动,由学校生活空间逐步扩展到社会公共空间,激活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融入活动之中,使得“一米线”从有形到无形,实现了文明准则与行为的内化。事实证明,一系列来源于生活的实践行动,能唤起学生内心对规则和法治的信仰,从而产生自觉遵守文明规则,做有教养、讲文明的人的美好愿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努力践行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把教育生成走心的故事,把道理变成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当学生真正打开美好道德世界的大门时,美好的道德行为将是学生遵循内心冲动的结果,并伴随着本能的快乐。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自律水平时,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发展。

猜你喜欢
自律生活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做人要自律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生活感悟
以他律促自律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