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钦 邓银行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模式,致力于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但是,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来看,现有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学术漂移”的现象,其成因包括专业型硕士培养缺乏规制与认同、“双导师制”难以落实、产学研结合中的“囚徒困境”等。正确认识和对待“学术漂移”现象,需要妥善处理好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市场化趋向、学术性与职业性、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统一性要求与多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学术漂移
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2010年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在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模式,致力于分类培养和分类管理。但不可否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漂移”现象依然存在,实践多一点还是学术多一点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议题。“学术漂移”这一术语源自哈特(Hart J)的《关于社会化工人与教育的关系》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用“学术漂移”这个概念来描述技术教育的“学术化”倾向。在西方国家,“学术漂移”被研究者视为高等教育机构向前发展的普遍路径,形成了由学生、教师、课程、机构、部门、政策等不同层次组成的“学术漂移”分析框架。但是,对于我国目前正在施行的研究生分类培养综合试点改革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偏离“应用型”转向“学术型”,却是需要客观分析和妥善应对的。
一、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学术漂移”的表征
在學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分类培养的政策引导下,专业型硕士教育逐渐挣脱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的既有模式,从以理论研究为主到强调实践应用,从单一导师指导到“双导师”制度的实施,从以学位论文作为申请硕士学位的主要依据到学位论文、调研报告、新闻作品兼收并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逐渐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学术漂移”现象。
1.师资队伍“学术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存在“重物轻人”的观念,长期以来,新闻传播专业师资队伍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是兼职教师。此外,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新闻媒体工作经历,所授内容与业界实践也存在脱节现象。近年来,高校提高了师资引进门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人因为学历、职称、项目或论文的限制而无法进入高校从事新闻传播教育工作。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新闻与传播院系的专职教师以国内一流大学培养的学术型师资为主,但是他们积累的传媒业界实践经验较少,这样的学术型师资队伍结构使得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缺乏与新闻传播业界的密切联系,无法准确把握我国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课堂教学的内容容易脱离实践。
2.人才培养模式“学术化”。国内现行的硕士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专业型硕士如何培养始终是个难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专业型硕士大都以高层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作为导向,但是,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却是一个普遍性难题。部分高校以学生作品是否在传统主流媒体公开刊播作为依据,这一做法虽然具有较好的实践面向,但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且将评判权拱手让予媒体也无法体现高校办学的主体性。部分高校自己组织专家进行评判,又无法摆脱主观性较强的弊端,在学位论文抽检中面临较高风险。也有部分高校对毕业作品和学位论文都提出要求,作品和论文两者兼备,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有部分高校直接把专业型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来培养,“就高不就低”。基于此,专业型硕士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3.学科建设的“学术化”。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学科建设受到高校普遍重视,能否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授权点就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表征,“学科办”成了“申硕办”或“申博办”。但是,在现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体系中,并没有区分专业型和学术型,而是沿用统一的“学术化”标准。在新闻传播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中,高学历与高职称师资数量、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标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各项要求达到相应指标才有资格申报相应的学位授权点。而在这些指标中,基本没有体现专业型学位教育的实践特点。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许多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往往脱离自身特点、优势,单纯追求“卓越”“一流”,缺乏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务实目标,学位点设置趋同,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
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学术化”的成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明显带有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印记。“双导师制”模式欲解决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具体操作却流于形式。此外,高校与媒体之间的短期与长期、浅层次与深层次合作的不同考量,也使得高校与媒体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效果难以预测。因此,专业硕士培养存在向学术硕士标准趋同的倾向。
1.历史背景:专业型硕士培养缺乏规制与认同。专业硕士教育脱胎于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200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无任何涉及专业学位的条款和反映专业学位特质的内容。各学位点的专业型硕士教育在方向设置、师资队伍、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度非常有限。如在方向设置上,学术型硕士有“应用新闻研究”方向,专业型硕士就设置“应用新闻”方向,似乎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没有“研究”。殊不知,专业型硕士也需要具备创造性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课程结构上,为了节约有限的教师资源,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相似课程往往合并教学。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在各自的轨道上快速运行,产学研结合难以落到实处。专业型硕士非但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定位和特色,反而成为学术型人才培养这棵大树上生长出来的“奇葩”。
2.培养模式:“双导师制”难以落实。“双导师制”是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模式,这种模式使得高校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专业型硕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标志。从理论层面看,这样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但是,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双导师制”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各高校尽管都已经聘请了或多或少来自媒体的校外研究生导师,但是他们一般不需要承担常规的研究生教学任务。由于工作繁忙,学生只能在实习环节偶尔见到导师的状况比较普遍。为了把“双导师制”落到实处,有的高校专门设置了一些实务培训课程,由校外导师主讲,但这些课程大多都以专题讲座作为主要形式,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因此,业界导师最后往往只是负责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岗位,对于学生的专业指导相当有限,多数甚至只是“挂名”,培养任务依然由校内导师完成,“双导师制”因此流于形式。
3.校媒合作:产学研结合中的“囚徒困境”。所谓“囚徒困境”,是指由于彼此利益的不一致和沟通机制的缺失,导致个人的最佳选择并非团体的最佳选择的现象。任何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都意味着付出,而产出能否超过投入,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为媒体提供人力资源,虽然有利于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开阔视野,但也可能会因此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实习实训期间,学校要支付师生的实习补助等费用,但却无法指望媒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或吸纳更多学生就业。而对于媒体来说,他们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实训机会,但真正能够留下来的学生并不多,而且媒体还得承担实习管理风险,负责解决实习指导的激励机制等问题。高校长期的学术化发展与业界需求渐行渐远,高校智库对于媒体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也是一个未知数。凡此种种,使得高校与媒体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效果难以预测,从而限制了双方的合作意愿。
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需要平衡处理的几种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内涵和外延一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为了凸显专业硕士培养的培养特色,必须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市场化趋向之间的关系,坚持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的目标定位,妥善處理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统一性要求与多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基本培养要求,寻找各自特色发展之路。
1.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市场化趋向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一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一种“象牙塔”文化,高等教育与世俗社会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张力。在价值取向上,各个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人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不同价值观。无论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无论出世还是入世,这些价值取向其实都随着社会变迁而在不断冲突中融合发展、交替出现。20世纪中后期以来,市场、竞争、绩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然而过度的市场化趋向会导致学术自由和公益性受到损害,带来“大学企业化”和“学术资本化”的隐忧。因此,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既能让学生在行业实践中得到历练,同时又能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学术性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职业性关注的则是技术和方法,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大学的学术性和职业性均致力于人类的知识创造。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是,对职业性的强调不应以牺牲学术性作为代价。因为,自高等教育诞生至今,学术性与职业性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两者相辅相成,不存在只讲学术性不讲职业性的大学,也不存在只讲职业性不讲学术性的高校,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如何改造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如何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认识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况且,作为泱泱大国,只讲职业性不讲学术性,从根本和长远来说也是有害的。
3.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制度从其设立之初就以学术和科研作为导向,其在实践能力训练上的缺失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作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制和翻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因此失去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因此,我们应通过制定系列配套政策将专业学位教育的初衷落到实处。如在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批与评估中加大业界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横向科研创作项目、横向经费占比的权重;加大对专业实践的成果和水平的考核;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的考察;制定更加符合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的毕业论文抽检的标准和要求。只有通过这些杠杆,我们才能刺激高校改革原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相关制度。
4.统一性要求与多元化发展的关系。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培养要求,各高校学位授权点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特色发展之路。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以新闻院系、中文系为起点逐步发展壮大;北京外国语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引入新闻传播教育,形成自身在新闻传播某一领域的特色。自2016年开始,各地党委宣传部、新闻单位与高校共建新闻院系,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这些都为高校立足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之路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在垂直层次上,一流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职业院校的学术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在获得学位授权点之后,他们也可能基于不同的资源条件形成各自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媒体对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黄钦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
邓银行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闻传播类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行机制及制度优化研究”(项目编号:JGY2019134)、广西艺术学院2017年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视觉修辞与中国-东盟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GCRC201721)的研究成果;受“广西八桂学者”专项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郑世良,李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漂移:表征、成因及治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12).
[2]丛培元等.美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6(05).
[3]粟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分析[J].江苏高教,2014(01).
[4]王祖林,何曼,李宁.西方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价值取向的关系演变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