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良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以省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县建设为抓手,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创新“12345”服务模式,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动力,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场改革,破解行政审批体制壁垒。作为首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省级试点县,该县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应划尽划,能划全划”原则,分两批将15个部门承担的183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职责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实施,2018年7月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同时,不断探索审管协同机制,通过“双派双学”、建立专业人才库,开展联合踏勘、咨询、论证等,变审管“分离”为审管“合作”,走出一条从“审管一体”到“审管联动”之路。改革后,全部划转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由4219个工作日压缩为1808个工作日,减少57%;申请材料由996份减少为490份,减少51%,有效破解了审批部门多、盖章多、材料多、环节多、周期长等难题,实现了審批提速提效。
两大理念,增强政务服务运行质量。一是标准化理念。秉持“政务服务标准化,营商环境更优化”理念,积极推进省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建立涵盖事项管理、办事指南、服务流程、人员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十大类245项政务服务具体标准,形成“人有工作标准、事有质量标准、物有管理标准”的格局。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办事流程由768个减少至370个,减少52%,政务服务效能得到切实提升。二是特色化理念。以“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引领,结合县域实际,抓好“政务服务+招商引资”“321民情在线+政务服务”“政务服务+扶贫展销区”建设、一件事一次办、县镇村三级标准化便民服务体系等五项创新亮点工作,打造具有汉阴特色的政务服务金字招牌。
三级联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为依托,创新推行“三个办”,政务服务从“一门式”走向“一窗式”再到“家门口”,群众办事更方便。一是一张清单“就近办”。建立32项镇级、30项村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通过事项下放、干部代办、政务专递免费邮寄等方式,将办事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就近办”。二是一套标准“规范办”。按照政务服务机构“八有”要求,结合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对全县10个镇、141个行政村和20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便民服务站点进行规范,形成“同一事项,统一流程,同一标准”。三是一支队伍“帮代办”。发挥“321”民情在线政民互动平台优势,推行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的帮办代办机制,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代办服务送上门”。
四大服务,提升服务对象办事体验。推动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完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运行机制,提升办事体验。一是主动服务。组建“政务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团队,建立部门服务对接机制,主动服务来汉投资企业。2020年,工作团队已为27家来汉企业提供开办注册全程代办服务。二是线上服务。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创新服务方式,推出“网上办”“掌上办”“24小时自助办”等服务,助力经济恢复性增长。三是一站式服务。以“一件事一次办”为目标,通过内部流转、并联审批、联合踏勘等手段,优化事项流程,推进事项“联审联办”,大幅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四是特色服务。紧扣市场主体和群众多元化需求,开辟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绿色通道服务、证照邮递送达服务等特色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开办从5.5天减至0.5天,印章刻制、银行开户“一站式”办结。截至2020年11月,该县新增市场主体2950户,总数达20114户。
五项机制,优化营商外围监督环境。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直接反映为营商环境。该县着力从五项机制上下功夫,增强营商环境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一是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依托“12345”便民服务热线及“321”民情在线政民互动平台,畅通营商环境举报监督投诉渠道。二是推进诚信机制建设。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提高失信行为惩戒成本,营造向上向善、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三是实行联合督办机制。针对事项办理,县政府督查室牵头进行督办问效、考核通报,审批局定期回访,确保企业反映问题及时落到实处。四是强化跟踪问效机制。建立复杂情况综合研判和复杂问题全程跟踪问效机制,邀请媒体进行跟踪问效,及时公开办理结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五是施行考核奖惩机制。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优化营商环境成效落实在具体的指标考核上,倒逼部门共同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作者简介
石 良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