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晗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粉丝已经不再是娱乐行业的独有现象,而是不断渗透到了其他领域。在新媒体以及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影响下,一种新兴经济模式——粉丝经济不断萌芽,对社会产生了经济效益。粉丝对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进行时间或者是经济上的投入,也因此派生出粉丝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基于此,针对这些现象,运用行为经济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粉丝经济;消费;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1-0005-03
一、粉丝经济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抗,传统经济模式开始向粉丝经济转移,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在重新架构,“粉丝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粉丝”音译自英文单词“fans”,大多数的时候是指对某一项人或事有着极大的关注,爱好或者崇拜的人。但是作为一种欲望,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形成一种经济。因此,如今的各大娱乐公司等都纷纷利用这一点,都在不断地“造星”、生成“偶像”,激发青少年对明星崇拜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转换成一种消费,从中获取大量利润。粉丝们围绕着偶像,形成一系列的消费产业链——支持偶像出演的电视剧、代言的商品等。在这条利益的产业链中,明星只是公司捞钱的工具,公司生产乐此不疲。与此同时,粉丝消费地津津乐道,这种新型的经济消费模式就是“粉丝经济”。
本文研究的粉丝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輸出形式,由精神消费来引导,它满足的不是物质需要,而是精神需要。
二、粉丝经济的特征
第一,“礼物经济”在粉丝经济中占比很大。礼物经济是粉丝社群内部发生的,被粉丝都认可的交换方式逻辑,这是一种专属于粉丝社群的经济。粉丝社群中的文化实践大多可以纳入礼物经济的范畴。粉丝进行文化生产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盈利,也为了自我的表达。虽然说使用粉丝文化的文本是无偿的,但是如何运用以及运用到何种方面都是需要遵守粉丝社群内的规则。
第二,粉丝经济与商业经济不断交融。这会带来利益和道义的冲突。如詹姆士创作的《五十度灰》原名为《宇宙的主人》,这是在《暮光之城》粉丝社群里一部知名度颇高的同人小说,最早是在FanFiction.net网站上连载的。在2012年,《五十度灰》由某出版社出版,并立刻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浪潮[1]。但是,这本书的出版却在粉丝社群里引发了强烈的争议。有很多粉丝指责詹姆士将粉丝小说改头换面当作原创作品进行商业出版的行为,背叛了他们。因为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不完全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是受到了许多来自社群粉丝的帮助。尽管这些都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是粉丝小说的商业化却初具雏形了。
三、粉丝的消费行为
第一,理性消费。一提到粉丝,大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很疯狂,是不被接受的存在。但如今偶像在积极地投入公益事业,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更健康向上的公众形象。粉丝们也积极跟进偶像的步伐,以他们的名义创办公益组织,开展公益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偶像营造正面形象,同时也可以改变大众心中对他们的看法,为自己正名。粉丝群体做公益的活动现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粉丝因为自己的偶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第二,非理性消费。在标榜个性的粉丝群体中,慢慢地他们的消费不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其背后的符号含义,这多少有些颠覆了商品最初出现的本质目的了。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平台,例如快手、抖音等,在这些平台上任何人都有望一夜成为万人追捧的“明星”。很多人看中了这一点,经常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一次直播收益甚多,而这些都是普通的人贡献出来的,甚至有人让自己处于倾家荡产的边缘。不理性的支持与盲目跟风效仿是多么的可怕,作为有思考、有行为能力的人,为何做出此种完全不理性的行为,值得思考。
四、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粉丝经济
(一)行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行为经济学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就已经谈及。例如提出“损失厌恶”“过度自信”“利他主义”等个人心理,并且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经济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础。许多具有探索精神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纷纷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并且试图建立经济行为的心理底层。到了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各领域的研究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构造为其核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其拓展到其他经济学的相关分支学科中去,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此后,行为经济学经过很多人的不断努力,逐渐形成了其完整的体系。
(二)行为经济学的主要假设
产生一个令人信服的反常现象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个能够做出明确预测的理论,以及与这些预测相矛盾的事实[2]。在所有经济学分析的应用中关于行为的基本假设是共同的,无论是企业理论、金融市场还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两个关键的假设:一是自我保存的本能,二是具有关注他人具体感受的亲社会性。相应的,人类行为也具有双重特性:其一是潜含着“为己”的根本目的,其二是倾向于采用“利他”的手段实现“为己”的目的。因此,人类的一般行为机理就是“为己利他”。
(三)行为经济学对非理性行为基于假设的多层次分析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个体的社会性水平,二是互动者之间的关系状态[3]。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我们可以考察年龄、教育、文化、社会环境等对个体行为选择和互动行为方式的影响。
1.从年龄角度来看,一般做出不理性行为的人大多处于青春期,“三观”尚在塑造,处于叛逆的阶段。懵懂期孩子,对事物理解不深,这时在其生命中出现了一位在他们眼里十分优异的偶像,那么必定紧紧跟随他们的步伐。
2.从教育角度来看,由于学校和家庭都是人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个人心理和思想塑造的场所,所以教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在人们不断经历世事,与这个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切相关力量都应该承担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从文化角度看,文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不理智追星,做出非理性行为的粉丝文化程度并非很高,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是非对错只是自己主观的想法。
4.从社会环境角度看,上述例子本质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由于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加剧了事件的发酵,舆论的批判及指向给予当事人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发生。
(四)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
行为经济学所采用的方法实际上来自心理学,若我们将粉丝的消费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分析其消费决策的过程也可以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影响人们消费的“非理性行为”,主要包括参照依赖、现状偏好、心理账户等。
1.参照依赖。参照依赖指人们在任何时候对损失和得利的估计都不是财富的绝对变动,而是财富的相对变动。这就可以解释在收入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人们还是愿意购买价格昂贵的与自己偶像有关的任何东西[4]。在购买行为中,粉丝的购买决策主要取决于自己内心对该物品价值多少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一定时期内的普遍的公允的心理价格。如在十几年前,对于专辑人们的心理价位是100元,若以200元购买了此专辑,人们的心里肯定觉得太贵了。反观现在,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的时代,人们的心理价格是300元了,那么以200元购买到心仪的专辑反而是可以愉快地接受。这个心理可接受的价格就是经由市场供求机制等决定的。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并不是按照自己的一定的边际效用来衡量支付的,也没有实现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最大化状态。
2.现状偏好。“现状偏好”是指人更偏向于保持现状并非对其进行改变,居民的消费会随着各个时期他们拥有的收入的变动而进行相应增减,它体现在不管居民的收入如何变动,大多倾向于保持现状,因为高昂的成本会使行为人夸大这种损失,这就会导致一种次优的结局。可见,无论粉丝的收入或者积累的财富有多少,他们都会对自己所支持的偶像投入大量的金钱,购买各种价格合理或者是天价的与偶像相关的产品,以此表达自己对其的支持,即使自己的生活会因此过得很拮据。
3.心理账户。泰勒教授提出了“心理账户”这一概念,认为人们把不同来路的钱放在不同的账户,而不同的消费也取决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因而货币不具备可替代性和非流动性。心理账户对人们的消费影响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来源,另一个是消费商品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消费者的收入在不断增加,对经济的支配,心理账户会对这些进行不同的划分,学生的住宿费、资料费等必要的消费会独立成一个账户,用于追星的消费等不必要消费也会独立成一个账户,这些账户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当然,对于狂热粉来说,追星的不必要消费会被列入必要消费的账户,并且从其他不必要消费甚至是必要消费中节约出金钱来对偶像进行支持。
泰勒《赢者的诅咒》一书中总结道:我们既不是纯粹的圣人也不是纯粹的罪人,我们只是平凡的人[5]。不幸的是,并没有很多人生活在经济模型的世界里。比如,经济学模型中占主流地位的生命周期假说,都没有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自制力,考虑进人们的决策中。正是因为“自制”这一因素导致了很多非理性行为的存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便会在错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五)经济发展因素
收入水平提高,导致人们的需求结构由简单的生存转向了更高层面的精神层面。这同时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的改变,由过去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生活必然包括精神生活层面。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同时也在扩大,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很大的一部分,人们对精神建设的投资在不断增加,也慢慢开始享受生活。因此,近些年的粉丝市场发展迅速,人们更愿意在有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对自己喜欢的偶像进行投资,同时就进一步推动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五、思考与总结
为了尽量规避粉丝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防范。
第一,准确定位受众粉丝。对于所有的公司而言,做好产品的第一步都是准确定位好相应受众用户。在粉丝经濟中,企业或者组织需要做的是维护好现在已有的粉丝群体,发展好潜力的粉丝群体,定位好受众群体,了解多方主体不同的需求以制定个性化政策,而不是用面向大众群体方式广泛撒网。文化企业若想通过粉丝经济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受众目标的确定必不可少。
第二,周全产品体验服务。对于产品的体验与感受到的服务是处在维护粉丝和企业利益的最核心环节。提升用户体验,在于打造高质量产品,使直接接触的用户有很好的感受,并且有第二次消费的欲望。而服务则是需要注重围绕与产品有关的一切,包括售前、售中、售后不同阶段的跟进。在注重产品自身以及周边配套服务之后,能大大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赢得他们的信赖和选择。
以文化领域的视角来看,粉丝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以往中心化的权力结构,重新分配了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在产品流通和消费环节中的权力和责任,为消费者真正赋权。在过去,粉丝拥有的权利大多只能实现在其消费中,他们会通过购买专辑、海报、书刊等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以此为契机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文化需求与选择。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更新换代,粉丝使用自己权利的渠道被拓宽,方式也多种多样。他们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新颖的产品,找到合作的生产商进行批量生产,并且后期也可以直接参与到产品面世的宣传中,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清楚地展现出自己的态度。
除了给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粉丝经济发展壮大的宝贵之处在于能够促进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使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它能让很多以往被视为“小众”的文化样式得到生存并发展,推进文化市场向多元化、创新化方向转变,在新时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在如今的大时代背景下,粉丝经济是否能够长足发展,勾勒出文化共享的美好蓝图,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刘国华.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 李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J].探索,2003,(5):51-54.
[3] 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32-38.
[4] 黄海涛.中国居民非理性保险消费心理及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5] 理查德·H.泰勒.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