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 洪晨璐 吴飞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7R2的运用,对1992—2020近30年的乒乓球领域核心文献进行了梳理。利用图谱展现和分析乒乓球科研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热点研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前瞻性分析。乒乓球领域核心结构为:乒乓球理论研究、技战术分析、竞赛训练、管理和乒乓球器材分析等,其中竞技乒乓球技战术分析贯穿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近20年;未来乒乓球研究可能主要为:建立信息化数据平台,实施数据挖掘;加强全民健身方面的研究,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心状态的人口进行健康促进研究;对运动员伤病预防、普通人群的康复治疗、技战术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关键词:乒乓球;技战术;可视仪分析;竞赛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3-0111-08
Analysis on knowledge graph and hot trend of table tennis in China in recent 30 years (1992—2020)
DING Ying1,HONG Chenlu2,WU Fei2
1.Dept.of PE,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2.Dept.of PE,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latest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able tennis in China,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articles and reviews from CNKI in 1992—2020 and made visualized analysis with software Citespace5.7R2. The results shows that it has formed several research themes, such as table tennis theory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actics analysi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equipment analysis, etc.; among them, technique and tactics analysis has run through nearly 20 years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t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may mainly focus on establishing an information data platform and implementing data mining;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public fitness and conducting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on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age, gender, and different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 carrying ou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athletes injury and illness, rehabilitation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echnique and tactics analysis.
Key words:table tennis; technique and tactics; CiteSpace; competition
現代乒乓球运动起源于19世界后半叶的英国。从1926年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中国乒乓球队共获得有30个奥运冠军和145个世乒赛冠军。特别是近20年来,在国际乒联世锦赛65枚金牌中,中国获得了57.5枚,占总金牌总数的88。不仅中国人,而且来自其他国家的人都想知道这一巨大成功背后的秘密。中国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努力至关重要,但他们背后的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也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1963 年,吴焕群首次在《乒乓球记录统计方法》中,以发球抢攻、接发球、对攻、拉弧圈球、被攻、搓攻等技战术作为基本指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统计方法。1988年,吴焕群等人在中国乒乓球队备战第 24 届奥运会的科技服务中,结合前期的技战术分析成果和专家意见,从运动员比赛能力的整体观出发,把比赛整体分解为三个阶段,并把这种阶段性命名为“三段”,把揭示“三段”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三段评估理论”,并以得分率和使用率为评价指标,提出了乒乓球比赛制胜的经验模式。此后“三段”理论成为了乒乓球技战术研究的基石。张辉、肖丹丹、吴飞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战术分析可视化、关键技术生物力学分析、大数据挖掘、乒乓球技战术统计方法改进等方面的科学化探索。
乒乓球科技工作者除了在技战术分析领域不断耕耘外,还在运动员选材、器材分析、乒乓球文化传承、规则问题、技战术发展方向、青少年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钻研。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日本等国家青少年后备力量表现强劲,日本男队的张本智和、松平健太、大岛,女队的伊藤美诚、石川佳纯、平野美宇均在国际比赛中战胜过中国一线主力运动员。东京奥运会及后奥运时代,日本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中国的主要对手。同时,他们在乒乓球科研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在2012年里约奥运会,日本技战术分析团队(7人)共进行了138场比赛技战术分析。其中4人在比赛场馆快速进行整体技战术分析,3人通过录像进行技术详情分析,他们利用东京和里约9个小时时差,希望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日本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技战术统计报告,供其进行现场决策。这些行动给中国的乒乓球科技攻关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对整体科研状况进行梳理,更要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敏锐的预判,才能为国家队备战奥运会,更好地发展乒乓球运动提出科学的规划。
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乒乓球学术研究领域的整体知识结构,并结合全局聚类视图、突现词分析对知识核心结构、热点发展进行深度解读,逻辑归纳中國乒乓球学术研究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提出中国乒乓球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在CNKI 数据库中,检索范围为北大中文核心,具体检索方式如下:以“乒乓球”为检索词在“主题”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92—2020年,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11日。经过数据筛选、去重等操作,剔除其中的会议通知、新闻、纪要、评述、报告等非学术文献,共筛选出1357篇中文文献作为研究分析样本。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对CNKI 数据库中有关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与下载,并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在查阅学习的基础上遵循从宽到窄、覆盖中心的路线,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中国乒乓球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1.2.2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是累加式知识域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由美国雷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它是一种使用Java开发的读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软件。CiteSpace使用著录信息作为输入,包括文献信息,输出几个连续时间片段下的相互交互的可视化网络,如作者网络、引文网络,以及其他类别的节点网络。这些可视化网络的设计主要帮助人们识别只是拐点、知识转移关键路径以及单个节点的集聚。主要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本文运用CiteSpace5.7 R,结合聚类、突显分析对1992—2020年乒乓球项目的科研发展进行探究,着重对近30年间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研究趋势、热点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国内乒乓球研究发文量年度分析
乒乓球领域发表成果数量与同比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1992—2020年间,乒乓球研究成果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和重大赛事密切关联,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表1):第一阶段1990—2004年,自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开始,我国乒乓球研究呈现平稳上升,发文量占总发文的26.90,平均每年发文28篇;第二阶段2005—2018年,这一期间乒乓球研究受到重大赛事后效应影响因此一直保持高发文量,年平均发文达到66篇,该时期存在两个高峰期,可能分别受到2008年和2016年奥运会影响,发文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分别为89篇和90篇,2008—2016年7年间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40.7,平均发文数79篇;第三阶段2019—2020年,一方面由于后奥运效应影响减弱,另一方面因2020年1月爆发的新冠疫情影响重大赛事的正常开展,使得该时期乒乓球研究成果发文量处于下降趋势,例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同时,基于往年乒乓球研究成果发文变化趋势,预计在后奥运时期2021年下半年及2022年将迎来乒乓球研究成果发文的回升。
2.2学科分布
分析样本文献,整理排名前10位的乒乓球研究交叉学科(见图2)。其中在体育学中占81.02,中等教育占3.94,特种医学占2.47,自动化技术占2.16。数据显示,乒乓球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较少,基本以在体育学中研究为主。20世纪以来,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与技术、社会的相互渗透,这使科学更加变成了一项社会综合事业和工程。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带来了不少科学突破。大科学时代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等极度复杂,乒乓球方向研究也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才能突破研究瓶颈,带来更多研究成果。
2.3研究主题的聚类、突显分析
从CNKI数据库中导出相关数据并导入CiteSpace5.7R2软件中,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为主题词(Term)和关键词(Keyword)分析,对生成的研究主题聚类并进行内容分析,以揭示乒乓球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最终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模块性(Modularity)值越大,则表示网络得到聚类越好。一般认为聚类模块值(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本次聚类的Q值为0.7486,说明关键词和主题词热点聚类是合理的。其次,一般认为图谱的聚类平均轮廓系数(S)值大于0.5是合理的,大于 0.7是可信的。本次聚类中的S值为0.940 7,说明关键词和主题词热点聚类结果意味着是令人信服。
主题词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聚类显示了以下几个关键主题:容国团、乒乓球运动、技术训练、乒乓球运动员、竞技体育、技战术、乒乓球拍、球速、乒乓球外交等。这些主题词勾勒出乒乓球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乒乓球理论研究、技战术分析、竞赛训练和器材分析等。
2.3.1乒乓球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涵盖了中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探究、乒乓球文化、历史发展、规则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探求国球长盛之道的代表性论文是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组的《乒乓长盛考》《中国乒乓长盛的哲学思辨》等。研究者们认为中国乒乓球队长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乒队能够深刻把握竞技制胜规律,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每一次变化,中国队均会进行前瞻性研判,并针对技战术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的道路。国际乒联对规则做了一系列的重大修改:2000年10月开始改用直径为40 mm乒乓球;2001年9月,将21分赛制改为 11分赛制。11分赛制实施以来,世界乒坛格局产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乒乓球队在第47届世锦赛、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中都丢掉了含金量最大的男单金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队组织科研人员对蔡振华、陆元盛、刘国梁、李晓东、孔令辉等多位教练员,以及马林、王励勤、王皓等多名优秀运动员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这篇报告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视角从理论上对11分赛制可能带来的技战术和心理变化方向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述,对国家队此后的训练竞赛起到了统一思想、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
2.3.2乒乓球技战术研究
技战术研究是乒乓球科研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技战术研究方面的代表学者是吴焕群、张晓蓬、张辉、吴飞和肖丹丹。前4位学者均曾为国家乒乓球队科研团队的一线科技攻关小组成员,肖丹丹研究员目前仍在国家队继续探索技战术分析。
1963年,吴焕群首次在《乒乓球记录统计方法》中,以发球抢攻、接发球、对攻、拉弧圈球、被攻、搓攻等技战术作为基本指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统计方法。此后,吴焕群和其团队创立的技战术分析“三段法”,为乒乓球技战术分析奠定了稳健的基石。张晓蓬的博士论文《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将这一成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是乒乓球技战术分析领域的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读经典论文之一。张辉、吴飞、肖丹丹在吴焕群和张晓蓬的基础上,对技战术分析的可视化研究、技战术统计方法的进行了不断尝试和探索。其中张辉 采用实验研究法,对国家乒乓球女队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通过多媒体分析和技战术专项内容视频的演示,清楚有序地反映了对手的技战术特点,首次对技战术分析进行了可视化探索,以提高大赛前备战训练的针对性与科学性。这篇论文开辟了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信息化新航道。此后肖丹丹和张辉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验性研究。
肖丹丹科研团队根据国家乒乓球队技战术视频分析需求,运用Visual Studio 2015开发环境,运用C++开发语言、MFC框架结合MYSQL数据库和XML,研发出技战术视频分析系统——乒乓军师。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技战术指标信息采集模块; 技战术指标信息处理模块;报告生成模块。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国家乒乓球队。张辉团队的技战术分析智能化系统研究均试图在人工技术统计与计算机统计分析之间建立快速有效的链接,以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和科学性。
2.3.3乒乓球竞赛、训练和管理
中国一直重视后备队伍建设,构建“人才生产线”。学者们对后备人才、教练员培养和赛事体系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周弈、张瑛秋对后备人才训练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该评估评估体系以12项定量指标为主,3项定性指标为辅。其中10项客观指标有效提高了评估体系的客观性,5项主观指标作为运动员、教练员的信息反馈渠道,实现了评估参与者的多元化,试图提高评估结果的整体综合性和科学性。牟春蕾等通过对3届全运会对我国高水平竞技乒乓球人才年龄结构的动态追踪,对各省市后备人才状况进行了现状调查,提出建立多层次、高效系統的全国少儿、少年、青少年竞赛体系是我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已形成层层衔接、竞争向上、以赛促训、赛训结合的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周兴栋等对我国女乒重点后备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和技战术特征进行了探究,发现与主力队员相比,年轻女运动员发球与接发球能力稍差。
在训练和管理方面,吴飞对国家乒乓球男队的大赛前的训练模式进行研究,对技术训练时间、负荷、技战术训练、模拟训练和比赛以及体能训练的安排与方法进行了分析。前国家队教练员吴敬平很重视乒乓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探索,希望对优秀运动员的典型技术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模型数据库。肖丹丹团队在吴敬平的积极推动下对优秀直板、横板运动员的关键技术,如正手台内撇、快攻、弧圈球等进行了生物力学等方面探索。肖丹丹团队对乒乓球运动在生物力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2.3.4乒乓球器材研究
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也是一部器材发展史。器材的改变和更新带来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学者们在这一领域也进行了较多的实验性研究。
张晓蓬等分别对于球的重量、直径变化带来的击球质量的实验性研究,为国际乒联的球体规则改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成波锦、肖丹丹、肖毅等对球体材质、是否有缝、颜色变化等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对乒乓球的观赏性、击球质量、旋转等方面的变化提供了量化参考指标。2011年5月,国际乒联通过了伦敦奥运会之后禁用赛璐珞材质的乒乓球的决议。2014年10月,新型塑料球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根据加工工艺的差异,新型塑料球分为有缝塑料球与无缝塑料球,均为官方指定用球。新型塑料球的硬度和弹性均高于赛璐珞球,击球球速和转速有所下降,相持段的板数增加;无缝塑料球比有缝塑料球动态弹性更稳定,无缝塑料球击球的平均转速比有缝塑料球减少约4.5,球速减少约1.1。在球体颜色方面,白橙双色带黑条的花球观赏效果较好。与赛璐珞球相比,新型材质的花色塑料乒乓球在正手拉下旋球时,球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到达对方球台后球速明显降低。
2.4国内乒乓球研究作者
一般来说,科学家的劳动效率的客观标准之一就是其发表的论文数量。通过分析乒乓球文献贡献者(图4),可以了解到前10名作者的单位都系领军研究机构,其中唐建军、张瑛秋、苏丕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活跃在乒乓球研究领域;从2004年后更多学者加入了乒乓球研究领域,如张辉、吴飞。从文献贡献排行前10名学者发文趋势(图5),可以看出肖丹丹、张瑛秋、施之皓、兰彤、吴飞是未来乒乓球研究的主力军。
2.5国内乒乓球研究基金
国内乒乓球研究基金前10名分布(如图6),占所有发文量的8.70,所占比重较少,说明我国乒乓球研究领域的基金资助力度不够。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主要是对乒乓球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2.6乒乓球研究的热点解析
在CiteSpace5.7R2中聚类所包含的突现节点越多,表明此领域活跃程度高,是研究的新兴趋势和领域。如图7所示,近30年来乒乓球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中主要有中国乒乓球队、弧圈球、庄则栋、训练、技术、容国团、竞技体育、乒乓球机器人、技战术和东京奥运会10个突现词。这些突现词是根据某年份文献中该关键词使用频次骤增的程度探测出的,与关键词使用的总频数无关,竞技体育(乒乓球)在2009—2013年中突现值达到13.28,“竞技体育”的使用频数远远大于往年,呈现骤增趋势,因而才成为突现词。在这10个突现词中,有3个是关于技术和战术的:弧圈球、技术、技战术。从持续的时间分析,“弧圈球”从1999年到2003年成为研究热点,“技术”从2000年到2009年,“技战术”从2015—2018年。中国学者对于技战术的研究基本贯穿了近20年,突现值也较高,分别为5.3、4.03和4.23,显示出乒乓球领域中持续的研究热点为竞技乒乓球的技战术方向。这可能也说明了乒乓球科技工作者在国球荣耀的幕后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乒乓球机器人”研究从2012年到2014年。跨学科研究在这个领域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这个方向的研究中加入了计算机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的学者的探索。这些学者对乒乓球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实时跟踪和算法等进行了探索。王英石等以机器人手臂的整体动能最小为目标,优化球拍绕其法线方向的旋转角,同时从整个机器人手臂动能方面对机器人手臂的末端执行器姿态进行优化分析,并确定最优条件,并通过仿真结果从动能求取和轨迹规划等方面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该项目是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刘伊威等采用系统辨识方法预测乒乓球的轨迹,通过采集多个点,有效地减少偶然误差,提高预测精度。以预测的轨迹方程、乒乓球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为基础,确定击球点的位置、姿态及速度;在机械臂的任务规划中,采用多个点、多个运动过程约束手臂末端的运动路径,提高击球成功率。该项目也是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当今的乒乓球技战术发展从速度、旋转、力量等方面都已趋近人类极限。国家队目前也倡导用机器制造出人类不能制造的旋转和速度来进行人机对练,从而提高训练的难度和质量,为备战大赛做更充分的准备。乒乓球方面的专家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合作,可能会产生更有效、更实用的研究成果。
2.7乒乓球研究前瞻解析
通过乒乓球领域近30年的文献梳理,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沿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研究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的乒乓球领域研究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向。
2.7.1建立信息化数据平台,实施數据挖掘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权威的数据收集和情报支持系统。运动员的选拔培养、教练员的培训晋升、乒乓球智慧场馆的开发、乒乓球赛事系统、技战术分析系统等均缺乏信息的统筹和规划。学者可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土特点进行科学研发。
2.7.2对群体进行人口健康促进研究
乒乓球研究中存在大量的同质性研究,对于竞技乒乓球投入比重较大。对于全民健身、健康促进方面研究较少。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乒乓球对于健康促进有着较大的项目优势。在儿童少年阶段,乒乓球运动可以改善学生的视力状况,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在中老年人口中,乒乓球运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但乒乓球项目的运动量、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心状态的人口健康促进作用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予以证明。
2.7.3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在信息化时代,乒乓球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鹰眼的识别技术、乒乓球发球机器人、捡球机器人等均需要引进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理念等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在预防运动员伤病、运动康复领域,需要与医学背景的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在推进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科学化道路中需要与统计学方面的学者进行合作探索。
目前,乒乓球技战术分析数据只是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缺乏基本统计推断研究。懂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学者可能对统计学理解不够深刻,懂统计分析的学者对乒乓球技战术看不懂,因此需要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努力推动乒乓球科研向前发展。
由于乒乓球技战术复杂、多变,目前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统计,直接影响了技术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日本目前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中国也要加紧开发有关乒乓球技战术分析方面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是否能够攻克这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哪个国家在乒乓球科研分析上占有优势地位。
3结论
(1)乒乓球科学化探索经历几代乒乓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成果较多。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乒乓球理论研究、技战术分析、竞赛训练、管理和乒乓球器材分析等。
(2)乒乓球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主要有:中国乒乓球队、弧圈球、庄则栋、训练、技术、容国团、竞技体育、乒乓球机器人、技战术和东京奥运会10个突现词。突现词显示了竞技乒乓球技战术分析贯穿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近20年。
(3)未来乒乓球研究可能主要着眼于:建立信息化数据平台,实施数据挖掘;加强全民健身方面的研究,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心状态的人口进行健康促进研究;对运动员伤病预防、普通人群的康复治疗、技战术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鼎华,吴焕群,袁大任. 乒乓长盛考. 体育文化导刊,2002(5):6-11.
[2]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4.
[3]吴飞,王皓. 王皓直板横打技战术特点的确立过程及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140-144.
[4]张辉,周正. 乒乓球优秀横拍运动员前4拍战术双因素组合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6):115-124.
[5]张辉,杨青. 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分析“三段指标评估法”的扩展应用. 体育科研,2016,37(1):61-66.
[6]张辉. 面向乒乓球运动员形体特征的粗糙集建模和选材研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8):124-129.
[7]张辉. 基于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综合体能的训练教学探讨. 知识经济,2015(17):152.
[8]肖丹丹,周星栋,刘恒,等. 乒乓球技战术双三段统计法的构建与应用. 中国体育科技,2018,54(5):112-116.
[9]肖丹丹,秦志戬,张晓栋. 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国家乒乓球队的技术分析与诊断.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017.
[10]肖丹丹,秦志戬,吴敬平,等. 国家乒乓球男队重点运动员个性化技战术诊断.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18.
[11]肖丹丹,钱磊,周星栋,等. 智能化乒乓球专项技战术视频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9.
[12]肖丹丹,刘帅,刘国正,等. “乒乓军师”专项技战术视频分析系统的研发. 中国体育科技,2019,55(4):63-70.
[13]吴飞,张锐,肖丹丹.乒乓球技战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整合与应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2):122-127.
[14]吴飞,刘天俐,郑晓瑛.Logistic回归模型在乒乓球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以王皓对张继科的比赛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96-102.
[15]吳飞,刘国兵,华承健,等.关于改进乒乓球3段技、战术统计方法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71-74.
[16]吴飞.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新思路——纵贯数据分析的应用.中国体育科技,2016,52(2):135-140.
[17]肖丹丹,张瑛秋,张晓蓬,等.花色塑料乒乓球的击球及观赏效果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5):90-94.
[18]赵俊,张少坤.浅析长胶使用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的影响.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5):81-83.
[19]叶青.青少年学生乒乓球步法和握拍技术高效训练体系的构建.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30-31.
[20]王小霞.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击球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0.
[21]冯喆,肖毅,曹梓威,等.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击球动作合理性评价——以反手拉上旋弧圈球为例.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6):76-84.
[22]曾程诚.青少年乒乓球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3):77-78.
[23]徐君伟.规则改革背景下乒乓球三段指标评估法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115-121.
[24]王翾,梁勤超,李林.国际乒联频繁修改规则的批判性反思.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0):88-94.
[25]董声.乒乓球规则、器材改革的怪圈——写在塑料球改革之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1):62-64.
[26]M.Fuchs R L I M.Table tennis match analysis:a review.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8,36(23):2653-2662.
[27]陈超美.Turning Points——The Nature of Creativity.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8]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29]高明,段卉,韩尚洁.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外体育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体育科学,2015,35(1):4-12.
[30]梁波.中国乒乓长盛的哲学思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19-122.
[31]王翾,梁勤超,李林.国际乒联频繁修改规则的批判性反思.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0):88-94.
[32]吴飞,阎森,王继梅.乒乓球11分赛制技战术变化的规律.体育学刊,2008(1):92-94.
[33]张辉,李晓东,傅悦.计算机视频技术在乒乓球比赛分析中的应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47-50.
[34]徐赟,张辉.国家乒乓球队训练比赛知识交互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中国体育科技,2014,50(4):21-24.
[35]虞丽娟,张辉,凌培亮.对抗性项目比赛技、战术实时与离线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8-16.
[36]王应强,张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36-138.
[37]赵养清,虞丽娟,张辉.序列模式挖掘在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85.
[38]周弈,张瑛秋.中国乒乓球后备人才训练单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体育学,2018,38(7):64-79.
[39]牟春蕾,肖丹丹,吴飞,等.我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路径的优势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133-139.
[40]周星栋,乔云萍,牟春蕾,等.我国女子乒乓球重点后备队员技战术研究——基于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乒乓球比赛数据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5):113-119.
[41]吴飞.关于国家乒乓球男队赛前训练的实践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2):95-100.
[42]肖丹丹,吴敬平.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术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00-106.
[43]肖丹丹,吴敬平.三种乒乓球横板台内进攻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6):515-518.
[44]肖丹丹.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乒乓球运动员步法运动学特征的初步研究.体育科学,2008(5):89-97.
[45]肖丹丹,苏丕仁,胡宗祥.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应用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81-1382.
[46]肖丹丹,钟宇静,苏丕仁.乒乓球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中球拍的运动学特征.体育学刊,2008(4):82-87.
[47]张晓蓬,吴焕群.40 mm 乒乓球对比赛状态的影响.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65-66.
[48]张晓蓬.不同直径和重量的乒乓球对击球速度和旋转影响的研究.第5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1997.
[49]成波锦,杨欢.新型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对击球速度和旋转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41-145.
[50]肖毅,黄睿,任杰,等.新型有缝和无缝塑料乒乓球弹性特征及对击球速度和旋转影响的试验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1):67-73.
[51]李立峰,王洪彪.中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10年(2007—2016):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CiteSpaceⅢ的可视化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3):39-47.
[52]王英石,孙雷,刘景泰.基于空间几何方法的乒乓球机器人最优姿态求取.机器人,2014,36(2):203-209.
[53]任子武,陆磐,王振华.面向乒乓球对弈作业的七自由度仿人臂多目标轨迹规划.控制理论与应用,2018,35(9):1371-1381.
[54]刘伊威,王滨,姚郁,等.乒乓球机器人手臂及其击球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45(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