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燕 李 谨 唐 振 赖 哲
(珠海供电局,广东 珠海 519000)
常规燃油车辆的使用,会给自然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观电动汽车,由于其使用清洁能源,已经展现出发展的动力。由于以电能为驱动的车辆,在续航里程以及充电时长上的表现不佳,因此分析充电桩选址是有必要的。
该种充电桩一般代表专用与私人、零散分布的公共充电桩,通常坐落于停车场中,对于该类充电站规划,应利用大数据确定各区域的实际需要,计算需要的充电桩总数以及位置。另外,对于该类充电桩,也可以直接分成居民区内以及公共快充两种。在居民区的充电桩,是按照区域内的电动车辆保有量,确定充电桩数量。而公共的充电桩是按照整个地区居民的充电需要与距离,以及已有的充电桩情况,采取总体规划,保障设施的覆盖率。目前,还有借助对比分析的方式,统计不同型号电动车辆的日均用电需要与最高接入次数,由此确定不同类型充电站的潜在需要,基于对应地区的需要标准,规划充电桩的建设方案[1]。
该类充电桩是专门用于存在特殊充电要求的车辆,比如出租车、公交车、共享汽车及环卫车等。当前已经建设的专用式充电站,一般是公交车与出租车方面。前者的选址规划,应基于充电需要特点,设置适宜的规划方案。举例来讲,以运营商的方面思考,应构建充电桩的需求标准模型,以此计算适宜的设施数量。另外,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状况、出租车充电需要特点、容量限制、配电系统分布等,进行详细选择规划。另外,结合出租车充电的共性需要,确保充电便利的同时,还不能干扰配电网的正常运行,由此构建最佳的充电站规划模型。
该充电桩具体涵盖高速公路与城市内的公共充电桩。相关的选址规划问题上,会基于电动车辆在高速公路中的驾驶距离与电池容量,选择建设位置。并且基于建站以及养护等方面的最低成本,调整选址定容。根据现有充电桩的电量设定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充电站的位置与定容标准,即电动车辆数量的最高期望值;用户等待时间与设施养护的最小成本投入。同时,还需注重交通状况在时空上的分布格局,以及充电站中电动车辆到达率,由此缩小用户等待时长、降低设施运维费用。
充电站运营收益一般来自于充电服务费,鉴于充电站后期的持续性应用以及运营公司的利益等,在前期建设中,应当综合机器建设成本、预计线路的改造成本、预计公变的改造成本、充电桩运营、车位租赁成本,以此确定收益标准。
用F1表示经济收入,如公式(1)所示。
式中:p为充电站消耗一度电能得到的最终收益,p=1 元/度;V(i)为充电站在第i年时,预计所需的充电量(度/月);fr为现实充电量和预计充电量之间的比值,fr=70%;12 为12个月;N为充电站投入应用的时间,a;10000 为F1以万元为单位进行计算。
在确定V(i)中,应当综合几项问题加以分析。首先,目标区域已有电动车辆目前需要的充电量,用v表示。该文讨论的v计算方法,是基于设施预选点,按照平台当前充电桩服务半径均值,确定预选点的覆盖半径。基于此,在服务半径中,每辆电动汽车的剩余SOC,假设该数值不足50%,说明该汽车存在充电需要,做好标记。v是指在一年中,在服务半径范围中,全部单车蓄电量之和。其次,目标区域每年的充电需求量上涨率,用ri表示。该文假设在建设后的五年间,ri维持在恒定值,也就是当地充电需求量平稳上涨,并且在五年后趋于稳定,停止增加。最后,临近充电站分布。充电桩的现实使用时,电动车辆会就近选择充电桩。对此,可借助引力模型,通过充电需要的转移矩阵,表达相邻充电桩对于用户决策的影响。该矩阵能按照充电桩现实运营期间产生的数据,持续优化,此处可利用机器学习的方式[2]。在仅有初始值时,能按照公式(2)计算。
式中:ρji为由充电站j至i过程的需要转移系数;dji为两个充电站的间距(km)。
根据公式(2)能看出,dji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相邻充电站的充电需求转移量会相应减少。需要转移量会随之下降。
2.2.1 建设充电桩设施的成本
按照输电模式划分,有直流与交流两种。用Pdc表示直流充电桩的建设成本,此处取值每台20000 元,数量Xdc;Pac表示交流充电桩建设成本,此处取值每台0.6 万元,数量Xac。充电桩建设总成本C1如公式(3)所示。
根据城市充电站的布置诉求,在考虑投资成本中,应综合其他几项标准。首先,Xdc须满足公式(4)。其次,在理论层面上,充电桩实际可输出电量须超过对应位置的V(5),相应的计算运算方法如公式(5)所示。再次,注重建设资金的整体投入额度,也就是要保障两种形式的充电桩数量总和,不能超过某限值。最后,假设供应电量和充电桩数量无法同时满足,须先考虑前者。
式中:R为选择快充的用户占比,假设R达到20%,对应位置须建设一个直流充电桩,反之,则不具备潜在需要。
30 为每个充电桩设备每月工作的天数;24 为设备每天工作24 h;η为充电桩设备的平均应用率,η=25%,这是充电站建设期望达到的运营状态;AV为预选位置最高充电功率;V(5)为预选位置在第五年时预计需要的电量。
2.2.2 建设充电桩设施的成本
此项投资成本,和充电站规模、选址基础设备有联系。如果预选站点当前的充电需要功率,超过对应线路的90%剩余功率,则说明此处不具备建设潜力,应当进行线路改造。而此处消耗的投资成本如公式(6)所示。
式中:C2为线路改造的总成本;L为预计线路的改造成本,取值要根据现实情况确定;α为一个变量。
α的取值范围如公式(7)所示。
式中:SL为预选站点路线,对应的剩余输送功率。
2.2.3 预计公变的改造成本
该项投资成本同样和规律、设备有联系。在预选站点对应的最高充电功率在108kW 以下,且不足其公变九成的理论剩余容量,就无须扩大公变。如果AV超过108kW,应直接加设一个公变。而假设AV处于108kW~180kW,应加设一台200kVA 公变;AV在180kW~450kW,应加设一台500kVA 公变;AV 在450kW~567kW,应加设一台630kVA 公变。
2.2.4 车位租赁成本
该项投资成本和预选站点位置有联系,按照某地的车位租赁费用标准,政府方面无须花费车位费;医院及学校,每年0.5 万元;居民区、大型商场,每年0.8 万元。由此可得到该项投资成本C4如公式(8)所示。
式中:T为不同地点场景车位租赁成本(万元/年)。
2.2.5 充电桩运营成本
该项运营成本和充电桩设备本身有关,其的计算成本如公式(9)所示。
式中:C5为充电桩运营成本;Rf为两种充电桩的运营成本,此处取值是每年0.55 万元。
在实际求解中,可运用差分进化算法,和其他进化算法相比,其拥有以种群为核心的全局搜索方法,运用实数编码、一对一生存方法等,控制遗传操作期间的复杂程度。另外,差分进化法拥有记忆能力,能对搜索状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继而优化搜索方法,展现出良好的整体收敛能力与鲁班性,无须通过提炼问题特点,可在运用普通数学规划方式,应对复杂优化问题中,能有较好的表现。在差分进化算法中,利用浮点矢量,完成对种群个体的编码。算法寻优期间。在附带个体中挑选两个,得到差分矢量。下一步,挑选另外个体,其与差分矢量之间的和,确定实验个体。而后针对父代个体和对应实验个体,进行交叉作业,得到新子代个体。最后,从父代与子代个体中,进行进一步筛查挑选,把满足设定要求的个体保留下来,投入到下一代种群内。设f为适应度函数的最小值,该函数是实数向量的模式,挑选候选方案当成参数,而候选方案中输出的适应值是便是实数,以此在探索范围内的全部方案中,选出最优的一种组合。根据上文的运算过程,可得到预选站点的投资成本F2,该数值是上述的五项投资成本之和。而充电站的收益结果F,是在经济收入中扣除投资成本。充电站的相关建设方,可根据基于大数据统计得到的预选站点收益,判断对应位置的建设潜力,由此支持选址规划[3]。
3.1.1 道路交通情况
此处假设预计假设区域的电动车辆都选择快充方法,则充电及空间特点均会道路网与配电网有影响。
一方面,交通流。把道路分成五个等级,在模拟仿真区间内,有k个时隙,而各个时隙中,t∈[k·ΔT(k+1)·ΔT](k=0,1,2,…,K),通过确定交通流量,为电动车辆予以充电导航所需数据。在交通流的方针模型中,涉及的主要变量:交通密度—ρm(k);速度—vm(k);流量—qm(k)。其中,交通密度会被流量与对应车道起始状态所干扰。在(k+1)ΔT时间的交通密度等于kΔT时间和在k时隙中的交通密度相加。而对应m车道中,进入时的交通流量qm(k)=∑μ∈Imβm,φ(k)·qφ(k);离开m车道时的交通流量则等于∑φ∈Omβm,φ(k)·qφ(k)。交通密度是受到流量影响,所以可判断其运算方式,即:(ΔT/Lm)(∑μ∈Imβm,φ(k)·qφ(k)-∑φ∈Omβm,φ(k)·qφ(k))(μ、m为车道;qφ(k)为k时隙中,道路φ交通流量;βm,φ(k)为从车道m来到φ的转弯率;Om为离开m车道的道路集合;Lm为m车道的长度)。鉴于车道形成的起始状态,m车道密度增量,能用表示。最终能推导出交通密度及交通速度。鉴于车道形成的起始状态,m车道密度增量,能用∑φ∈Omβm,φ(k)·qφ(k)表示。最终能推导出交通密度及交通速度。
上述公式中,Im表示进入m车道对应的车道集合;βμ,m表示由车道μ带来m车道的转弯率;Om表示驶离m车道对应的车道集合;Lm表示m车道的行程,即长度;(k)表示在k时隙中,车道m驶过的汽车数量;(k)表示在k时隙中,车道m中驶离的汽车数量。
另一方面,充电站的服务范畴。该项影响因素至根据待充电用户和充电站之间的行程距离,也就是常说的服务半径。对此的算法主要有两种。一是Dijkstra,基于动态规划的思路,根据两个预设点的位置,二者相互通达的若干线路中,确定最短的一条;二是Voronoi,以平面为基础,计算相关所有节点,距离对应中心点的长度,秉承最近原则,分配交通节点,由此确定服务分区。规划选址充电站时,一般是根据用户的充电决策习惯,会选择距离当前位置最近的充电桩。实际选址规划中,可运用以上两个算法,确定各预设站点的服务范畴。
3.1.2 电动车辆充电
首先,车辆状态。可用EV表示,EV=(Vdp,Clv,D,Vrp,PEV,c,Vpck,Bp)。其中,Vdp是指电动车辆驶入交通网时,对应的出发位置,各节点均是随机选择,作为汽车驾驶路线的起点;Clv是指电动车辆当下的位置,车辆按照设定路线行驶时,记录的位置资料;D是指电动车辆距离目的地的路线长度,在选中出发位置的同时,相应终点也会确定;Vrp是指当下电动车辆的剩余电量,属于动态数据,实时更新;PEV,c表示EV的功率,此处取值范围是45 kW~60 kW;Vpck表示电动汽车每行驶1 km,消耗的电能,此处取值是0.2(kW·h)/km;Bp是指在汽车充满后的电量。
其次,电动车辆的充电条件。按照电动车辆的当前状态,判断其有无充电需要。具体来说,一方面,在电动车辆剩余电量仅有30%,会进行强制充电;另一方面,电动车辆当前剩下的电量,不能支持其达到设置的地点[4]。
最后,电动车辆的充电特点。此项影响因素主要是车载电池的荷电情况,用SOC表示,如公式(9)、公式(10)所示。
式中:SOCt与SOCt-1为各自对应电动车辆处于t与t-1 的时刻,车载电池的荷电情况;χ为自放电率;PEV,c与PEV,d为对应电动车辆在充电及放电时的功率;ηc与ηd为充电与放电的效率,ηc=0.8,ηd=1;CBE为电动车辆额定的容量。
将TS作为模拟仿真的起始时间,电动车辆根据相应算法,得到初始电量值、出发地点、充电功率,而后读取其行车矩阵的终点(D),按照驾驶中的路径、速度及密度,分析不同路段的行进速度。在启动仿真模拟后,计算及记录行车时间(t1);交通流量与车载电池的剩余电量,在车辆抵达充电站的时刻,记录行车时间(t2)与剩余电量,由此能计算出快充消耗的时长(Tc)。再得到当充电站在负荷上的时空数据,电动车辆根据到站顺序,依次充电,由此计算出在站内的排队等待时间(Tw)。在车辆充电完成后,须记录电动车辆的模拟仿真时间(t4)。在该仿真模拟中,须对多台电动车辆进行时空层面上的预测,由此确定充电需求(WE)。在实际的仿真模拟时,可将时间间隔设置成10 min,根据仿真情况,确定车辆需要的快充时间、充电负荷、排队等待时间。在车辆充个电结束后,能确定充电负荷数据,把所有充电站内的车辆充电负荷之和,规划到对应的配电网节点。在电动车辆当下剩余电量不足30%,和续航里程不足以达到设定终点,应当开始充电。
假设在充电站内的全部可用充电桩,均有车辆使用,其余汽车则须在相应序列中等待,而且还需向等待中的车辆,发送预计还需等待的时间。此时,就需要用到双层的动态排队模拟。在第一队列中的电动车辆是正在充电中的状态,第二队列则是等待中的车辆,根据到站的时间排队等待。在各个时隙下,列队处于稳定情况,对应车辆能获得预计等待时长。充电站容量符合EV需要的基础上,用户在站内等待的时长以及充电站本身的使用率,都会给用户充电满意度造成影响。
一方面,新增充电桩的数量。规划建设充电站容量,应和当地电动车辆的实际充电需要相匹配。而此能通过充电桩的数目表述,如公式(11)所示。
式中:ρ为充电站用户的充电服务满意程度;Tt为充电桩平日的应用时长;Pf为充电桩本身的充电功率;Wi表示i辆车的充电需要。
另一方面,对于增加充电站数目的制约条件。根据建设充电站的潜力分析,实际选址数量应根据建设范围内,车辆充电需要与容量限制确定。如公式(12)所示。
式中:NUmin和NUmax分别为在建设范围内,预计增设充电站数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Pehmax和Pehmin分别为在增设充电站中,预计规划的最多与最少容量;WE为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5]。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充电站的建设方及运营方,能更容易地获取用户充电的相关记录,基于此,分析规划地区充电需要。并结合运营收益以及充电决策等,进行选址规划,并确定充电桩容量,保障各设施的应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