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漪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 广州 510080)
我国在1991年的湄洲湾综合规划的研究报告中“地质环境承载力”概念作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提出,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地质学科不断进步,对地质环境承载力理念进行了完善与丰富。但目前人们对地质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下水、地质灾害、断裂稳定性等方面,对矿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较少。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是一个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储备是否可满足持续供给需求,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满足的关键量化评估的衡量标准。
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当前,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人们日渐关注矿产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李瑞敏等(2016)在研究实践中,构建了评估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体系,从承载本底及承载状态两个方面对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
新会区所处区域为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位及广东省的中南部位,西江、潭江下游。东与中山市、东南与珠海市斗门区及高栏港经济区毗邻,南濒南海,西南与台山市、西与开平市、西北与鹤山市相接,北与江门市蓬江区、江海区相连。
新会区由西北向东,地势呈现倾斜趋势,丘陵山地主要在西南部及西北部分布,平原集中于东南、中南、中西部,显示海湾沉积特征,有海湾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平原、山谷冲积平原。
新会区域范围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区域构造运动强烈,岩浆岩十分发育,但前第四纪地层分布范围较小。已有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表明,新会区域范围内矿产种类不多,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全区初步探明的矿种主要有:稀土金属及有色金属,涵盖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柱石、锆英石、独居石、褐钇钶矿、钨、锡等,也涵盖非金属矿,以建筑用花岗岩、石英石、钾长石、高岭土、泥炭土、黑泥及石英砂等为主。目前开采的仅建筑用花岗岩矿。
参照《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要求)(地质部分)之中,针对矿产资承载能力的评估形式,从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两个方面对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承载本底评价主要对新会区评价单元内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自然禀赋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探讨,用资源可利用占比表示。承载状态指资源在环保、技术及经济等状况下适宜开发的程度。采用一个综合指标矿业开发指数来表示。在承载本底评价与承载状态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承载能力评价。
针对建筑用花岗岩矿产资源特点,以镇级行政单元为评价单元,先计算出可利用资源量占比,根据占比情况划分承载本底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资源可利用占比具体公式为:
(1)
式中:Pro为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可利用占比;Rt为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保有储量;RT为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总的剩余保有储量。
表1 建筑用花岗岩矿承载本底分级标准
矿业开发指数用来表征评价区域内可应用的矿产资源适宜开采的整体情况,即矿产资源承载状态。矿业开发指数为一个综合指标,涵盖四个分指数及一个开发限制指数,分指数分别为废物排放强度、采矿破坏指数、矿业就业指数和矿业经济占比指数。矿业经济占比指数指评价区域内矿业开发的工业增加值对区域GDP的贡献程度,矿业就业指数指矿业开发对人口就业程度的影响,采矿破坏指数反映矿业开发对区域的破坏程度,废物排放强度反映区域内因矿业开发承载废物排放的压力,约束性指标为开发限制指数,依据区域内由于矿业开发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分析当前人类生活安全事项,开展调解和相关限制。
根据建筑用花岗岩矿开采实际情况,其开采产生的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本次评价不考虑废物排放强度。
故矿业开发指数计算公式为:
矿业开发指数(MDI)=0.4×矿业经济占比指数+0.2×矿业就业指数+0.4×(100-采矿破坏指数)
分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1)矿业经济占比指数
(2)
式中:Em为矿业经济占比指数;Ake为矿业经济占比指数的归一化系数;Miav为矿产开发工业增加值;GDP为地区生产总值;
(2)矿业就业指数
(3)
式中:Jm为矿业就业指数;Akj为矿业就业指数的归一化系数;Ne为矿业从业人员总数;N为区域内人口总数;
(3)采矿破坏指数
(4)
式中:Imdb为采矿破坏指数;Amdb为采矿破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Sb为采矿破坏面积;ST为区域总面积。
在对上述各分指数评价完成的基础上,综合评估矿产资源承载状态,包括盈余、均衡及超载三个等级,其具体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分级标准
本次评价中的评价单元为镇级行政单元。以“江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及收集的其他有关资料为基础,获取新会区现有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的储量。从可利用资源量的评估结果出发,依据式1,进行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可利用量占比评价,根据占比情况开展承载本底等级的划分,分级标准见表1,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资源可利用占比及本底评价结果
总体来看,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承载本底较高,资源自然禀赋较好。承载本底“高”的乡镇占2个,按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可利用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崖门镇、沙堆镇。崖门镇、沙堆镇的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保有储量占比分别为39.68%、36.89%,远远高于其他镇,可见崖门镇、沙堆镇的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次,承载本底等级为“较高”的的乡镇有2个,分别为罗坑镇、大泽镇。承载力本底为“中”的乡镇有2个,为古井镇、双水镇。承载本底等级为“较低”的乡镇数量为1个,为司前镇。其余各镇,没有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的分布,其承载成本等级为低。
通过新会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及新会区2020年矿产资源年报获取的承载状态评价数据如表4、表5、表6。在完成上述各单指数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得出评价区内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的承载状态等级。新会区各乡镇建筑用花岗岩矿矿业开发指数及承载状态见表7。
表4 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承载状态评价资料解析表
表5 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承载状态评价数据表
表6 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各分指数归一化系数表
表7 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承载状态结果
总的来看,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承载状态良好,有资源分布的7个镇中,罗坑镇、沙堆镇的建筑用花岗岩矿目前还未开采,承载状态为“盈余”。在开采的5个镇中,承载状态仅有“均衡”、“超载”2个级别。其中,承载状态为“均衡”的乡镇有2个,按矿业开发指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崖门镇和大泽镇。剩余司前镇、双水镇及古井镇承载状态为“超载”。
在承载本底与承载状态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得出新会区11个乡镇的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承载能力等级(表8)及承载能力评价图(图1)。
表8 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
图1 建筑用花岗岩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图
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显示,新会区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在11个乡镇之中,承载能力“大”的乡镇有崖门镇、沙堆镇、罗坑镇,承载能力为“较大”的乡镇为大泽镇,承载能力为“较小”的乡镇为古井镇、双水镇,其余乡镇承载能力均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