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雳
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通常来讲,投资包含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有三大支柱,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基建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种因素推动下,未来逆经济周期的基建投资大概率将显著增长。同时,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大方向带动下,交通、电力、通信、IT、建筑、园林、新能源等行业发展值得期待。
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基础设施投资是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021年前三季度,基建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度最少。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397827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8%。2021年前三季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两年平均增长0.4%,但无论是同比增速还是两年平均增长率,基础设施投资均低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并且,基建投资前三季度同比增速也由2020年的2.9%回落至了2021年的1.5%。
基建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是政府用来托底经济的手段之一,因此基建投资通常有着明显的逆经济周期特性。2020年中国经济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基建投资来刺激经济、进行逆经济周期对抗。但是,疫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经济活动,因而总体上疫情的暴发对我国基建投资起到负面影响。之后随着疫情对国民经济活动影响降低,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也逐渐回升,到2020年7月重新达到正增长。疫情因素造成了2020年到2021年基建投资月度同比增速的波动较大,与往年走势差异明显。2021年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在逐渐下降,但是考虑到2020年疫情影响,2021年前三季度的基建投资并不是逐渐由强走弱,而是因为政府受限于财政赤字压力,未对基建发力,所以基建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除了财政赤字压力外,基建投资增速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投资动力不足。新冠病毒肆虐以来,国外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力受到抑制,而中国因为明智的抗疫举措,生产力迅速恢复,有着领先全球的生产优势,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在进出口顺差的优势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政府稳增长压力小,逆周期性的基建投资驱动力较低。
疫情发生以来,政府没有通过大幅增加基建投资来刺激经济,但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近期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在增多。
首先,政府基建投资意愿较高。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系列重大项目在2021年陆续开工建设,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也在加快,这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并且,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阶段,需要大力发展新基建,这确保了政府推进基建投资的意愿。
其次,经济压力有所增加。一方面,未来出口增速受限。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国外各经济体逐渐复工复产,海外重新恢复生产后,我国出口订单必然会受到影响,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降低。另一方面,制造业、房地产业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速受限。为了使我国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达成,“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节能减排情况备受瞩目,制造业有高碳排放的特点,因此在行业增速方面有不小压力,制造业投资也必然受到影响。为了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房地产行业在政策的大力调控下,未来较难实现高增长。面对多方面压力,逆经济周期的基建投资未来大概率会显著增长。
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国基建投资趋势。
目前,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出现了部分饱和的状态,旧基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在逐渐减弱。为了实现基建投资的增长,需要筛选具有更好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展望未来,新基建将是基建投资的一个重点方向,例如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相关的科技类新基建,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的民生类新基建等。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就曾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教育新基建”,涉及网络通信基础、智能终端基础、教育资源基础、数据中心基础、教育平台基础等多个新基建方向。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将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因此,基建投资也会将绿色经济作为发展导向。日前,中央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要求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这类政策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同时,将持续推动基建投资向着绿色低碳发展倾斜。
在数字化和绿色大方向的带动下,随着我国基建投资增长,交通、电力、通信、IT、建筑、园林、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