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农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培养既应该是他们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也是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主流文化;生态环保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生态环保思想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形成人人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此推进新时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有将近6亿农业人口,他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农民树立起生态环保思想,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既是建成良好乡村风貌、树立文明健康生活风尚的基础,又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首先,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新农村建设,也影响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乡村文化的任务就是要与当代先进文化接轨和融合,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国家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流生态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生态文化,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农民的主流文化。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亟需加强。这就要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的生态价值观也应逐步跟上。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植根于每位农民的内心,并深刻改变和影响他们的生活理念、方式和习惯。天蓝地绿水净成为日常,在此基础上建设秀美乡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支持。只有农民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有可能,城镇化才有希望。这既是时代发展之需,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潮流。
其次,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民应以成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更多科技成果强农兴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农村经济的发展应注重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统领,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我们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村的建设发展。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整体水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一项国家战略目标,更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识。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生态经营,尤其要重点发展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绿色农副产品,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产面源污染防治,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产品投入品的使用,遏制农田白色污染发生;有效降低化肥农药污染,保护好土壤和水体安全,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有力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规划畜禽养殖,有效实现养殖业绿色发展。
再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景观,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美丽宜居生态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景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加强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增加绿色空间,植树造林,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國。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利用好、保护好耕地的同时,退耕还林还草,为减少沙漠化作出贡献。在推进农村绿色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绿色富民绿色惠民,走绿色生活、生产、生态共赢之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健全农村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加大农村生态环保法制教育力度,畅通农民环保参与的救济渠道,培育农村环保组织,壮大农民环保参与的组织力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着重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振兴乡村的信心,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程度,也关系到中国农村未来的建设。乡村建设应以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推进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要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同样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以此为基,加快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环境绿色化,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环保思想成为新时代农民的主流文化,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孟晓乐.新型农民人格培养的目标与内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3).
[2]翟峰.以生态环保促乡村振兴——以四川省的探索和实践为例[J].乡村振兴,2021(1).
作者简介:颜玲(1978.11-),女,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农民人格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MKS154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