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的捕捉对现代陶艺作品的影响

2021-02-17 09:10刘士才
陶瓷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陶艺家坯体偶然性

刘士才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在广大艺术创作者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最近没感觉,没想法,不知道创作什么。”接着会说“得去找找灵感。”主动的追求和找寻灵感并没有错,但多数情况的结果是找了很久并未能找到灵感。笔者认为灵感与偶然性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灵感其实更多时候来源于对“偶然性”的日常关注。这就要求艺术家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感受力,要有迅速捕捉偶然性的能力。

陶瓷艺术工艺复杂,每一道工序也都有可能出现“偶然”的情况。比如在创作成型过程中,泥料因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偶然肌理效果,干湿度不同的泥料适合相应的造型,不同的泥料因其混合成分不同,也会产生个性化差异,具有丰富的表情。绞胎和跳刀技法,哥窑的“开片釉”,建盏中的“兔毫纹”“鹧鸪斑”“油滴盏”以及钧釉等,都是对偶然性效果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在烧成环节,当作品入窑之后,总是让人充满了期待,期待坯体与火的对话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换句话说,这便是对偶然性的期待。柴烧、苏打烧、乐烧、熏烧等不同的烧成工艺都有很强的自身特色,效果的不确定性是它们共同的魅力,往往面对一个偶然的烧成效果,可以让人激动好几天。

现代陶艺具有更强的包容性,艺术家的审美取向不再局限于传统陶瓷,对于现代陶艺工作者来说,对于生活和创作中偶然性的捕捉,会决定一个陶艺家的作品面貌,也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从而成为陶艺家创作的向导。

1 以知名陶艺家为例

吴昊宇老师的《新石器》系列作品在界内为众人所知,在各大专业性展览中频频出现,几乎成了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据吴老师本人介绍,这个系列作品采用模具成型,灵感来源于一次完美的邂逅。在他回工作室的路上发现一块很有意思的石头,于是吴老师便联想到一个规则的几何形穿过不规则的石头的效果,后来克服重重工艺上的困难,最终诞生了该系列作品。吴昊宇老师喜欢在画纸上随意勾画,一层层的叠加,然后从中寻找富有美感的图形,再将其想象成立体形态,最终将其转化为陶艺作品。这不也是在寻求偶然性的产生吗?他的作品《邂逅》就是这样产生的。

吴光荣老师的《摔壶》系列作品是大家熟知的,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摔壶采用泥片成型,创作的灵感来自一次偶然:有一次吴老师不小心把壶身掉到了地上,摔出了有趣味的形式,于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经不同情景和动作下的反复摔打和观察,最后找到了摔壶的审美情趣,于是摔壶系列作品诞生了,这是对传统紫砂壶规整造型的一种颠覆和变革[1]。

吴昊老师的作品《辨者—变者之一、二》,无论是作品的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都有偶然性因素的存在。在拉坯成型的过程中借用机动转盘和手的配合之力,产生造型的偶然效果。另外在他创作过程中,会用到一些调侃的方式,比如用小泥球砸进坯体表面,用手指从内向外挤压坯体,使坯体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留下自然的肌理,让人感受到泥性的美,这种操作在表现黏土的本体语言的同时,也是在创造和捕捉更多的偶然性,对偶然性的去留,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对形体整体感受的精准把握[2]。

日本陶艺家安田猛的容器系列作品,采用拉坯成型,在创作较大的钵型体时,用到独特的甩坯技法,充满惊险和刺激,使型体呈现的偶然性效果别具一格,也成就了他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魅力。这种造型的偶然与单纯的釉色组合,使作品自然灵动,大气优美,极具文人气息。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影响了很多人。

李雨花老师的陶瓷作品在设计和绘制草图的阶段,笔者曾目睹过多次,其不确定的边线,丰富多变的造型轮廓,飞扬灵动的线条在草稿上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在我看来,这也是她捕捉造型的偶然性的一种方式。对于作者来说也许已经有了明确的创作方向,但是这样的草图必然会带给作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波兰艺术家莫妮卡·帕图兹卡的作品《“改变”系列》(见图1),灵感来源于注浆,泥浆因流入石膏缝,在坯体上留下磨具线的痕迹,艺术家捕捉到了这个兴趣点,从而进行夸张,作为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构思巧妙,效果奇特。无独有偶,匈牙利陶艺家SimonZsolt József,在模具成型过程中,通过观察坯体表面模具线的起伏变化,也产生了同样的灵感,而且他在这方面研究的非常深入,无论在体量上还是在造型形式上都表现得更加丰富多样[3]。

图1 莫妮卡·帕图兹卡《“改变”系列》

2 以笔者的作品为例

笔者近期作品《诉说·系列之一》的灵感来源十分偶然。工作室有两排玻璃展柜,展柜里有很多日用的杯碟器物,在其中一个玻璃展柜上依靠着一把躺椅,在灯光的照耀下,躺椅扶手在展柜玻璃上的镜像与柜子里的碟杯借位交错,呈现出拼接一体的完整造型,我瞬间被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所吸引,喜出望外和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我立刻用手机将眼前的景象记录下来,决定创作一组形制高耸的现代陶艺作品,于是到五金店买了不同型号的管子,翻成石膏模具,再选择理想的杯碟进行翻模。注浆后,按照当时脑海中的视觉感受进程拼贴组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具有强烈形式感的系列作品,于是这组作品便诞生了。之后这套作品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陶艺展,并在“第六届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中获得优秀奖(最高奖),这些得益于那次偶然的镜像邂逅,如图2所示。

图2 刘士才《诉说·系列之一》

在此基础上,通过再设计和创新,衍生出的《诉说·系列之二》入选了“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艺作品双年展”,《诉说·系列之四》和《诉说·系列之五》入选了“第十二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创作作品《裹》的时候,当时脑海里也没有确定的形式,只是想创作一组拉坯成型的现代陶艺作品,为了打破传统造型的束缚,先是拉很多坯,每个坯体都追求全新的形式。修坯是对作品形体的第二次塑造,在此过程中,往往也会有一些始料不及的线条或肌理出现,随时决定了作品的不同面貌,这组作品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对修坯过程中偶然产生的一个线条的关注。正如李雨花老师说的:“陶瓷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我经常会遇到没有好的想法的时候,这时便会吸取别人的经验,拿起纸和笔在纸上随意勾勒,也会信手拿起一块黏土随意扭捏,希望能够出现奇迹,其实这种寻求灵感的过程就是对出现偶然性的一种期待,灵感突如其来的一瞬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有时候逛逛公园,观察大自然的肌理和那些奇形怪状的物体,总希望它们能给予我一种新创意,偶尔还会去一些二手市场或者废品回收站走一遭,因为那里可以看到很多残次品,它们往往没那么完整,并留有岁月的痕迹,堆放在一起又具有很强的秩序感、形式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3 结语

偶然性丰富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性,现代陶艺创作与偶然性的关系,就像绘画过程中的构思与构图的关系一样,既矛盾又统一,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重要的是当一些偶然效果或意外现象出现时,能否迅速敏感的捕捉,这些偶然性的出现往往可以产生新的创作契机,突破经验的壁垒,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对偶然性的捕捉和利用,可以使作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具有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家一生都在创作某一类题材的作品,这其中必定缺少不了偶然性对艺术家的激励和影响。艺术源于生活,多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多关注我们创作的环境,善于发现并利用生活和创作中的偶然现象,用好“偶然性”这把创作利器对现代陶艺作品的创作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陶艺家坯体偶然性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Unit 15—16易混词语辨析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