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诗璇
班级微课程是以班级幼儿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多方位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系列活动。教师要适宜地开展班级微课程,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本文基于课程游戏化教育背景,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及笔者在大班阶段的班级微课程实践经验,解析了幼儿园班级微课程的实施方法。
大多数教师会在每个学期初制订各类计划,以确保幼儿一日生活、集体活动等的顺利进行。虽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原先的计划,但有时,计划会限制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课程主题的思考——“生活即教育”
开展微课程,教师需要制订一系列计划,包括课程主题、课程线索、课程内容等。但从微课程的性质上看,它不适合制订详尽的课程计划。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这与微课程主题的选择和实施理念相契合。在选择课程主题时,教师应以幼儿发展为核心,观察幼儿的兴趣方向,解析幼儿的探索是否具有意义,并和幼儿共同决定微课程的内容。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将分散的兴趣点有机结合,最终生成课程主题。在实施课程时,教师不应预设过多的活动内容,而应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及倾向。
在确立班级微课题时,笔者将课程还给幼儿,主动捕捉他们的兴趣点,经过比较,最终确定课程主题为“桂花”。对于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方向,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只是确保主要的课程时间在桂花花期内,以便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实施的思考——“一日生活皆课程”
在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幼儿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共同讨论问题,适时指导幼儿,并总结幼儿的讨论结果。教师需要掌握分寸,点到为止,不局限幼儿的思想,不限制幼儿的探索欲望。此外,教师应从各个方面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条件,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行为,以推动幼儿的发展。
在实施班级微课程的过程中,笔者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时间,并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和记录,这是一种精神支持。当幼儿想把桂花放到教室里时,笔者为他们提供了糖果罐,这是一种物质支持。幼儿发现在植物角采摘的桂花发黑了,他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困惑。对此,笔者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有的幼儿觉得,桂花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笔者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即“保存桂花的香气,让桂花不发霉”,提议将桂花制成美食,留住桂花的香气。笔者和幼儿一同设计了调查表,利用多媒体查找了与桂花有关的美食,让幼儿通过投票自主选择想制作的桂花美食。教师应保护并发展幼儿探索的欲望,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将微课程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教师还应做好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师应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虽然微课程的主体是幼儿,但这不代表教师是各类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应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和幼儿一同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幼儿善于模仿,他们通过模仿家长、教师以及同伴的行为,习得各项技能。
除了集体教学外,幼儿还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实施微课程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收集桂花,但是低处的桂花都被幼儿摘完了,幼儿难以摘到高处的桂花。对此,笔者进行了示范。教师的示范可以给予幼儿启发,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超越课堂的有效学习。
有学者提出:“教师是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在其困惑时,教师能智慧地引导他们。”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在班级微课程中,笔者所在班级的幼儿决定售卖桂花蜜,他们想要模仿超市制作产品信息卡。于是,笔者指导幼儿观察商品标签,标明日期、制作人等。幼儿在售卖桂花蜜时不会计算具体金额,笔者进行了适时的指导,并帮助幼儿在售卖活动中认识了真实的钱币。
幼兒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需和幼儿园进行有效的配合,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园内环境、社区环境构成的有机环境,是保证幼儿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比如,在推进微课程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走进自然,探索桂花的不同种类,了解它们的颜色和香味。同时,笔者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去超市观察食品标签。笔者还鼓励家长和幼儿一同收集桂花、处理桂花,以增进亲子感情,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桂花蜜时,笔者邀请了班级具有丰富经验的家长来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微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主题墙、故事集、视频集等不同方式展现课程成果,不断思考、探究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在大班班级微课程中,笔者将时间确定在桂花花期内。笔者猜想幼儿的兴趣会随着花期结束而减弱,但是花期结束以后,四季桂依旧开花,幼儿的兴趣持续不减。当桂花掉落后,幼儿担心桂花树无法抵抗寒冬。对此,笔者引导幼儿查找并讨论了保护桂花树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开展同一主题不同方向的微课程。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揭示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教师应主动探寻幼儿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发现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的可能性,以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教师应允许幼儿毫无拘束地展示自己真实的个性,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幼儿,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幼儿。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绿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