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蔡佳麾
(1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 佛山 528318;2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眼科 佛山 528318)
超声乳化术是白内障手术常用的术式之一,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等多种优点[1]。而理想的手术切口方式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视力,还可维持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2]。透明角膜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均是超声乳化术常用的手术切口,但目前关于以上两种切口方式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尚无统一定论。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切口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的197 例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A 组;另收集医院同期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的197 例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B 组。纳入标准:(1)符合《眼科学》[3]中白内障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3)既往无眼部手术史。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眼部疾病;(2)合并肝肾系统疾病;(3)合并凝血功能异常。A 组男95 例,女102 例;年龄48~76 岁,平均(58.94±2.38)岁;左眼84 例,右眼74 例,双眼39 例。B 组男101 例,女96例;年龄49~77 岁,平均(58.32±4.41)岁;左眼81例,右眼76 例,双眼40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3 d 给予所有患者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国药准字H20103347)滴患眼,4 次/d;术前1 h 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55546)散瞳,术前10 min 给予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国药准字H21023202)1~4 滴,进行眼部麻醉。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
1.2.1 A 组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于角膜缘透明角膜作3 mm 水平切口,深度为角膜厚度一半,采用3 mm 穿刺刀刺入前房,于2~3 点方位角膜缘,采用15°侧切口刀作辅助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植入人工晶体:于前房注入黏弹剂,用撕囊镊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撕囊口直径为6 mm,采用超声乳化仪(天津迈达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MD-480A)吸除核及皮质(设置参数:流速28 ml/min,负压280 mm Hg,瓶高76 cm,最大能量30%),在囊袋内注入黏弹剂,置入人工晶体,调整晶体位置,吸净残余皮质和黏弹剂,观察主切口和侧切口,检测前房深度及眼压,确保无角膜切口漏、后囊破裂,最后用眼贴包扎患眼。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跟踪随访3 个月。
1.2.2 B 组 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术:于角膜缘正上方2 mm 位置作水平切口,弦长度为3 mm,厚度为巩膜一半,采用巩膜隧道刀分离至透明胶膜内1 mm,然后改用3 mm 穿刺刀刺入前房,使内切口形成有自闭功能的瓣膜状,于2~3 点方向角膜处,采用15°侧切口刀作辅助切口。然后行超声乳化术联合植入人工晶体,手术方法同A 组。术后跟踪随访3 个月。
1.3 观察指标(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于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及术后3 个月时,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浙江维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WZ-981)检测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视力水平:在不散瞳的常规状态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及术后3 个月时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测量结果以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纳入统计,测量结果值越小,患者视力水平越好。(3)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角膜水肿、切口感染、角膜损伤、泪膜破裂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单指标多时点比较采用重复度量方差分析检验,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两组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且A 组低于B 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103/mm2,)
表1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103/mm2,)
2.2 两组视力水平比较 两组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的LogMAR 值均较术前降低,但A组高于B 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视力水平比较()
表2 两组视力水平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 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白内障患者常伴斜视、近视等并发症,且随疾病进展,会诱发失明,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4]。目前,超声乳化术是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方案,可将白内障击打成乳糜状细小微粒,再利用抽吸系统,将击碎的碎片吸出眼外,最后植入人工晶体,以达到促进患者视力恢复的作用[5]。透明角膜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均是超声乳化术中的常用切口,但目前针对这两种切口方式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时,A 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B 组,LogMAR 高于B 组,说明与透明角膜切口比较,巩膜隧道切口更利于维持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促进患者视力功能恢复。分析原因在于,角膜内皮细胞是维持角膜透明度的关键要素,而巩膜隧道切口远离角膜缘,对角膜形态影响较小,可减少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利于维持患者角膜透明度,便于患者术后视力功能恢复[6]。而透明角膜切口需切断部分角膜的神经纤维,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角膜透明度下降,进而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功能恢复[7]。因此,与透明角膜切口相比,巩膜隧道切口可维持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促进患者视力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说明与巩膜隧道切口相比,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分析原因在于,透明角膜切口术中切断部分神经纤维,会影响神经冲动传递,使患者泪液分泌量减少,致使角膜脂质层与黏液层过早接触,泪膜发生破裂[8]。同时,透明胶膜切口会损伤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会进一步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角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9]。而巩膜隧道切口远离角膜层,不易损伤角膜神经、角膜内皮细胞等部位,因此与透明角膜切口相比,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0]。
综上所述,与透明角膜切口相比,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术可维持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并可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