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江西省瑞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瑞昌 332200)
血吸虫病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疾病之一。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因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造成肝脏纤维化,继而导致肝硬化。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阶段是血吸虫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临床需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以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控制。以往临床多对这类患者进行病原学治疗,治疗后患者血吸虫免疫学检查多转阴,但不能有效抑制肝纤维化进程。随着近年临床对血吸虫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吡喹酮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治疗中。本研究围绕吡喹酮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 月~2015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0 例。参照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30~65 岁,平均年龄(44.17±5.21)岁。实验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0~66 岁,平均年龄(44.83±5.18)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标准[1];可配合完成各项临床调查。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病变、系统功能疾病者;伴精神障碍、心理疾病者;对研究所用药物有禁忌证、过敏史者;病史资料不完整者。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进行常规护肝治疗,15 d 为一个疗程,每年治疗1 个疗程。具体用药:肝水解肽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6167)100 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稀释后静脉滴注,1 次/d;注射用谷胱甘肽钠(国药准字H20080354)1 200 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稀释后静脉滴注,1 次/d;护肝片(国药准字Z20003336)口服,4 片/次,3 次/d;肌苷片(国药准字H20064998)口服,200 mg/次,3次/d。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吡喹酮片(国药准字H32021380)治疗,采用总剂量60 mg/kg 的2日疗法,每日量分2~3 次餐间服,每年1 次。两组均接受5 年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肝纤维化程度、肝纤四项指标。临床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较治疗前下降≥50%,血清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较治疗前下降25%~49%,血清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未能达到有效和显效标准或有加重迹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应用腹部B 超检测。肝纤四项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连蛋白(LN)。肝纤维化程度分级:0 级(无肝纤维化)、Ⅰ级(汇管区有纤维化但无分隔)、Ⅱ级(汇管区有纤维化伴少量分隔)、Ⅲ级(有大量分隔但无肝硬化)、Ⅳ级(肝硬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对比 实验组治疗后肝纤维化分级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以及脾实质厚度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对比(mm,)
表3 两组患者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对比(mm,)
2.4 两组患者肝纤四项指标对比 实验组治疗后HA、PC-Ⅲ、LN、Ⅳ-C 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肝纤四项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患者肝纤四项指标对比()
血吸虫病是常见的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人类及哺乳动物普遍易感。临床罹患慢性血吸虫病者症状隐匿,仅皮肤有红色小丘疹、咳嗽等症状,常因症状轻微而未能及时就诊,随着病情的迁延,发展至肝纤维化,逐渐出现乏力、腹泻、消瘦以及多种肝脏相关症状。血吸虫病患者确诊越早,治疗越早,往往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控制,但多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或反复感染等原因导致疾病迅速进展。因人体同血吸虫虫卵处于对抗状态,所以机体会表现为血吸虫虫卵免疫应答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肝星状细胞会大量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大量增殖,使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于肝脏沉淀。肝星状细胞在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是因为肝星状细胞会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形成。而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一旦进展至肝硬化阶段,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
截至目前,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并无确切的临床用药方案。近年来吡喹酮已经被明确可用于血吸虫感染病治疗中[3]。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吡喹酮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肝纤维化、脾肿大程度,促进肝功能指标的改善。吡喹酮还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有抑制作用,可减少人体细胞外基质的形成,抑制肝纤维化的进程。同时有报道显示,吡喹酮在血吸虫病的急性期、慢性期、晚期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及时给予患者吡喹酮治疗还能对肝纤维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4]。此外,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存在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增加的情况,在应用吡喹酮治疗后,患者的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将会有所改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常规保肝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同样有重要意义,所以临床要注意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吡喹酮治疗[5]。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以及脾实质厚度均低于参照组,肝纤维化分级优于参照组,HA、PC-Ⅲ、LN、Ⅳ-C 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给予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常规护肝治疗的同时采用吡喹酮治疗,可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门脾静脉内径和脾实质厚度,并起到延缓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肝基础上给予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吡喹酮治疗效果理想,临床可结合患者病情及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