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梅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中指出: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适应社会是残疾人家庭脱贫奔小康的基础。教育脱贫是最深远、最有效、最彻底的脱贫渠道。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庭同步脱贫奔小康,我们认为,残障学生只有依托劳动技能方可融入主流社会,劳技教育是残障孩子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要让残障学生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为此,我们秉承德育为先、技能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五育”教育方针,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着力实施劳技教育实践研究,探索实施策略,有效提升特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厘清劳技教育中相关概念的内涵
针对提升特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开展实践研究,以“融入社会、共享人生”为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劳动技能促融入,职业技能谋发展”两方面的内容,开发实施提升特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为加强实施劳技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需要厘清相关概念内涵。
概念一:特校学生。“特校”指特殊教育学校,我国主要指视障、听障和智障三类特殊教育学校,随着社会发展,现包括孤独症学校。本文指包含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指听障和智障两类学生,其中智障类含孤独症、脑瘫等小类别学生。“特校学生”就是指含视障、听障、智障集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
概念二:劳技教育。《教育大辞典》中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与技能等。“劳技教育”其内涵与劳动教育基本相同,但劳技教育,更强调劳动技能培训对于残障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劳动技能培训不仅是残疾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残障学生的立身之本。本文的劳动技能包括服务自我、服务家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劳动技能。
概念三: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作为个体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的表现。本文中的“社会”,指听障、智障两大类不同程度残疾学生毕业后最大可能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社会。
学生的成长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针对残障学生不同障碍类别、不同障碍程度、不同年龄层次,有效施策,科学规划、分类实施、多方推动劳技教育有效开展,培育劳动素养,着力增强生活自理、基本劳动和职业能力,提升听障、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让残障学生未来有尊严地生活。
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劳技教育课程
校长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专门成立教育科研处,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技能成才导向,成立“劳技教育提升特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研究”课题组。在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总揽全局,针对课程现状、课程资源、教师情况、周边资源、学生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做可行性分析,对学校课程建设做出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有利资源,统整两类不同障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障碍程度的课程,以“五要”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劳技教育课程,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
一是劳技课程设置要遵循国家劳动教育总体要求。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技教育课程设置应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制定本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二是劳技课程设置要分类明确目标。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不同类别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听障学生以技能直接就业和以文化加技能进入高校深造为双培养目标,智障学生根据障碍程度以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 四好”为递进式目标。三是劳技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传承优势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项目,设置劳技教育课程,如启音部开设舞蹈、社区老年人托养服务两项新的职业技能。四是劳技课程设置要尊重个体差异。依据整体目标导向和个体差异,一人一案,为每一个个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设置劳技教育课程。如听障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以美发和美容养生课程直接就业,分别为重、轻度智障学生设置自我服务技能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五是劳技课程建设要与体艺兴趣课程有机整合。随着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1+1”艺体课程的推进,体艺兴趣课程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发展需求,进而发展为职业技能课程。2019年起,学校舞蹈兴趣班发展为舞蹈职业技能专业,三名学生成功进入舞蹈专业本科学校深造,这将为未来适应社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三、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劳技教育课程
按照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要求,详细制定《课题“劳技教育提升特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研究”实施方案》,明确步骤方法,分听障、智障两大类别组织实施劳技教育课程实践。
以“提素养、强自信、创未来”,围绕“聋者能听,哑者能言,勇于探索,自强自立”的教育思想,在 “敢于试,善于用”的学风引领下,推进听障学生劳技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一是学科课程提素养。将劳动素养渗透到各科课程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劳动认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综合素养培育。二是潜能课程强自信。把“1+1”素质教育纳入劳技课程规划,针对残障学生特长,挖掘潜能,让每一名学生掌握一门艺术、一项体育技能,增强自信。三是职业课程创未来。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实施听障学生职业技能劳动课程。学生依据三方面因素确定,一方面是学校课程设置。两类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發展而发展,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和课程实施优化;第二方面是孩子本身特点。根据特殊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第三方面是高校招生政策。学校提前与高校对接,拓展招生范围,了解各有关高校的相关专业招生要求,增加报考的可行性和高考的精准度。近三年,依托技能就业和升学的项目不断增加,录取的大学面更加广泛,大学层次也有提高。未来,听障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自我摸索、探究借鉴、团队引领”三阶推进智障学生劳技课程改革。始终秉承“学会生活、学会自理、融入社会、共享蓝天”的教育理念,以生活课程为基础,以居家适应、社区适应、社会适应为目标,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经历了九年,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自我探究的认识混沌阶段(2013~2015)。依托课题《培智学校生活化课程的实施》初步探索培智课程改革,告别以知识为主的培智教育。二是探究借鉴,逐步清晰阶段(2016~2018)。他山之石可攻玉,通过学习柯桥经验,明确课改目标。校长到柯桥实地学习——班主任前往柯桥跟岗学习——柯桥经验上门推广,启动实施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核心的、围绕一日生活的课程改革。为进一步实施个别化教学,聘请南昌豫章学院刘明清教授团队,对全校教师进行个别化教育系统培训,开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新局面,对老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于是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基于团队引领的精准施教阶段(2019~2021)。外派10余名教师前往重庆向阳进行封闭式专业培训,组建情绪与行为、言语与语言、精细与大动作研究三大团队,不断重组优化,以团队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精准施教,实施低、中、高三段式个别化教育。划分三段,确定教育重点:学前到三年级,实施以凯伯的知觉——动作理论为基础的“知动学习适应课程”;四年级至八年级实施“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采用以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为核心的“四好评量手册”,让学生逐步达到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的能力;九年级以上进行“中重度智障青年职业教育课程”探索,通过职高三年时间,让学生通过对职业觉知、职业探索到职业训练的训练,从一个对职业没有概念,没有工作技能的特殊青少年,逐步成为具有良好工作人格、工作能力与独立适应工作的好公民,从而实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终极目标。
四、家校社一体,合力推动劳动实践常态化
《意见》明确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对于含听障、智障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尤其是智障类学生的小步子学习特点,要抓好劳技教育的关键环节,那就是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校社三位一体,合力推定劳技实训常态化,才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遵循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基础上,我们从特殊教育实际出发,发挥寄宿制学校的优势,结合职业高中的特点,不仅将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而且将劳技实训常态化,更有利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实现劳技实训常态化有效实施。
一是校内劳技实训常态化,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班级劳动常态化是每个学校的共同之处,我们以年级和校级安排了常态化劳动实训。除各功能教室是学生的实训室外,学校生活的每一处都是劳技实训的场所,学校分别为住校生和走读生量身定制了一套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训制度。有每日劳动制度,如每周晨扫、每日帮厨,托管室、接待室,餐厅打扫每日一扫,餐具清洁等等;有每周劳动实训,如,每周大扫除、每周定时供应食堂面点;有每月劳动实训,如学生集体生日会教学生制作蛋糕;还有每年开展劳动实训,在学校德育品牌课程“爱聚特校迎新年”活動中,同学们现场展示劳动成果。除定时实训外,根据临时需求,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训,如学校面向职高班招募学生义工。另外,在学校种植实践基地中每个班级两块责任地里,按季节种植各种蔬菜,种植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二是家庭劳技实训常态化,打卡展示劳动成果。特殊教育难,难在教育对象的身体残障,难在缺乏家校的配合。为此需要从学校、班级两个层面做好家长工作。首先思想决定行为,学校要以多种形式向家长做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宣传。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举行劳技课程家长开放日、劳动好少年劳技成果展等活动,展示有形成果的同时,让家长看见劳动少年阳光自信的良好形象,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
班级课堂是学校教育主阵地,老师在做好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同时,要针对不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劳动清单,向家长和同学们发起劳动倡议 ,将家庭劳动作业常态化,并借助班级群开展每日劳动作业打卡,让家庭成为劳动实训基地,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工作者,从而助力劳技教育有效开展。
三是社会劳动实践常态化,体现尊严与价值。学校的隔离式特点,让特殊孩子得到人格尊重,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却受到限制,导致残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学校尽可能把学生带出校园,通过“一看、二学、三比、四做、五生产”大量的社会实践弥补残障学生社会性发展需求。一看,是亮眼看世界,增长见识促融合。思政处每学期有计划开展“亮眼看世界”活动带领学生来到文化园、博物馆、科技馆、企业、高校、农场牧场等参观学习,互动交流;二学:社会就是大学堂,教学内容更精彩。把生活适应课、职业素养课迁移到公交站、超市、医院、社区等,开展现场教学,直观形象可操作性,效果好;三比:就是参与比赛,赛出自信与自强。不分特校、普校类别,不论是体育类、艺术类还是职业技能类,各种比赛我们都争取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四做:做公益,体现价值。学校跳绳队、舞蹈队、美发班、中西式面点班、滚球队,依托技能到社区、公园、企业、福利院等开展公益服务;五生产:参与生产性社会服务,有尊严地生活。学校鼓励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生产性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残障学生多一点见识、多一些体验,多一份自信,最终成为一个拥有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现代人。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劳技教育提升特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ZXZD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