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周,刘 静, 李 捷
(1.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 桂林 541004;2.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部,广西 桂林 541004)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阶段,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的重要节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格局正在从梯队追赶发达国家转化为局部同台竞技甚至向领跑者转型。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导致全球性需求与产能在短期内的骤然放缓,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制度体制、竞争优势等为由进行高技术封锁、设置贸易壁垒,形成出口紧缩新常态,叠加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金融去杠杆、工业去产能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将处于“后疫情时代”国内外风险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
模具作为生产各种国计民生用品的基础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模具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是模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后疫情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将推动模具人才培养改革,对职业教育模具类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已迈入创新驱动的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技术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目前,我国很多模具产品不能满足用户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在部分高端模具制造中还不完全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这与国内高级模具专业人才不足有关。当前青年一代对于投身模具行业意愿性不强,导致模具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伴随着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企业急需高级技能人才,尤其是“技术+生产+管理”复合型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而初级技能人才的从业空间逐步被挤压和替代,招工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即人力资源开发和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且急需改善。
总体而言,目前模具专业人才资源总量稳定,职业院校模具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改善,模具行业的人才技能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结构迫切需要优化,局部过剩与短缺并存,技术拔尖型、经营领军型、技能工匠型模具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在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更为凸显,支撑模具行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1-3]。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与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将会导致人才紧缺程度放缓。“十四五”期间,机械工业面临“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问题[4]。产业技术升级将推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发展需求,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改造升级传统模具产业,强化模具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模具人才培养规格上移,将培养创新型、引领型模具专业高端人才作为新时代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任务。
构建与产业水平相一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中不断转型升级的保障。目前,模具类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质量与企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二是人才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三是社会培训质量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和精准度不高。模具类企业希望职业院校对接制造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升级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接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做好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教育,以满足模具行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期望职业院校也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及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当前职业院校针对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区域产业的用人单位需求,高职侧重于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国家正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模具专业人才从中职/高职经“职业本科”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畅通渠道,“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方针贯穿于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之中[5]。
职业教育分层分类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发挥不同层次、类型教育优势,搭建模具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立交桥。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加强模具类职业教育本科建设,培养服务模具行业变革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进一步落实科技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并重、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并重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保证。
人才要素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企业对模具类人才的技能要求提高。在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模具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了较大的调整。经过研究模具行业人才供需现状,目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行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节、多元化知识结构与复合型素质欠缺、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供需矛盾,目前推行的校企合作双主体共同育人模式已逐步为企业所接受,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已成为规模企业员工招聘的一个重要途径,产业学院、集团化办学也日益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支持。
模具类人才培养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核心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与模具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让模具企业成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强化校企双方的双主体地位和责任,共同构建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为目标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准员工)→毕业生(员工)”身份递进式转换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基于模具行业需求构建动态专业基础技术技能和岗位技术技能等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时把握模具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并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支撑点,使课程标准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优化模具专业人才供给体系,打造学科和专业创新建设新优势,创新产教协同发展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生共长的“生态环境”,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产品分析与检验、模具项目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的技能人才,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技术、模具CAD/CAM等,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与产业岗位需求一致性较高,对应企业中的设计、加工、装配、维修、应用等岗位;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模具制造、装调、维护与管理等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
历经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模具制造及消费大国,建立了完整的模具工业体系。国内模具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为一体,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模拟分析等已向模块化、智能化发展,制造设备信息化、高精化应用水平发生了质的提升。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迅猛发展,国内模具行业急需大量满足新时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这对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加强产教融合,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相关教材更新与模具行业发展及时对接;二是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为高端及复合型模具专业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三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适应模具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改造发展;四是加大技能型师资培养和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但受到各方面影响,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受生源影响,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点数量由2017年的413个减少至2019年的349个;全国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招生数量由2017年的18 252人降至2019年的17 692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在校生数量为53 153人,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点及招生数
未来3~5年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纲领总体目标的冲刺阶段,模具企业实现精密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目标将影响不同层次模具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据预测,职业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人才岗位需求之间总体上基本匹配,每年国内中、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总量约3.5万人,与模具行业总体需求基本匹配;模具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而中职层次模具专业人才呈现饱和的趋势[2]。
随着模具行业技术不断发展,加大模具类职业教育本科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现有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甚至调整相应专业目录,以解决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该如何准确定位、如何保证招生数量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工程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能力如何有效传承与提升等问题。
模具产业作为机械工业的重要支撑,要认识党中央提出的“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的重大意义[6]。模具产业已进入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进入效率效能、质量管控、创新能力、发展模式、全球化产业布局等各方面系统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伴随模具设计与生产向着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建议职业院校切实建立结合产业技术发展的专业内涵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中、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紧跟模具产业技术发展,培养与模具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7];建议模具行业企业积极推进和参与模具专业人才的“校企协同育人”;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模具类职业教育本科建设,进一步打通模具类专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模具人才培养体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