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之滨到清川江畔
——三秦儿女支援前线保家为国

2021-02-15 04:53文/李
陕西档案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家卫国牛肉干专区

文/李 艳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中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在全国范围内动员民工组织大车队、担架队以及各种技术人员,支援抗美援朝。一时间,全国上下积极动员,倾囊相助,打响了轰轰烈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后勤支援战。

一、陕西物资授前线

1951年1月25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上做《三个战役的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中专门指出:“加强后勤工作,保证战争胜利”。之后,彭德怀在1951年1月30日20时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再次提出:“鞋子、弹药、粮食均未补充。特别是赤脚在雪地里行军是不可能的。”可见,志愿军在朝鲜,除面对全机械化的美军、恶劣的天气与自然环境外,后勤保障已经成为这场战争是否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一环。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新中国初建,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战争物资十分匮乏。而从陕西的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尚无完整的工业体系,无法通过生产强大的工业产品支援抗美援朝。农业在经过长期的战争蹂躏后,也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农业产出捉襟见肘,尚处在无法自我满足阶段。但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三秦儿女依然通过节衣缩食、勤俭度日,为朝鲜前线输送了大量的、力所能及的物资,为取得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陕西粮食授前线

在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前线后,陕西省政府积极响应,认真动员,精心组织,通过仅有的少数产粮区,为前线输送粮食。1951年12月,陕西调运12,500,000斤小麦赴东北支前(约占陕西全省当年库存的三分之一)。这些供应前线的粮食来自大荔、富平、合阳。在粮食的集结转运过程中,为保证运粮通畅,沿途各主要村镇纷纷召开群众会议,事先修好运粮的车辆和道路,让支前粮食所经道路和桥梁通行顺利。沿途一律热情招待运粮人马,免费提供食宿。当年因不易雇到大批商车,一切运往前线的粮食完全由群众赶着畜力车完成运送。调动这么多的粮食送到前线,陕西的存粮丰足吗?1949年,关中各地暴雨成灾,导致关中地区产粮减少;1950年6月17日,华阴县又遭蝗灾,受灾粮田2000余亩;1951年7月8日,朝邑县沿黄河一带又遭受水灾,淹没农田27.7万亩,其中8.5万亩绝收。再看当年的农业生产水平,从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的陕西省第一届农业生产会议确定的方针来看,当年确定的方针是:“一般的恢复到战前水平,部分地区、部分作物和事业争取超过战前”。可见此时的工、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程度。再看当时陕西的局势,陕南及太白山区有胡宗南残余匪军和反动地方武装残余近三万人,为剿灭这些反动武装,陕西境内解放军大军云集、需粮浩繁。多种因素导致陕西当年严重缺粮。但是面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局,陕西的粮食仍然按时送到了前线。

(二)陕西牛肉干送前线

朝鲜艰苦的作战环境导致许多战士营养不良,为了补充前线战士的营养,1951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西北军政委员会向陕西征购牛肉干。关中各地着手对耕牛进行挑选、宰杀,各县设立专门宰杀地点,昼夜赶制牛肉干。富县城关区三乡郝光荣用自己家的柴火,连夜把三头牛的肉焙干制成牛肉粉;共产党员胡丙成的家里没有牛,他把自己家中的一石八斗米拿出去卖掉,买了一头牛在家中制成了牛肉粉。由于陕西各区县人民群众对抗美援朝工作的重视和支持,1951年11月底,陕西关中各县为前线制作了牛肉干68276斤7两、绥德、榆林地区赶制了9188公斤7两,这些牛肉干当中有1万斤直接供应到了参加第五次战役的19兵团。

(三)陕西棉花供前线

朝鲜的冬季气候寒冷,志愿军在二次战役中曾因长津湖地区的酷寒,导致了极大的非战斗力减员。为保证志愿军在酷寒条件下的战斗力,中央军委动员全国上下昼夜赶制棉军服。陕西地处西北,是棉花主产区,1950年全国农业生产会议要求西北植棉388万亩,其中,陕西承担了主要任务。陕西全境着力棉花种植,从源头上选用优良棉株,积极对棉株防病、防虫、增肥,特别是棉花防虫,当时因陕西全境化工领域几乎空白,防虫方法主要采取人工手打的办法。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长安等六县有56000名妇女被组织起来参加劳动。资料显示,1950年陕西全年棉花总产量97.2万担,1951年陕西为西北军政委员会上缴了大量的棉花,这些棉花主要用来织造布匹、赶制军装、填充棉服。

二、陕西各类人员援前线

(一)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铁路先行。西安铁路分局先后派出39批1500多名职工赴朝鲜助勤。他们在朝鲜担负修筑铁路、运输物资的任务,其中91人立功、有10名铁路工人在朝鲜献出宝贵生命。公路运输方面,西京汽车修配厂派11人前往朝鲜担任汽车的修理和驾驶任务。这些走向了清川江畔的汽车驾驶员们,既要面临朝鲜恶劣的交通环境,又要对付时时盘旋在头顶的敌机。他们平时原则上坚持昼伏夜出,为前线抢运物资,但在朝鲜激烈的战争态势下,他们也会在白天冒险运送物资。汽车工人刘敦高就是为抢救汽车以及满载的物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骡夫、畜力援前线

1951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向陕西省发出了购买骡子和胶轮大车的通知。通知要求,前线不仅需要骡车,还需要驾驭骡车的骡夫,并提出选派20岁以上45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子担任骡夫,在当年的8月10日之前送往天津。但当时全省的蓄力和每亩土地需要的畜力尚不能完成满足耕种需要,但“一切为了前线”已经成为三秦儿女由衷的心声,自己生产困难再大,也不能贻误前线战机。1951年,陕西给国家上交了200辆胶轮大车,每车配骡两头,此后,又为前线输送了3200头驮骡。陕西省档案馆至今还珍藏着1951年8月7日华阴县人民政府选送张起生、代顾民等10名骡夫为抗美援朝前线运送畜力的函,这份被封存在密集架上的普通函件虽已沉睡近70余年,但它却是陕西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

(三)医疗人才援前线

1951年,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陕西省在沿西安市、咸阳、宝鸡的铁路沿线分别成立部队康复医院,接收志愿军伤病员。而此时陕西境内的医疗事业并不发达。从1949年12月陕西省全境解放后统计的医疗资源数据来看,医疗卫生机构仅有152所,病床1328张,各类卫生工作人员4839人。但为了支援前线,陕西不仅接收了前线伤员的救抚任务,还派出志愿赴朝手术队297人加入朝鲜前线的战地医疗服务。这些置身前线的陕西医务工作者们在炮火纷飞的朝鲜,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救死扶伤的一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立下了功勋。

三、陕西青年援前线

1951年6月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发出“动员新战士以增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武装力量”的征兵令。当年在全省各地区动员18岁以上28岁以下的青年参军入伍。陕西省各个专区为国家输送了66716名青年参军入伍。其中渭南专区17210人;宝鸡专区14450人;安康专区8880人;延安专区800人;长安县4740人;咸阳专区14760人;南郑专区12110人;商洛专区6750人;榆林专区300人。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代呼唤下,今天我们在影视荧幕中看到的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上战场都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在奔赴前线的热烈场景背后,让我们来看支援前线的后方群众的状况。从1950年陕西省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年全省人口约13,000,000人,到1951年民政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陕西全省14,709,339人,其中男性7,832,626人,女性6,876,713人。这些人口中真正能够正常田间耕作的人数大约只有200万人,而当年全省耕地面积是6805万亩,此时陕西全境尚无化工业,农业施肥除草全凭人力,每家每户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增产,是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从1950年起,虽然国家已开始在关中、陕北等地建立农具站并在各地逐步推广新式农具和重点使用半机械化农具,直到1953年,在兴平县茂陵才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业拖拉机站,开始农业机械耕作。也就是说到1953年陕西的半农业机械化才开始起步,当时全省还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且生产完全依靠人力完成的时期,其生产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在保家卫国的感召下,仅1951年,陕西就有近7万青壮年参军入伍,这对于后方发展生产力,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已成为那个时代三秦儿女的集体心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出人、出力、出物。当年赴朝的青年感到光荣,后方的群众更感到光荣,这些加入到人民武装序列中朝气蓬勃的青年人,除了充实到祖国的各个边防,其中有25000人跨越鸭绿江,走向了清川江南岸炮火硝烟的作战前线。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的陕西儿女,他们既是三秦大地的光荣与骄傲,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饱含着勇敢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让我们从陕西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实际行动中去领略爱国主义和舍己为人的伟大吧!

185—1-195-9-9 关于动员新战士增强抗美援朝武装力量

185-2-250-2-2 陕西省粮食局关于制造牛肉干工作报告

198-2-0209 西北行政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关于征购车辆抗美援朝的命令、通知等

猜你喜欢
保家卫国牛肉干专区
保家卫国 有你的身影
为国站岗
弦高:牛贩子也能保家卫国
“新福建·新女性”电视专区上线
一图读懂“粤省事”民政服务专区
小团圆
小团圆
弦高: 牛贩子也能保家卫国
她从快女冠军,到卖牛肉干、开出租车:一个人的手艺才是她的底气
会员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