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作为湖南省国资委党委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徐仲维有幸参加了会议。
从一名普通钳工到优秀高技能人才,到湖南湘电动力有限公司(下称“湘电动力”)国家重点产品项目负责人,再到湖南省国资委党委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徐仲维花了36年。在这期间,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创新攻关40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提出和实施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千余项,为企业节约资金7000余万元……一个个攻坚克难的故事,成就了他“工人发明家”的称号。
穿新鞋走新路,他成了“工人发明家”
今年55岁的徐仲维,是湘电动力的一名高低压电器装配工。
徐仲维还记得,刚到厂里时,他是一名普通钳工,从手工加工金属零件等学起,每天与各式各样的金属零件打交道。在堆满零件的车间里,徐仲维不停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这样单调沉闷的打磨工作,他训练了一年,便在全厂青工技术竞赛中摘得了二等奖的佳绩。
要想工作出色,就必须有知识和理论来武装头脑。多年来,徐仲维通过自学,积累了大量电机设计、工艺制造的知识,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攻克许多技术难关的坚实基础。
2008年,徐仲维设计并制作了用于计量的外径千分尺检定校正架,应用到工作中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既方便了计量校验工作,提高了校验精度和工作效率,还有效地防止了外径千分尺的磕碰等意外损伤,是检定计量器具工装的首创,获得同行高度评价。这套装置后来被公司申报为实用新型专利,获得纽伦堡国际发明奖银奖和全国第19届发明展览会铜奖,徐仲维的“工人发明家”称号也一时在业界传为佳话。
“穿新鞋走老路,不会有突破。”徐仲维对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从不墨守成规,总是要打破常规找思路。
湘电动力有一台苏制母线弯机,因产于1953年,年代久远,磨损大,经常需要维修,且即使维修后也还是有噪声大、漏油多等问题,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徐仲维知道后,翻阅了许多技术资料,经过反复动手试验,在修复主泵等液压原件的同时,还重新设计并加工出适用液压中央集成块、电控部分、管路和散热油箱,这样一来,这台苏制母线弯机不仅恢复了正常运行,通用性、精准度也得到提高。
36年来,敢想敢做的徐仲维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关键部分技术攻关65次;改进电机系统缓冲装置的关键技术11项,设计了定位、检测、吊运工装100余项,制作了大型设备2台,申请国家专利7项,为企业的振兴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过五关斩六将,他成了难题“终结者”
科技攻关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在工友们看来,徐仲维是在攻关战中最能坚持、最能战斗的人。
有一年,由徐仲维担任项目总装装配工艺负责人的某项重点科研项目,直接关系到国家重点高新装备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接下这个任务时,徐仲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当时这一项目处于国际前沿,工艺上无任何经验和资料可借鉴,可以说,徐仲维和他的团队在这一项目技术攻关上是从零开始。
徐仲维和同事们严阵以待,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慢慢摸索机器安装调试、装配、检测验证等工作,一次次调试,一次次查阅,徐仲维经常忙到深夜,有时候忙得累倒在电脑桌邊睡着了,凌晨四五点醒来后马上又投入工作。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最后换来了技术上的突破——成功制定了分段轨道精确定位方法。
在这场长达5个多月的攻坚战中,徐仲维率领团队进行了近万次实验验证,制作定位、检测、吊运工装100余项,终于顺利完成攻关任务。
还有一次,徐仲维遇到了某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的一项技术难题,即高能电机定子线圈的绕制工艺。工艺要求在同一定子铁芯绕制多相多级线圈,不能拼头、不能缠绕,尺寸也要求极高。
徐仲维赶紧与团队制定攻关方案,在经历了10多个方案的实践摸索后,最终设计制造出了两台大型全自动绕线整形机,这个技术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当时在市场上具备同等功能的设备售价高达1150万元,而徐仲维和团队发明创造的这台设备造价只需70万元,节省大量费用的同时还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大家眼中,徐仲维成了技术难题的“终结者”,大伙渐渐形成了“有困难就找徐仲维”的习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徐仲维接连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并担任国家某重点产品项目组组长,带领技术研发团队作出了许多贡献。
过硬的技术,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敬业精神,让徐仲维在业界屡获肯定,先后获“全国装备制造调整和振兴规划立功竞赛先进个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湖湘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成为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会成为赢家。”徐仲维说,“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工作目标,而这句话也是推动我不断前行的‘发动机’。”(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