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秀雅 彭 越 于仕兴 田 浩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国民素质教育。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素质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1],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与担当为重点,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2]。可见,大学生素质培养既是一项具有一定高度的政治工作,也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术工作。
在技术层面,我国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构建和培养路径的相关研究[3]。该类研究主要依托“素质培养模型”理论,探索构建大学生发展性素质模型。二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相关研究[4]。该类研究以探索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三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研究[5]。该类研究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入手,探索构建适合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模型。
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以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为目的的专业课程占大学生学校学习内容的80%以上。而针对“如何将大学生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这一课题,多数高校教师的做法还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在技术层面上的研究非常少,对“素质冰山模型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掌握不够。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专业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素质冰山模型理论”,结合课程实际,对专业课程育人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建立适用于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该研究持续了6年时间,经过了多轮次的实践,并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过程、途径等3个方面对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归纳,建立了“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6]指出,个体行为主要受其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自我效能、行动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等影响,提升个体综合素质应以这些素质的培养为目标。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为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参考。但是,在研究中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要求,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过程和途径等3个方面进行再梳理,从而提出适用于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
明确素质教育目标是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在查阅有关部委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文件以及参考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7-9]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专业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4个目标,即社会责任、道德感、专业自信和心理健康等。这4个目标的关系详见图1。
图1 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图1所示,根据4个目标的相互作用关系,专业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1个核心目标和3个支撑目标。其中,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等,也是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核心素质培养目标;道德感,包括诚信道德和利他观念等内容,是指实现社会责任核心素质培养目标所需的道德素养培养,对实现社会责任目标起到支撑作用,也是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核心素质培养目标的三大支撑目标之一“品德素质培养目标”;专业自信,包括专业奉献和专业情怀等内容,是指实现社会责任核心素质培养目标所需的专业素养培养,也是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核心素质培养目标的三大支撑目标之一“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心理健康,包括社会认知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和意志力等内容,是指实现社会责任核心素质培养目标所需的最为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也是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核心素质培养目标的三大支撑目标之一“基本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借鉴以及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专业课程当前教学情况的分析,研究认为专业课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在该阶段,任课教师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设计素质培养方案,再通过集体讨论最终确定方案。第二阶段:培养方案的实施。在该阶段,任课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专业知识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这是教师的核心工作。第三阶段:反思阶段。在该阶段,任课教师需要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的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和改进,从而达到巩固和提升素质培养效果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专业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根据这一特点,研究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设定了2条路径。路径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路径。该路径是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路径二:课外的实践教学路径。该路径是指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通过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研究小组、成长小组、志愿服务等各种专业资源平台,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促进自我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研究构建了“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的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该模型具体内容详见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模型
在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核心目标,培养道德感、专业自信和心理健康是实现核心目标所需的三大支撑目标;实现培养目标有2个重要路径,包含课堂专业学习和课外专业实践;培养过程包括3个阶段,即育人方案的设计阶段、育人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和育人成果的总结和巩固阶段。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的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了多轮次的“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应用实践。实践表明,为了更好地发挥该模型的效能,切实发挥其示范作用,必须注重建设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建立适当的评估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为此,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以优秀专业教师为骨干力量,以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采取系列措施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教育者本身必须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不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引导和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还需要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
其次,完善教学团队定期集中备课制度。定期集中备课是执行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通过集体备课环节,教师不仅可以更加明确专业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了解和掌握基本要求及具体方法,而且能更有的放矢地选取试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专业课开展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规范,以及制定相关的教学评价标准。
心理系的专业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科研创新、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创业等活动。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培养模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心理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第1学期开课。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研究选择“普通心理学”课程作为推广素质培养模型的重要教学实践平台。“普通心理学”课程应用素质培养模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包括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设计。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实现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2条路径,详见表1。路径一:任课教师依据“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配套的素质教育内容,制定初步的课堂教学环节素质培养方案,有侧重地实现素质培养目标。路径二:任课教师利用课外专业实践环节,主动将素质培养融入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中。
表1 “普通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用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专业实践2个环节完成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一是自然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不能生硬地执行培养方案,而是要依据课堂教学或课外专业实践的实际情况,自然而然地纳入素质培养内容。二是灵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素质培养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执行素质培养方案。三是能动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大学生素质培养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探讨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素质培养时要避免采取说教式,要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学生参与相关内容的讨论和思考,进而实现素质培养目标。
第三阶段: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的实践总结与调整。在该阶段,任课教师要对素质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素质培养方案,以达到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总的来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在“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为心理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定了高校专业课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该模型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借鉴和改良的基础上,立足于大学生的国家责任与担当以及道德意识、专业自信、心理健康的培养,确立了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是合理利用现有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实施素质教育。该模型的应用特点是基于现有的专业教师资源、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社会志愿服务平台等资源就可实施,不需要额外增加人力、物力,只需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科学利用。
三是“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模型是根据“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并结合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建构的,符合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同时,该模型采用数字结构描述,即以“四个目标、三个阶段、两个路径”予以概括,既使教师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模型的推广。
四是该模型将“专业自信”纳入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使构建的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更加符合“三全育人”理念要求。大学生的专业自信不仅受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个人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重视大学生的国家责任与担当以及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目标,是该模型一个重要特色。
五是该模型的应用使教学相长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虽然该模型的应用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教师在准备教育教学方案过程中,自己的心灵无疑也会受到净化,而且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也会使教师的思想品质得以升华[10-11]。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以来,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近5年来,心理系师生获得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百余项。其中,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获2018年国家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由心理系师生组成的“彩虹宝贝”专业志愿者团队获北京市“志愿活动项目金奖”和首届“北林榜样”荣誉称号,心理系学生连续多年、多人次获北京市级以上“社会实践优秀奖”以及全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赛优秀奖等。此外,用人单位对心理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但教学模式会发生变化,而且教学资源也会大大得到丰富;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四目标—三阶段—两路径”专业课程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型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地予以改进和完善。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互联网知识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有效使用模式”,项目编号BJFU2018MS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