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星
摘 要:完善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尤为重要。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制度差异使在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针对此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秉承“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理念,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积极构建专业化的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以多样性、包容性的文化开放心态,传承中华本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与先进性,结合中国国情团结友好地对来华留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提升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思政教育;来华留学生;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50-03
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教育制度的优越性、教育质量的先进性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等综合因素,使得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留学生因个人素养、本土文化、生活习俗、思想认识等方面与中国的文化教育背景存在差异,往往产生诸多不适应。合理开展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解决文化沟通、思想交流方面有重要意义,既能促进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本地的社会环境,又能端正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其学业发展的同时亦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思政教育,不仅仅能起到宣传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正面积极作用,更能够消弭因文化隔阂、习俗差异、思想个性等带来的交流障碍,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维差异与文化差异
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思维模式与男女观念上,两性观念的差异与个体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让其很难适应中国本土的文化国情。体现在教育差异上,则是来华留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遵循过往社会文化衍生出来的教育经验,形成思维惯性。表现在学习阶段,很可能难以适应中国教育的方式、方法,难以跟上正常课程学习进度。体现在两性观念上,相对于东亚文化圈的保守两性观,外域的开放两性观或者极端保守的宗教两性观,很可能会造成其在学业开展过程中与异性交往的困难。体现在人文思维差异方面,东亚文化圈的社会文化大抵是相融的,儒家文化圈的外籍来华留学生,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则风俗文化差异相对较小,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有相对的同一性。如印度、伊朗等国的来华留学生则追崇宗教精神、信仰宗教力量,在文化风俗上恪守着自我的价值观念。拉丁美洲、非洲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排除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性,在经济、制度等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多保持学习态度,体现在教育方面,比较认同中国的教育制度,有较好的学习心态。欧美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除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外,更多的是怀有一种自我文化高人一等的态度。凡此种种,各个国家、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空间,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差异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较容易产生负面效应[1]。由此,在华留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心理构建中,通过思政教育的方式重新塑造、改善、消弭这种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思想懈怠是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普遍思想状态,随遇而安,生活目标不清晰,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感知力,进而产生惰怠心理,沉迷享乐主义,是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一大真实思想现状。其次是热带国家来华留学生与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共同具有学习主动性差的问题,以汉语考级考试为例,这两类来华留学生在考试次数与考试时间上,落后于东亚文化圈的来华留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在个人生活交际方面,社交圈子的狭隘、社交圈子的同文化交流状态,使得部分来华留学生难以适应跨文化的社群交流,语言是其个人交际生活中难以融入中国国情的一大因素[2]。由于文化地域的阻隔,部分留学生对华认识仅仅停留在本国片面的媒体宣传上,对我国缺乏客观的认知。在对来华留学生思想状况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来华留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富裕,留学是其“镀金”手段,表现在学习上则显得没有学习动力。本国国内媒体的误导性政治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看法,使其产生狭隘、偏颇的思想。“文化休克”现象在客观上也会给来华留学生带来身心疲惫的困扰。而本国国情殊异的文化符号、消费习惯、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取向,会让来华留学生时刻处于文化重塑的状态中,既不能摆脱过往教育、生活经历的牵绊,又无法积极融入新的教育、生活环境。这是来华留学生的普遍困扰[3]。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路径
(一)构建包容性的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开放高校來华留学生的文化环境,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民族的文化之美就是世界的文化之美。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尊重外域文化,也要重视传扬本土文化。在辨别其他民族文化之美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要吸收外域文明的有益之处,以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为导向,促进人类文化交流的全面发展[4]。其次是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展开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一定要与时代接轨,改善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刻板认识,弘扬中国文化,创造良性的教育环境。
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很难引起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保障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开拓新颖、有趣味的教学方式。现如今,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要以图文、视频、在线交流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交流、讨论。在网络空间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造即时信息反馈的学习交流机制。以正能量的思政教育宣传,及时更正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客观上让来华留学生具备分析世界、认清世界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来华留学生思维较为发散、性格活泼、视野相对开阔的特点,多元教学模式能够避免单一教学方法导致的学生的抵触情绪。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现场授课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名胜古迹中,以参观旅游的方式,让其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让他们多适应现代化中国的“移动支付”“高铁速度”“中华美食”“中华艺术”等,融入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国度,体验中国特色。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宣传
要兼具传承本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的协同推进,文化全球交流背景下,使得来华留学生思想信念在交流的过程中携带本国独有的文化、风俗、礼仪等特色。在文化自觉方面,他们对自身的文化具备文化认同,我们应给予尊重,要重视来华大学生的本民族文化传承。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可的情况下,来华留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在不卑不亢的状态之中有良好的学习态度。高校应坚持“和而不同”文化交流观念,文化是相对的,并没有高低之分,要避免来华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上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误区。尊重各地域文化的原貌,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思想认识能起到“和而不同,相互助益”的教学效果。促进文化的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化不是可比高低、可唯中心论,要以营造美好社会为目的展开思政教育学习与文化传承[5]。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内化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认知,让其真真正正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志是一种稳健的精神力量,高校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培养来华留学生理性、坚定的意志。在“爱”的情感传递上,要让来华留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和现实意义,让其产生认同感,使其逐渐接受正向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其认知能力的培养上,高校要设置科学、系统的养成体系,以高校教师的师德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
(三)思维差异条件下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政工作措施
高校可专门开设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部门。针对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国情的基本差异,为保证后续教育工作的正常展开,设立专门的部门在教学体系结构上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制度保障。针对我国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部门的冗员、冗政问题,要大刀阔斧地精简改革,避免因人事因素给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困扰。可建立一对一的管理监督机制,切实把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从根源上杜绝形式主义的思政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展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在渠道上积极拓展,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健全对外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留学交流。完善传播制度架构,提高高校对外传播思想认识,注重推进高校国际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要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培养教师的参与责任感,提升教职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开展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完善学生寄宿制度与校外监管,系统规划留学生教育体系。在留学生生活与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要有方法、有认知地加强师生交流。校方作为管理者,要多转换角度思考和看待留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感情、学业问题,使之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
(四)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日趋一体化的趋势下提出的,符合现代社会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天下大和”理念。在全球化推进的过程之中各国文化、经济日益交融。所以,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能够在国际上提升文化吸引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建设注入新的青春力量。更有利于让来华留学生学有所得,让其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使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架构起连接纽带。为来华留学生分享更多的中国发展经验,有利于中国形象的传播。在具体措施上,要加强专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目前,专职“班主任”作为来华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灯塔”,具有为来华留学生跨越文化隔阂障碍,提供生活帮扶,以及为来华留学生展开一对一人文关怀、点对点心理辅导的重要德育作用。建立一支人性化的高素质跨文化沟通班主任队伍,对于解决留学生思想困惑、现实困难,具有良好的“引路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留学生跨越各类差异的障碍,增强适应能力。在留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可社团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同龄人在思想观念上更易沟通,为留学生提供一个中外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其多接触中国学生,了解社团文化,能起到文化和思想认知上的熏陶作用。
三、结语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对于高校来华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初心、个人人生理想以及对异域文化交流的认知态度三个方面,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时刻关注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本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面對跨文化、跨地域、跨人种、跨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现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措施,努力消弭来华留学生在文化交流、思想交流方面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障碍。以深化中国与世界联通的心态,发挥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作用,使来华留学生明确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宣传,统筹师资队伍的创新教学能力,健全完善国际留学交流与思想传播的物质保障和人文保障。
参考文献:
[1] 曹静雯. 新时期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175-177.
[2] 李京展. 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 大学,2021(20):149-152.
[3] 黄雨. 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J]. 智库时代,2020(03):152-153.
[4] 吴晖晗. 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的探索——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 现代交际,2020(18):123-125.
[5] 何慧. 高校留学生管理育人及其工作机制构建研究[D]. 大理:大理大学,2020.
(荐稿人:陈冰,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