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2021年学术年会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一些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成立6年来的工作情况,并且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流派及进展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四个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现将会议代表的发言要点综述如下。
一、会议缘起与主旨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CRGSE)是2015年6月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创办、自主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相关议题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共同体。自成立以来,该研究小组每年举办学术年会,2021年是第七届年会。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概况并对研讨会圆满举行表达了良好祝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畅谈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成立6年来的看法,认为研究小组的工作已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学界与国家相关部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理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郇庆治教授向会议宣读了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孙巍主任的书面致辞,孙巍主任对“研究小组”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在开幕式之后,会议进入了“工作总结与展望”板块。首先,郇庆治教授从项目概况及其主要活动、主要成果等几个方面汇报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自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已经举办了6次学术年会、5次博士生论坛以及2次专题研讨会,组织了多次全国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调研,翻译出版了《超越发展:拉丁美洲的替代性视角》和《资本主义自然的限度:帝国式生活方式的理论阐释及其超越》两部著作;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内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深入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始终坚持自身明确的工作目标,基于一种广义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着重探讨自2012年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会成为一种全面深刻的经济政治制度绿色化重构或社会生态转型,开展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与实践的一种绿色左翼视角下的系统性研究,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愿景及其实践路径的战略与政策建议,促进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学者与国际绿色左翼学界的全球性交流与对话,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学术共同体,为党和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及相应的咨询服务,并且具备了与国际绿色左翼进行学术对话的能力。
在郇庆治教授的主旨发言之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聪聪副教授汇报了“研究小组”主办的五届博士生论坛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该论坛在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方面的成效与影响;东华理工大学花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杨英姿教授、山东大学李昕蕾教授和山西大学王继创副教授补充介绍了他们各自所在单位参与“研究小组”学术会议和地方调研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解保军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宏伟教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刘仁胜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李强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刘海霞教授、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鲁长安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剑仁副教授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分享了他们参加“研究小组”学术活动以及对其学术研究的积极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马洪波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华启和教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鞠昌华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罗浩轩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何娟讲师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雪姣助教对“研究小组”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活动组织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随后,会议进入了专题发言板块。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研究”的议题之下,上海师范大学耿步健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红贵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荣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后鞠传国和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艺文分别作主题发言。
耿步健教授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可以超越资本逻辑。具体来说,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立足于自身实际、遵循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推动进行的一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无法彻底摆脱资本逻辑的影响与制约,需要正面应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资本逻辑反生态性问题,进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克服资本逻辑,解决资本逻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现实问题,最终超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现代性社会文明形态,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論述了辩证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认为理解把握辩证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大力推进中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科学关系图景的重要著述,可以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研读来厘清辩证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内在关系:辩证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科学和人与自然界内在关系的认识,指认的是自然科学和自然界内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属性,对建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机制具有方法论意义;而生态自然观则是以劳动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观点,可以为推进中国绿色发展奠定价值观基础。
高红贵教授从经济学视角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时代意蕴,分析了全面绿色转型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措施。她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是要在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融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她指出,一方面,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具有优势,也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例如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巨大挑战,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有压力。有鉴于此,她认为,中国应当培育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动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能力,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各方的努力协同汇聚全面绿色转型的合力。
荣枢副教授聚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她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新概念,研究阐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特征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她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认为具有自然向度与社会经济向度的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最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她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视域来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蕴含着以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为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蕴含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发展道路,蕴含着兼顾国内美丽中国建设与全球生态安全的天下情怀,具有社会主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科学指南。
此外,鞠传国博士分析了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生态帝国主义批判思想与布兰德(Ulrich Brand)“帝国式生活方式”理论的重要价值与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展开“资本主义国际生态秩序批判”的理论主张。陈艺文博士通过对学术文献史进行梳理,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主要议题,试图以此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流派及进展研究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流派及进展研究”的议题之下,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剑仁副教授、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鲁长安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雪姣助教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星萍讲师分别作主题发言。
蔡华杰教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中重新审视“动物解放”议题。他结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特德·本顿(Ted Benton)等人的思想观点,深入探析了“动物解放论的本体论根基何在”、“人是怎样异于动物的”以及“究竟如何为解放动物创造条件”等重要问题。他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论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二者之间共存于生态圈中“差异中的统一”的相互关系,从而将动物解放建立在了更加牢固的本体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方式,书写了人与动物的差异,进而表明了只有置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实现动物的彻底解放。
郭剑仁副教授梳理了福斯特关于资本、技术与生态相互关系的思想学说,指出福斯特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就是生态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只运用技术手段是无法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他指出,资本、技术与生态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以回避的理论问题,也是全球生态治理行动无法绕开的问题,福斯特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资本逻辑是导致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分析批判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自然资本化和科学技术改良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错误之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避免单纯的自然资源商品化、资本化和市场化,也不能盲目相信技术绿色创新一定能够有助于人们改进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必须建立起经济制度、技术创新和资本运行之间的良性机制。
鲁长安副教授介绍了乔尔·科威尔(Joel Kovel)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而评析了科威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之处。他指出,科威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从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崩溃性危机出发,对显性的资本和隐性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生态政治学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或实践展开了批判,进而阐述了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路径,预表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图景,一方面深化了关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系统建构了革命型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阐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的预表具有绿色乌托邦色彩、对生态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设想不一定具有可行性等问题与局限。
李雪姣助教阐发了社会生态转型的政治哲学意蕴,论述了社会生态转型的全球扩展情况,探讨了社会生态转型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可能遭遇的挑战及其发展前景。她指出,社会生态转型理论在资本主义不断升级的“绿色议程”及其全球环境治理失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其理论思潮的全球扩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转型版本;而与先前的转型话语相比,社会生态转型理论不仅是一种全面否定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绿色左翼政治的前沿性表达,更是突破现代性规制、融合客观现实情境、转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整体性社会变革的新型方法论工具。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社会生态转型,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当下全球绿色左翼政治的基本生态现实。
张星萍讲师论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生成逻辑,指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以生态理性為核心的科技价值观和以社会正义为导向的科技发展观。她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在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关怀和对西方绿色思潮的全面清算中,指认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而非科学技术本身是环境问题的始作俑者,进而把哲学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双重变革看作是消弭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她还指出,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所进行的生态政治学批判和生态社会主义建构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也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但其中不乏有利于推进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社会后果、如何规避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悖论、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议题之下,南京财经大学刘希刚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南开大学任铃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杨晶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陈春英博士和湖州师范大学侯子峰副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刘希刚教授探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在逻辑,依次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文明应然性逻辑、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逻辑、中国特色逻辑以及创新逻辑。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提出与部署,表明中国把生态文明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以及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中国所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中国探索,是生态文明应然性逻辑、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逻辑、中国特色逻辑与创新逻辑的综合体现。
李全喜教授以中西生态话语的横向对比为研究视角,以西方生态话语所遭遇的叙事危机为切入点,论述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在国际场域出场时具有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构策略。他指出,国际生态治理领域是当前各国谋求话语权力的主要平台,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植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抽象概括并形象阐释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效回应了全球生态治理赤字,为世界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应当筑牢实践基础、以提振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自信为出发点,坚守话语内核、以创新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表述为着力点,搭建话语场域、以完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传播为关键点,建构起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任铃副教授分析了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动因,考察了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进而总结了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成就与科学经验。她认为,生态治理并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孤立问题,而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生态治理现代化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自觉动因、生态环境动因、政治自觉动因、经济发展动因以及社会利益动因,并且不断赋予生态治理以中国语境和中国特色,成功地型塑了生态治理的话语、结构和制度,通过从系统化入手、一体化着眼和常态化落脚,最终推动形成了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现代化。
杨晶副教授考察了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生成机理、比较优势与运行逻辑,指出中国应当系统打造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塑造中国生态文明的世界形象。她认为,在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的双重支撑下,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不仅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学理统一,更是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内在统一。在此基础上她指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权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应当在扩大话语体系比较优势的同时,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理论基础,系统打造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自塑中国生态文明的世界形象,以重构世界生态文明的话语格局为最终目的,全面提升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权。
此外,陈春英博士认为,厘清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维度,对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她从理论、制度、文化和实践等方面探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维度。侯子峰副教授论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历史演进,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五、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议题之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宏伟教授、武汉工程大学张三元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忠民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刘海霞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李强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刘海霞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郑丽莹副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晓溪讲师分别作主题发言。
李宏伟教授介绍了海南热带雨林的保护概况,从央地合作、管理體制、综合执法、资金保障、土地置换等多个方面考察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实践。她指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海南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确定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四大标志之首,通过制度创新,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通过完善规划体系,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通过创新土地置换制度,开展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有序推动了国家公园项目建设。
张三元教授认为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梳理了“绿色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论渊源,阐发了“绿色生活方式”概念的丰富内涵。他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绿色生活方式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此基础上,他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生活方式的思想观点,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认为人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内涵:从广义上说,“绿色生活方式”概念指的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人的现实生活构成;从狭义上说,“绿色生活方式”概念是指绿色消费方式及其所引导促进的生态文明社会变革。
张忠民教授关注生态文明的中国法治与法典表达。他认为,生态文明思想与法治思想的融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中国经历了由单一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向更加综合多元的生态文明法治系统的转变,中国的环境法治正向着立法完备化、执法严格化、司法专门化、守法普遍化方向发展,而环境法典是承载生态文明法治思想的最佳制度形式,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山东建筑大学刘海霞教授认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红绿交融与最严制度”相结合的道路,这一道路首先表现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自觉和责任担当,表现为绿色发展理念的辩证反思和创新超越,表现为最严格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现实践履。她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最大决心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最大努力,着力建构最严密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实行最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最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其他国家的生态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
李强教授探讨了生态积分能否引导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他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抚州“绿宝”碳普惠公共平台在政策设计、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积极性与不足之处,指出抚州“绿宝”碳普惠公共平台运用生态积分机制将绿色社会治理分解化、细节化,引导了民众日常生活行为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是还需要在运行场域、反馈机制、动态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兰州理工大学刘海霞教授梳理了学术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她指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对于维护中国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应当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法律法规,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加强跨区域生态管控互助合作。
此外,郑丽莹副教授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空间治理问题,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生态问题及城市空间问题的理论论述,指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城市空间治理的现实挑战并且提出了应对策略。高晓溪讲师论述了列斐伏尔(Henri Lefebver)、哈维(David Harvey)、索亚(Edward W. Soja)等人的空间批判理论,认为空间批判理论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由现代性批判转向后现代话语的枢纽,可以为我们提供思想史梳理和评价得失的重要参照。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