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H省为例

2021-02-13 11:56陈秀敏王希海郭红丽贾海玲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融合幼儿园

陈秀敏 刘 妍 王希海 郭红丽 贾海玲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要求,到2016年,全国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1]。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正常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形式[2]。它是融合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对尊重人类多样性,实现教育公平,使特殊幼儿更早、更好融入主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70年代,在“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运动推动下,基于所有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理念,欧美等国掀起了旨在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环境下接受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994年,融合教育概念在《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融合教育,包括学前融合教育基本达到普及的程度。我国台湾地区也已经形成从学前到大专的融合教育“相当普及”的发展现况,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向优质化发展[3]。融合教育在我国大陆也被称为“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普特一体化教育”或“普特结合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了“随班就读”试点。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上海,开始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并逐渐形成学前普特一体化的教育体系[4]。

虽然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已取得一些成绩,在特教界已形成共识,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界的影响力不大。尤其是学前融合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对H省学前融合教育的调查,全面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学前融合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实践难度大,接纳度不高。对融合教育的接纳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理念层次,一个是实践层次。理念层次的接纳较为容易,只要认识到位,符合个体的价值观即可,实践层次的接纳,因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比较困难。而只有实践上接纳才能使融合教育落实到实处。从本研究访谈的结果来看,幼儿教师,普通儿童及特殊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接纳还处于理念层次,而在实践层面是委婉的拒绝。

1.幼儿教师融合教学实践难以开展。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过程,尤其是融合班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存在,融合幼儿教师面临巨大挑战。融合幼儿教师有效开展融合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而一个成熟的融合幼儿教师也有一个实践经验累积的过程,同时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持体系作为保障,他们才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在这些融合教育显性和隐性前提条件下,学前融合教师望而却步者有之,尝试失败者有之。

2.普通儿童家长反对特殊儿童融合。研究表明,普通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经历对其早期学业成就、同伴关系、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5][6]。普通幼儿家长一般能接纳融合教育理念,但当班级有融合特殊儿童时,有些普通儿童家长还是会强烈反对,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一起,会对普通儿童带来不良影响,孩子容易模仿特殊儿童的不适宜行为,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转园。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家长的态度给融合幼儿园及其融合班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3.特殊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缺乏信心。对于融合儿童家长而言,融合教育效果是他们最为关心和关注的。他们往往是满怀希望送孩子进入融合幼儿园,但融合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负效应的候,他们对融合教育失去信心,有的家长选择退出融合。本研究访谈的一位家长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融合教育效果是影响融合教育接纳度的关键因素。

(二)诊断评估工作滞后,尚未建立转衔机制。

1.疑似学前特殊儿童诊断评估工作有待加强。园内对疑似特殊儿童筛查及教育心理评估是必要的。一是评估结果是对儿童实施适切教育的依据。二是有些家长,虽然已经发现孩子的问题,但还不能正确面对,甚至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孩子还小,即便有些问题,长大了就好了。如果园内能进行筛查,筛查的结果会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但是,多数普通幼儿园还不具备筛查和诊断评估能力,而这些没有经过医学诊断、心理和教育评估的儿童会给儿童及其家庭、幼儿园带来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就儿童及其家庭而言,可能延误儿童医学治疗和心理教育康复的最佳时期,降低儿童生活品质,加大家庭负担。就幼儿园来说,儿童没有出具正式的诊断,教师不能有针对性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和个别化教育计划,融合效果会大打折扣。

2.学前融合儿童的转衔机制尚未建立。学前融合儿童的转衔涉及两种情况:一是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转衔,二是由特教机构向普通幼儿园的转衔。目前,这两种转衔的标准和程序等机制尚未建立,家长和教师往往凭借儿童一时的外在表现做出融合的决定,容易出现现实与教师和家长心里预期不符的情况。

(三)幼儿园融合条件不足,融合教育活动受限。本研究调查表明,轻度特殊儿童家长有让孩子接受融合教育的需求,但多数都有被普通幼儿园拒收或劝退的经历。究其原因,有园方融合理念、教师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因素,但幼儿园应对融合儿童的条件不足也是重要因素。

1.融合环境准备不足。本研究访谈的所有幼儿园均没有针对融合教育的环境做好准备,只是单纯要求保证融合儿童安全。融合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融合物质环境主要指适合各类障碍儿童的空间和设施,比如视障儿童的扶手设施、听障儿童的避免噪音太大的空间、多动和情绪行为障儿童的合适桌椅等。融合心理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融合文化,教师和普通幼儿的接纳态度,具体表现为师幼互动、教师对特殊学生的协助、同伴互动,家园互动等。

2.融合规章制度缺失。本研究访谈的所有幼儿园均没有针对融合教育的相关的规章制度。缺少制度上的规范,行动的目的性不强,实际操作过程可能会比较随意,直接影响融合教育的效果。

3.资源教室或发展中心尚未建立。本研究访谈的所有幼儿园均没有能为教师和特殊儿童提供在园特教专业服务的资源教室或发展中心。虽然个别幼儿园设有心理辅导室,但心理辅导人员未经过特殊教育专业的相关培训,难以承担资源教室或发展中心的职能。

(四)幼儿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融合儿童适切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1.幼儿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能不足。在我国,融合教育教师普遍缺乏特教方面的知识技能。有学者甚至认为,融合教育教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教师,专业身份不明确,专业素养较低,专业培养与培训缺位[7]。本研究访谈的幼儿园教师,普遍表示应对特殊儿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难以胜任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任务。他们职前和职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融合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和短期培训,参加融合教育主题的讲座和会议的机会也不多,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仅限于网上或书籍资料的查阅获得。只有个别访谈者职前学过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对特殊教育有些概化的认识,而这些教师基本上是教龄5年以下的年轻教师,尚处于新手教师阶段,普教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还需时日。幼儿教师主要凭借自己的职业热情和职业良心应对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

2.缺少特殊教育专业师资,专业支持不足。本研究访谈的所有幼儿园均没有特殊教育教师编制,融合幼儿教师还不能获得稳定有效的在园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从教师的专业支持情况来看,普遍的经验是在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建有资源教室,由负责资源教室工作的资源教师对园内幼儿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指导,或由特殊教育中心巡回辅导教师定期到幼儿园提供专业支持。但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融合幼儿教师也未得到相关巡回辅导教师的指导,使他们在面对融合儿童时经常力不从心,难以保证融合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没有稳定的专业支持,也容易使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工作感到焦虑。

(五)支持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融合教育缺少保障机制。

1.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不足。本研究访谈结果表明,园长及幼儿教师基本上没有来自专业人士的支持服务。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学前融合教育还处于摸索前行的状态,多数园长及幼儿教师对融合儿童的障碍类型及行为表现似懂非懂,对融合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及课程调整无从下手,对融合儿童的管理伤透脑筋,对融合教育评价指标置之不理,融合教育质量可想而知,这直接影响融合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的幼儿园长谈到“三年前有融合儿童,现在不接收了。”所以,对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至关重要。

2.家长支持未被足够重视。国外研究表明,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教育过程中,能为巩固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提供持久的强化体系;二是在教育后,家长的主动参与有助于保持和继续推动儿童的进步[8]148。但问题是,一方面,家长的作用没有引起幼儿园及教师的重视,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残障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的工作,家长主动参与儿童融合教育的热情不高。如何提高家长融合教育参与度,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3.社会支持力量被忽视。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许多人的爱心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众多有时间、有精力的爱心人士自愿支持融合教育事业,但也需要幼儿园为他们提供机会。本研究中幼儿融合班级中还没有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

4.对心理支持不够重视。对融合幼儿教师、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家长的心理支持也是必要的。面对融合儿童束手无策的教师;面对孩子既感到愧疚又无力的特殊儿童家长;面对融合教育质疑的普通儿童家长,都需要来自心理辅导人员的助力,但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学前融合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宣导力度,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纳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期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知觉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前期个体可塑性强、教育心理干预成效大,如果学前儿童在此期间接受有效的融合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调查显示,对学前特殊教育持反对意见的园长、教师、家长总数占75%[9]。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园长、教师、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在50%左右,这不利于学前融合教育的推行,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层面接纳度势在必行。

1.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融合教育的宣导力度,提高对融合教育接纳度和参与度。一是主管特殊教育的相关部门有责任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教师、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家长及社会民众,尤其要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宣导融合教育的政策、法规,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了解相关政策,而错过本应享有的适切教育机会,使散发的自然融合教育向规范的真正融合教育转变。二是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士建立融合教育推广平台,面向教师、师范生及儿童家长宣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和知识,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线上线下讲座、拍摄发布短视频等提高他们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和参与度。

2.加强对融合教育榜样园的介绍,发挥示范效应。在融合教育早期,教师确实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及困境,比如,融合儿童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难度大、效果不佳、专业支持与社会支持不到位等。但随着融合教育不断开展,融合教师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有些儿童的融合效果很好,比如言语障碍儿童。应加强对这些典型经验的介绍,发挥示范效应,增加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的信心。

(二)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评估体系,合理安置特殊儿童。

1.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评估体系。筛查与诊断评估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涉及教育、心理、医学等不同领域,而且随着儿童成长及外在因素影响,需要对儿童进行多次过程性筛查与评估。只有政府牵头,建立教育与医疗、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才能使特殊儿童得到适合的安置,切实有效做到早发现、早安置、早干预。英国的“部门间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多部门合作的评估体系的有效性[10]。

2.幼儿园应负起初步筛查诊断的职责。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园也具有筛查诊断的责任。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应建立针对新入园儿童的筛查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特殊儿童,并进行心理和教育评估,妥善选取安置方式,使儿童接受适切教育。这既有利于家长正确面对孩子的“不正常”,消除“侥幸心理”,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更也有利于儿童接受公平教育。对于筛查人员可以邀请专业人员代为实施,也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教师施行。

(三)改善融合教育环境,创建幼儿园融合教育文化。

1.改善融合教育的物质环境。从物质环境来看,幼儿园的原有建设主要是针对普通儿童设计的,缺少适合融合儿童的物质设施,幼儿园应面向不同类型融合儿童的特点,尽其所能改善和创造适合特殊儿童融合的物质环境。

2.幼儿园融合教育文化建设。从文化环境来看,一是幼儿园应建立融合教育规章制度,规范园方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二是营造积极的融合教育氛围,全员关心融合教育,全员参与融合教育活动[11]。三是对幼儿园及班级的墙面进行设计,突出融合教育主题,宣传融合教育价值,展现融合教育成果,激励融合教育精神。

(四)完善学前师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融合素养。

1.加强职前培养,夯实融合教育基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应适应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注重融合教育理论传授和实践能力提升,使学生树立融合教育的责任意识,初步具备融合教育专业决策和解决融合教育专业实践问题的素养与核心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工作做好理论和实践的职业准备。同时,也为学生在学前融合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打开一条路径。

2.强化职后教育,提升融合现场处置能力。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职后教师教育不可忽视。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3—5年的新手教师阶段,是职后教育的关键期。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职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建立导师制度,即为每一名新入职的融合教师配备一名导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使他们顺利度过新手期,加快专业成长。二是建立融合教育实务培训制度,即新手学前融合教师每年必须接受一定学时的融合教育实务培训,通过服务一线的融合实务教师进行演示与指导,提升融合现场处置能力。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即对新手阶段注重专业自我发展,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促进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更新,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学生管理能力,适应融合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自我专业成长。

(五)构建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1.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建立省级特殊教育专业支持中心。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专业支持资源丰富,是为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中心、普校融合教师及融合儿童提供专业支持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高校专业资源优势,建立集学术研究、咨询、心理援助、师资培训、融合教育巡回辅导于一体的省级特殊教育专业支持中心,发挥其引领与辐射功能,高起点支持融合教育发展。

2.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发挥家长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目前,从国际上来看,对专业人员培训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即从重视知识技能的培训转到重视专业人员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的培训,强调专业人员与家长的合作,以及专业人员指导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交流[8]149。所以,调动融合儿童家长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融合教育的参与度,保证家长最佳化地参与到儿童融合教育中来,发挥他们的支持作用尤为重要。

3.动员社会力量,服务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也可以考虑招募社会爱心人士,主要以志愿者为主,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协助园方做好残障孩子的融合教育工作。笔者曾经在我国台湾地区一所幼儿园的融合班级中,接触到三位志愿者,分别是大学实习生、融合儿童的保姆和带助听器的听力残障成人,他们在融合班级协助教师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处理融合儿童出现的突发状况,维持班级秩序。这些志愿者没有薪酬。学前融合教育中也有被称为“影子教师”的协助者,但他们一般是幼儿园或家长聘任的人员,获取薪酬。为保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建立以大学生和轻度残障人士为主的学前融合教育爱心社团组织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融合幼儿园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