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探讨

2021-02-13 11:56:27栾凯迪徐景俊刘海燕张百慧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训室康复儿童

秦 萍 栾凯迪 徐景俊 刘海燕 张百慧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教育康复学以“康教结合、综合康复”为理念,整合教育与康复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兼具教育和康复的人才,为特殊儿童群体提供双重服务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近年来,教育康复一直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工作热点,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与探讨。本文从教育康复学专业的现状与前景、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等方面,阐述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促进专业健康发展。

一、教育康复学专业的现状与前景

(一)康教结合对特殊儿童的重要性。《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提出“医教结合”理念,即教育与康复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1]我国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通教育对比,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对象是特殊儿童而非普通儿童,从医疗领域来说是“患儿”,这就需要教育领域和医学领域的双重参与,也客观地说明康教结合必要性。我们应客观看待康教结合的背景与动机,不能忽视教育学的理论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儿童患病类型也逐渐发生改变,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呈上升趋势。[2]这些疾病导致儿童出现的功能障碍或缺陷是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阶段,特殊儿童就要带病接受相应的教育,然而目前国家特殊教育是独立的教育门类,并没有太多的儿童治疗师参与其中。另外在医院长期进行康复治疗的儿童,不能同时接受教育环境的培养,继而出现教育与康复分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医疗、教育、康复水平的提高。现在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方案均将教育康复纳入,[3]利用教育康复整合,理解特殊儿童个性化,尊重特殊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整合优化训练方案,不同的儿童应用不同的交流与沟通的方法,这需要教育界和医学界的共同努力。

(二)国家支持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办好特殊教育”。[4]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2013年,国家批准建立教育康复学专业,时至今日,全国已有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绥化学院等9所院校开设教育康复学专业课程。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为学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保障,亦说明了国家对该专业的重视和认可。9所不同的院校中,有“双一流高校”,亦包括普通本科学师范类学校、独立学院,虽然师资力量各有不同,但由于该专业起步比较晚,对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资格培养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发〔2015〕7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的通知、黑龙江省《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与颁布,为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绥化学院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2015年7月18日,在绥化学院成立了以学术交流为主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特殊教育学术交流基地,承担我省及国家特殊教育学术研究、交流及培训工作,有力促进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教育康复人才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福利院、私立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中,可以服务于特殊儿童对教育和康复双重需要,既能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技能的“双师型”人才。[5]在教育机构方面,《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比上年增加40所,增长1.86%;特殊教育学生招生14.42万人,增长16.76%;在校生79.46万人,增长19.32%。其中,附设特教班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0.48%;随班就读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15%;送教上门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21.50%。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24万人,增长6.31%。康复专任教师资源较少,且很多学校相关的康复专业课程均由特殊教育的教师进行授课。另外,康复机构方面,《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9775个,1043.0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包括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残疾等服务机构、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及辅助器具服务机构等。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26.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仅19.0万人。对0-14岁的特殊儿童都需要接受教康与康复的双重训练,[5]而19.0万人要服务于1043.0万人的康复服务,远远没有满足国家的比例要求。

综上,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专业人才,无论特殊教育还是康复医疗领域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带有“双师型”教育康复人才背景的师资力量更是紧缺。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

教育康复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特殊教育儿童的诊断与评估和教育康复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社区和医院康复部、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管理机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构、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等部门从事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教育康复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

1.优化课程体系,创建教育康复学专业特色。教育康复学专业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医学,学生主要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学、个别化教育康复计划理论与实践、教育康复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功能解剖学、特殊儿童病理学、教育康复学、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言语障碍评估与训练、动作康复技术理论与实践、认知能力评估与训练。今后课程更是要建立系统、多元化的教育康复体系,把握研究热点和方向,不断引进本专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加强教育康复的资源建设,如实训室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

学生需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修满37.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修满2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修满24.5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修满36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14学分,专业任选课程修满27.5学分,总学分达到160.5学分以上者准予毕业。同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绥化学院学位授予规定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优化培养方案,逐步建设并完善师资队伍。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拓宽专业领域,加强专业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师资队伍需要承担教育与康复的双重教学任务,本学院专任教师都毕业于教育或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如特殊教育、心理学、康复治疗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等。但是由于教育康复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与上述相关专业有所出入,且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双重”教学,所以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并积极引进教育康复、儿童康复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完善教师体系。本学院今后的教师培养方向:第一,专任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高校进修及机构培训等;第二,教育资源“引进来”,引进符合专业岗位的对口教师,组织教育康复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培训与技能交流;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融入和通讯技术等,构建教育康复云平台;第四,争取与其他开展教育康复学专业的各高校建立联合学习培训的机制,实现教师专业化,搭建专任教师沟通桥梁,以便把握本专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同行间深入探究,共促教育康复学专业发展。

(二)教育康复学实训室内涵建设。

1.内涵建设的意义。拟建特殊儿童评估与康复训练平台,建成之后,通过与省、地市教育部门或残联机构联系,积极开展特殊教育与教育康复合作与培训项目(如特殊教育与教育康复师资培训、特殊儿童评量、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等),对黑龙江省发展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将起着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和教育康复学两个专业都是黑龙江省唯一,教育康复学专业是东北三省唯一,特殊教育和教育康复学专业是绥化学院确立的特色办学方向之一,特殊教育专业已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已经成为学院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4月,教育康复学专业获批,它是整合教育与康复的手段和方法,兼顾教育与康复两种技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实践技能的专业。

实验实训室的建成,除满足绥化学院教育康复学专业及相关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需求以外,还能够为学前教育及其他师范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实验和实践条件,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办学理念。同时,通过开展特殊儿童发展咨询、教育康复训练,增加为特殊儿童提供的服务类别与数量,为学校特色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实践、科研提供实践平台,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成康复、教学与培训为一体的基地,对实现绥化学院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内涵建设的方法。教育康复学实训室下设特殊儿童咨询室、作业治疗实训室、运动治疗实训室、物理因子治疗实训室、评估诊断实训室、认知康复实训室、个别化教育实训室、言语听觉康复实训室、医学模型展览室、动作教育训练室、多感官律动实训室、教辅资料室及传统疗法实训室等。另外,实训室队伍情况为: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实验室主任1人,实验员1人,专业课任课教师机动。目前已构建的实训室基本满足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需求。实训室安全及环境改造情况为:设计安全逃生路线;配置安全使用防火系统;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突出“学生为本情况”,充分利用实训室教学与实践环境。

康复专业实践性强,很多专业课程都要求实践操作,实验室的观摩与操作是检验与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实训室开放时间长,覆盖范围较广阔,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很好的实践与研究的基地,为师资培训提供保障。

(三)教育康复学实践模式构建。

1.采用分段递进实践模式。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结合实际的生源情况,目前该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均以当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为基础,逐步增进特定教学任务的实践技能操作审核及考试,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具体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实训、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第二学年,主要是康复技能实训,主要地点在教育康复学实训室,包括实训室实操考核及集体讨论课,实训的内容包括康复评估、物理因子、作业治疗、运动疗法及言语听觉等,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指导;第三学年,主要是研习阶段,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教育机构、康复机构及学校等,了解不同类型的机构或学校的实施流程,至少掌握2项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技能。并在研习期间,选定个案对象,制定教育康复计划;第四学年开始毕业实习,主要集中在教育、康复、医疗的机构等。以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为主,开展教师或者康复师的工作。学校的指导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实习状况,出现困惑时及时解答,确保实习顺利开展。实践模式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提高体现在由基础→专业,理论→实践,全面→个别化方向,突出自己的优势,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康复人才建设。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有助于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核心人才。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残联及民政等不同领域,为学生遴选实习基地,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与康复能力,培养应用型教育康复人才。应积极争取社会、政府和企业大支持,采取学校搭建平台,教育与医疗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满足教育康复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需要。同时要重视基地建设制度,进行实践基地的考核,对相关实践基地个性化考评,确保和本专业学生“匹配”,统筹实践教学基地,避免僵硬化的实习模式,尽最大可能发挥出专业优势。

四、小结与展望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绥化学院开展教育康复学专业至今,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康复体系,成立教育康复学教研室,配比结构合理的师资力量。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重视本专业建设也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学院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如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康复人才缺乏、教学环节有待于改善及教学能力有待于提升等。今后专业课程建设中,要权衡好教育与康复的联系。专业课程设置中,偏重于特殊教育的课程,在康复医疗领域的教学相对比较薄弱,有碍于康教结合的发展之路。此外,实训室发展不完善,利用率较低,这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息息相关。今后将不断深入探索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培养不仅仅是理论型人才,更是应用型人才,既要服务于学科、服务于社会,也要不断产生学术科研成果,以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二者促进人才培养,进而促进学科发展。

教育康复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其发展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今后的学科建设及学生培养方向,既要重视“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也要完善教育康复的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希望和其他院校建立沟通桥梁,共同探讨,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特殊儿童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促进教育专业健康有序的建设。

猜你喜欢
实训室康复儿童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期)2018-04-04 01:48:44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建筑类专业识图实训室建设及实训组织研究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