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毛南族傩舞动作释义及生境变迁

2021-02-13 09:45李妮娜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傩舞毛南族神灵

李妮娜

(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广西毛南族傩舞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学者们立足不同视角对毛南族傩舞进行研究,涉及毛南族傩文化、毛南族傩愿戏、毛南族傩舞仪式等不同领域,成果丰硕。学者们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但学界对毛南族不同傩舞动作深入释义的研究较少,对毛南族傩舞发展至今生境变迁的研究几乎没有。而毛南族傩舞是毛南族人生存符号的象征,记录了毛南族人民的发展历程,不同动作背后的文化意蕴正是其传承的价值所在。

一、毛南族傩舞——传承远古舞蹈的“活化石”

傩舞的诞生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人们就有戴面具跳驱鬼逐疫的傩舞的情形。但自唐代以后,傩舞在汉文化区域内声渐不闻,只有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保存了傩舞风尚,居住于广西河池环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毛南族便是其中之一,关于毛南族,历代汉文史籍中的写法有所不同,1998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毛难族”正式改为“毛南族”。毛南族祖先自秦始皇时期进入岭南,据毛南族民间传说记载,自唐宋时期开始,毛南族与壮族、苗族、瑶族、汉族之间相处较为和谐,虽然往来不多,但由于有相同的认同心理,故彼此之间很少抵抗,这给毛南族民俗、民族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了明朝嘉庆元年,毛南族的谭姓祖先来到广西环江的毛南地区,此后,大量谭姓子孙在此繁衍,加之苗族、瑶族等向它处迁徙,环江县的毛南族族群正式形成。毛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缺乏关于傩舞的历史文字记载,没有人知道广西毛南族的傩舞是何时开始上演的,但由于毛南族生活的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对外交流较少,遗存下来的傩舞文化相对具有原生态。

傩作为我国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展示了人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使用巫术手段索取生活条件的行为,是人类早期生命价值的体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斗争过程,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活见证。傩舞作为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是民族存在的象征,传承毛南族傩舞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不同动作释义——毛南族傩舞的原生意义

(一)劳作·狩猎·战斗——农耕生活的缩影。毛南族傩舞中有很多模仿先民生活和劳作情况的动作,比如表现毛南族女性日常生活的动作,表演者身穿七彩盛装,头戴一副彩色面具,用头帕将头包起,于两鬓处插上小白旗,脚着绣花鞋,两手分别持一面彩色仙凤旗[1](P123),模拟做出洗漱更衣动作及系围裙、烧火等做饭动作,这些动作看似夸张,却传递出浓浓的生活情趣。再比如表现毛南族人民伐木架桥的动作,在木鼓、小锣等乐器的伴奏下,表演者头戴面具,上身自然前倾,弓步向前单脚起跳,右脚起跳时左脚作支撑,左脚起跳时右脚作支撑,双手持斧头、木尺或镰刀交叉于胸前,上下挥动收至身体两旁,做出伐木架桥等动作,同时还穿插有身体拧转仰望天空、手置于额头擦汗的动作,刻画劳动者不惧炎热辛苦劳作的场景。

从毛南族傩舞反映的内容不难看出,傩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与毛南族先民的农耕生产、狩猎及战斗活动息息相关。毛南族先民生存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及繁衍子孙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自然,为子孙后代的繁衍创造条件,消除生存恐惧,毛南族人民顽强拼搏。毛南族先民将劳动过程的艰辛、劳动的技巧、通过劳动获得食物的喜悦心情,狩猎的技艺、方式、战斗过程的惊险、战斗的技巧及狩猎、战斗胜利之后的兴奋,都融入到了傩舞中。对于毛南族后人和现代人而言,傩舞是他们了解毛南族先民生产劳动场景、农耕文明,了解祖先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不畏艰险万难的豪情以及感怀祖先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垫步·吸腿·朝拜——宗教信仰的写照。毛南族傩舞集巫、道、佛三教为一体,教谕色彩鲜明,这与毛南族人信仰原始宗教有关,最能表现毛南族宗教信仰的傩舞非“穿针舞”莫属。伴随着鼓乐声,神灵的表演者缓缓站起身体,戴上相应神灵的面具,抖动手中的铜铃。第一个动作以垫步为主,表演者微微弯曲膝盖,采用自然行进时的动作幅度,不断变换两脚的重心,垫步向前移动,保持上下起伏的姿态。第二个动作以碎步配合抬腿转为主,表演者先做脚尖碎步一到五个节拍左右,在第六拍时抬腿转身,向相反方向做脚尖碎步,每个转身动作都极为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整个动作模拟神灵开路之态。第三个动作以跳蹲步为主,先走脚尖碎步,双脚并步下蹲之后再走脚尖碎步,吸左腿使其停留在右膝盖窝的位置,然后借助右脚发力起跳,最后落地,重心落在两脚上,整个动作以跳蹲起伏为主。表演者将这几个动作串联起来之后穿梭走出纵横交错或8字形的线路,由于舞蹈队形交织穿梭,好似穿针,被称为“穿针舞”[2](P241)。

毛南族先人们普遍信仰鬼神,他们对神灵的崇拜与自然环境有关,由于长期靠山吃山,毛南族祖先将自己的命运与大自然和神灵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边与自然环境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一边又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神灵身上。他们认为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如果人触犯了神灵,神灵就会发怒惩罚人们,如果人敬神、爱神,让神灵高兴,神灵就会赐予人们丰收、福气。为了实现子孙繁衍和生活兴旺发达的愿望,毛南族先民会通过跳傩舞朝拜神灵,向神灵祈求福祉,以求消灾除难、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毛南族将神灵分为家神与外神,家神主要包括毛南族先民自己的祖先、财神、灶王、门神和圣母娘娘等,外神主要包括李广将军、蒙官等,毛南族人民对内神和外神的敬神活动是有差别的,内神写于红纸贴于厅堂不同地方的神龛上,每逢过年过节,供祭肉酒。外神中又有恶神和善神之分,比如蒙官,毛南族人民认为蒙官会暗中作祟使人生病,需祭以小猪、鸡鸭,而莫六官、李广将军都被认为是善神,毛南族先民在结婚时会请出莫六官“还愿”,在除夕和中元节时,会请出李广将军的神位,供奉猪肉、鸡鸭等祈佑人畜平安。在这些敬神活动中,傩舞都会被当作必不可少的仪式,用来驱鬼除疫和祈福。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毛南族先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各种自然现象,也无力应对自然灾害,对自然的敬畏、依赖及求平安心理,使他们将自然的力量神秘化,对其顶礼膜拜,最终形成了多神的宗教信仰。正因如此,毛南族严禁随意砍伐树木,并制定了保护树木、培厚风水的乡村规约,虽然其目的并非为了保护环境,但却达到了保护水源、古树木的目的,对调解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过于崇拜神灵,毛南族人民对一些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会频繁地“起愿”“还愿”,比如求子、求升学、求平安、求避天灾等,一旦所许之愿灵验,便会按照所求的心愿还愿,毛南族“起愿”“还愿”多以宰杀“猪羊牛鸡鸭”等家畜为主,频繁的祭祀活动导致毛南族的饲养业发展缓慢,危及生产生活,有些贫穷的毛南族村民为了“还愿”甚至倾家荡产,最终影响了毛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摆胯·抖跨·顶胯——爱情与生命隐喻。毛南族傩舞中不乏隐喻,爱情与生命隐喻是其中最主要的主题,毛南族借助傩舞等艺术元素,向众多神灵表达强烈的生殖欲望。傩舞“土地配三娘”中,三娘的动作以垫步和扭胯为主,三娘迈着小步,平稳地垫步向前,并最大幅度扭胯,整个动作过程中重心在左脚和右脚之间来回循环,土地则双脚呈大八字,保持半蹲之势,膝盖向着斜前方最大限度打开,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之间。傩舞“瑶王拣花塔桥”中,瑶王的动作以顶胯、磨胯为主,头戴瑶王面具的舞者双脚呈内八字,保持马步矮蹲之势,然后稳步迈步向前,在迈步过程中先吸腿起步,再磨胯蹲转,双手在体旁平举,在迈步过程中,双臂由两肘为轴,自上而下划圈,同时保持前后顶胯的节奏和动律。整个胯部动作透着稳劲、脆劲,显得浑圆有力、诙谐有致。

毛南族信仰的爱情和生殖之神主要有三娘、土地、灵娘和瑶王,毛南族傩舞中三娘和土地相爱,但蒙官却强取豪夺要纳三娘为妾,并将三娘母亲与土地杀害,三娘施计杀死蒙官,跳入土地墓中与其化成一对比翼双飞的五彩凤凰。傩舞“土地配三娘”中,塑造了一个大胆粗狂的土地和一个娇媚柔弱的三娘形象,通过各具特色的舞蹈动作和二人的定情信物花竹帽,演绎了他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毛南族人民追求自由爱情的执着勇敢精神。灵娘是生殖神,面红唇青、两颊圆润、妩媚且富态,育有四个男孩,是象征生育旺盛的女神。瑶王是白裤瑶祖先的代表,传说毛南族、白裤瑶族原本共同杂居生活,后毛南族祖先通过欺骗手段迫使白裤瑶族迁出共同杂居地,白裤瑶族祖先迁居到深山老林之后却不计前嫌,翻山越岭将利于子孙后代繁衍、隐喻生命的花送给毛南族祖先,毛南族人因此对瑶王感激万分。傩舞“瑶王拣花塔桥”中,花和桥分别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花是子孙繁衍的象征,桥是人与神灵沟通通道的象征[3](P61-66),整个仪式围绕白裤瑶族祖先历尽艰辛向毛南族祖先送花展开,儿女双全的师公通过布桥、木桥和花桥将花送给主家,寓意架通了主家和神灵沟通的通道,庇佑主家子孙兴旺,表现出毛南族人希望世代繁衍的生命渴望和宗教期盼。

三、生存环境的变迁——毛南族傩舞的保护发展

(一)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变迁。

1.毛南族傩舞功能现状。过去,毛南族傩舞承载着向善神致谢、恶神致敬的功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与祭祀活动存在的,因此在傩舞表演的过程中有严格的仪式、程序、步骤要求和禁忌,比如毛南族成年男子成家立业之后必须要请师公跳傩舞还愿,来跳傩舞的师公需要儿女双全,寓意福气满满,场地设置在还愿的主家,还愿的过程中,跳傩舞的师公要按照仪式步骤邀请各个神灵出场祈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毛南族傩舞逐渐从自发宗教转变为人为宗教,傩舞的娱乐功能凸显,演化为三种形态,娱神仍以祭神为主,借助傩舞酬谢神灵,娱己以满足自我情感需求为主,借助傩舞宣泄自身情感,娱人以促进沟通联系为主,借助傩舞取悦他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在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变迁的过程中,毛南族人民一方面积极剔除傩舞仪式中存在的迷信糟粕,保留了其中的精髓部分,另一方面积极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要素,使傩舞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健康。

2.毛南族傩舞功能未来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毛南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毛南族傩舞的敬神、娱乐功能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及人民的需求,在毛南族傩舞功能变迁中,应以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根本,同时拓展傩舞的文化功能、审美功能、体育功能等,实现功能多元化。一是要拓展毛南族傩舞的文化内涵。毛南族除了傩舞还有比如毛南族口头文学、编织雕刻文化、节庆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应将这些丰富的文化融入到傩舞中,拓展提升傩舞内涵和影响力,让傩舞成为可以宣传毛南族民族民俗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旗帜。二是要拓展毛南族乐舞的审美功能,传统的毛南族傩舞通常采用鼓、锣等乐器进行伴奏,但这些乐器和现代观众的音乐审美并不太契合,现代舞曲音乐节奏与傩舞锣鼓伴奏节拍基本一致,但现代舞曲的音乐节奏更加多样,在傩舞伴奏音乐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可以丰富毛南族傩舞的配乐内涵,使古老的傩舞焕发出新的艺术气息,让观众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感受傩舞的神秘气息。三是要拓展毛南族傩舞的体育功能,傩舞本身具有一定的健身功能,跳傩舞过程中需要肢体、手脚、肩和胯等各部位的有力摆动,尤其是狩猎、农耕和战斗等傩舞动作,具有极强的身体锻炼意义。在毛南族傩舞的发展中,可以增强其体育健身功能的宣传、推广,同时深入挖掘毛南族傩舞的健身内涵,将其改编成健身操等,让更多毛南族后代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了解傩舞,推动毛南族傩舞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局部保护向全面保护变迁。

1.毛南族傩舞保护现状。在毛南族傩舞的发展过程中,毛南族人民是主要的保护力量,后来,广西文化部门和地方政府也积极投入到了毛南族傩舞的拯救和保护活动中。1995年至2003年,为了让毛南族傩舞被更多人熟知,当地相关部门积极运作毛南族傩舞班子到国外进行演出,前后达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央视等主流媒体也积极宣传,积极到环江地区对毛南族傩舞进行实地拍摄,制作了毛南族傩舞专题片[4](P305)。同时,一些艺术人员积极投入到毛南族傩舞的保护工作中,他们通过提炼毛南族傩舞中的音乐元素,将其改编成独居毛南族特色的民歌,促成其在南宁国际民间艺术节上的亮相,通过改编傩舞参加广西民间舞蹈比赛,取得了优良成绩,这些艺术活动促进了毛南族傩舞的对外交流,提高了毛南族傩舞的知名度,成功吸引各界关注,为更多部门、更多力量参与毛南族傩舞保护奠定了基础。

2.毛南族傩舞保护的未来变迁。早在2006年,傩舞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南族傩舞作为我国傩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范围、保护力度都将进一步提升,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一是确保毛南族傩舞的保护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目前广西环江县已经制定了保护毛南族傩舞的相应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下一步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制定毛南族傩舞等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责任、奖惩措施、开发审批权限及流程、传承人认定等具体条文[5](P108-109)。同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机制,保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资金的专款专用。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及相应制度的建立,将推动毛南族傩舞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节,能够极大提高保护成效。二是将毛南族傩舞的保护与环江地区各个产业的发展相融合。傩舞作为毛南族的民俗文化因子,其保护发展不应当是孤立的,未来,随着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对毛南族传统生活方式、建筑风情、民族工艺等的保护将与傩舞保护形成联动,毛南族将进入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商贸产业、手工艺生产等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这对于抢救、保护和促进傩舞文化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三)少数主体参与传承向多主体参与传承变迁。

1.毛南族傩舞传承现状。最初,毛南族傩舞的传承以家族传承为主,之后,随着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傩舞发展的重视,毛南族傩舞的传承途径不断拓展,在家族传承之外,又增加了社会传承、民俗传承等传承方式。家族传承采用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社会传承主要以文化馆、艺术团等社会组织为主体进行传承,民俗传承则是借助毛南族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等进行集体传承。在这几种传承方式的共同推动下,毛南族傩舞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青少年群体和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毛南族傩舞依然较为陌生。

2.毛南族傩舞传承的未来变迁。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民俗文化是各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有更多传承主体、更多传播力量加入到毛南族傩舞的传承中。一是鼓励更多学术研究机构、高校等成为传承主体,到广西环江毛南族居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更深入地挖掘毛南族傩舞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二是要重视学校传承,加快毛南族傩舞进课堂的工作,可以在遵守国家课程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傩舞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可以定期聘请跳傩舞的师公进入校园为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傩舞,了解傩舞的形式、动作特点。同时,可以逐步在音乐、美术、历史、语文、体育课堂等中融入傩舞文化,为学生讲述傩舞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傩舞文化内涵,使学生成为毛南族傩舞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三是丰富传播媒介,在利用主流媒体传播的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丰富毛南族傩舞传播的视听语言,为毛南族傩舞传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结语

民俗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情趣、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一些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本民族的重要财富,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民俗文化面临异化、扭曲及失传困境,毛南族傩舞文化也不例外。为此,有必要对毛南族傩舞进行考究,通过对毛南族傩舞不同动作释义能够原汁原味再现毛南族先民的生存、生活及生产环境和发展历程,从而使人们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傩舞的价值,通过对毛南族傩舞生境变迁的剖析能够为傩舞在现在及未来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可以为傩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傩舞毛南族神灵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
刍议赣傩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