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丽娜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哈尔滨作为一座中西文化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兼具现代都市的文化个性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东铁路、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萧红故居……这些承载着历史厚度的文化遗存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积淀的重要物证和载体,折射出哈尔滨的千年文脉。然而,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日益弱化,城市文脉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日渐消解。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人文追求、创新精神与深圳、上海等现代化大都市及成都、杭州等省会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厚重、多元的历史文脉与新型的城市文化尚未进行有效对接。笔者基于对哈尔滨城市特色文化的多元考察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城市文脉的创新表达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期盼大家关注和思考。
(一)城市文脉: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城市文脉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发展延续轨迹,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个性的彰显,是支持城市发展的深沉、持久的力量。城市文化特色鲜明与否取决于城市是否具有持续的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凯文·林奇认为:“好的城市应该是既能延续复杂生态体系又能实现其演进更新的空间环境,这包括它的历史、社会结构、经济体系、空间形态、建筑构成、环境行为的研究等各个层面,城市健康成长的前提是保持各层面发展的稳定关联和时空的延续。”[1]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下,城市规划愈发理性,“千城一面”现象日益凸显,城市形态逐渐趋同。城市文脉逐渐被“符号化”“景观化”,其文化内涵和内在肌理逐渐被忽视。城市的发展进步不能忽视文脉的传承,城市文化传播不能留给后人一个支离破碎的历史。这需要在当今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下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历史的记忆。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延续自应回归过去,但更应该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城市文脉的传承并不是要一味固守或恢复古老、传统的文化样式,而是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创造性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一个不断通过实践而创新的过程。这种实践应该是基于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针对具体的城市特点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表达。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是强调民主、开放、参与、生态、融合、连接和去中心化等[2],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则呈现多元素融合的新形态。传统与现在、未来一脉相承,文脉延续的根本是以发展的态势把传统与未来进行有效对接。城市文脉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把现代技术、时代风尚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等进行有机融合。
(二)新媒体塑造可视化城市空间。媒体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新媒体的崛起使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及时化。新媒体与城市空间交互作用,成为城市景观变迁和城市空间重塑的重要力量。[3]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人的延伸”,新媒体尝试探索人类感官延伸的极限,并使这些感知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新媒体延伸了人的视角,塑造了可视化的城市空间。老建筑、老字号、非遗展品是城市的实体空间,新媒体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壁垒,在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搭建虚拟空间传播信息,通过二维码、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视觉化的空间,再现城市风貌与实物遗存。“黑龙江省博物馆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号以360全景游+语音讲述的形式连接了城市文脉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城市文脉以视觉的形式呈现,更易被感知与传承。
新媒体塑造可视化城市空间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提升上。“哈尔滨在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中拟实施数字化景区工程,将网上虚拟旅游系统、消防安全监控系统、景区环境综合监管系统等技术引入景区”[4],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城市景区空间视觉化,它采集城市旅游信息,收集用户反馈并实现信息的交互,提高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效率。
(三)新媒体社交平台传播城市故事。城市故事是城市文脉的一个重要载体,城市文脉需要通过城市故事进行传播。老街区、老建筑、老字号自然满载着老故事,而城市文脉的延续、传承需要新的更具情感温度的城市故事的生成。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是城市故事的主体。当下,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社会团体主动迎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利用“两微一端”讲述人的故事,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宣传,营建一个可对话的城市。微博@哈尔滨发布推出的“画说哈尔滨解放70周年”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哈尔滨的历史记忆,呈现城市变迁与人文情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城市的温度。由中共哈尔滨市委网信办主办,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等机构承办的“网聚冰城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首届冰城好网民’评选活动”及故事分享会在ZAKER融媒体城市联盟16个城市同步推送后,总浏览量超过3000万,通过传播积极向上、生动感人的城市“网”事,传递网络世界的正能量。城市故事擦亮了城市的文明底色,凝聚了城市的精神内核。在社交平台这个虚拟空间,通过城市故事从精神层面连接了人与城市,延续了城市文脉的情感维度。
(四)新媒体技术更新城市生活体验。新媒体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凭借良好的伴随性和强大的视听功能、交互特性成为城市文脉的新型传播载体。新媒体技术加强了城市空间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移动互联平台人们不仅可以方便获取城市文脉的详细信息,增强文脉的渗透性,亦可以通过智慧化的城市空间、人性化的旅游服务感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城市生活新体验。如2018年年初新上线的“冰城智能找厕”手机APP收录了哈市1324座独立、旅游景区公厕,体现了哈尔滨的城市信息化服务水平,也带给人们宜居城市的心理认同感。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提高了哈尔滨城市运行保障能力。“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体验,调动、叠加了所有感官刺激,拼贴了形形色色的时间与空间,人的身体穿梭于虚实空间的动态交错中。”[8]新媒体技术使人们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体验到新型的城市空间。
(一)城市意象构筑城市文化想象时空。美国城市设计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意象的概念,他指出:“似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5](P35)]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具有可读性和可意象性的特征,“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深度和强度。……如果是在一个生动的环境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必定会有崭新的意义。”[6](P3)而城市空间的布局正是构成这种可读性和可意象性的主要场所。这个空间通常意义上而言是具体的,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这个“意象”(image)在国内最初由东南大学项秉任教授翻译为“印象”。其是通过标志性或符号性的城市建筑、设施、规划而实现人们(居住者和来访者)对于城市的基本感观认知与社交便利。从而能够让人们在心理学意义上得到某种满足,如通过色彩、形状、冬天或是光线变化的视觉感受达到人们对城市的由感性到理性的空间与时间认知。而在哲学上而言,我们有必要引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认知与理解,即人“诗意栖居”的诉求与理想。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一个关键词,由之而构成的群落,王国维称之为“意境”。诗意的城市居住环境是一种由城市意象纵横交错乃至立体生成的城市“意境”。
城市是人类群落文明的极致,其一砖一瓦在理论上代表着城市建筑者的城市素养与文化。城市设计者如何能够通过构筑城市意象而实现城市文化空间的构筑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换言之,城市意象的构建其形而上的目的是为人们(居住者和来访者)提供一种文化想象的时空。在此时空下,每一个城市意象的构建者、城市生活的参与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对城市文化的想象,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参与作为共同体的城市文化想象时空的构筑。这种类似集体意识的向心力又促使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城市意象产生,新的城市意象又编织更加宽广、深刻与文明的城市文化想象时空。以始建于1898年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为例,中央大街上的欧式16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的马洛克、18世纪折衷主义、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等多种风格[7]建筑71栋,使得这条地处哈尔滨的心脏位置、全长约1450米宽21.34米、占地总面积94.05公顷的由“面包石”铺成的中央大街成为哈尔滨城市的主要道路与建筑意象。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面对这些建筑,容易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对于过去历史的想象,同时也包括对智能化、网络化的中央大街的未来想象。
(二)善用文化力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文化是永恒的主题。哈尔滨应抓住城市独特的文脉韵味和人文内涵,做好城市建设和空间规划,把握城市整体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并结合时代发展与现代审美在更迭与继承中自新、发展。
在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哈尔滨应多措并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哈尔滨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会推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大城市文脉的传承度。2017年除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文脉禀赋与高超的声光电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将哈尔滨的冰雪魅力和独有的欧陆浪漫风情展示在世人面前,极大提升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在历史遗存的可持续发展上,哈尔滨要将文脉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效益、文化发展相结合,挖掘历史文脉的当代价值,提升城市文脉的文化活力。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要杜绝两个极端:封闭式保护与彻底拆除新建。要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发掘其潜在价值,为其添加新的社会功用。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8]。文脉的养成、延续需要注入情感,老建筑、纪念馆、博物馆等文脉的外显空间和文化仪式要和人、社区、居民的生活连接起来,要加强历史文脉与城市的互动性,提高公众参与度。2017年8月31日,再现老哈站百年前风貌、具有“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哈尔滨站北站房正式投用,并配备了人脸识别安检仪及人脸识别厕纸机。体现了城市发展“以人为本”,保护历史文脉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
在城市空间的规划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哈尔滨城市文化特有的沧桑感和时尚感有机融合。哈尔滨在历史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处理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老城区无序开发造成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建设性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缺少统一规范,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被围困在棚户区内,历史景观的周边环境保护力度不大、历史景观街区商业业态缺乏文化品味和古典氛围,严重影响了文脉的传承。哈尔滨应建立历史老街和城市风貌街区保护管理的发展规划和长效机制,并将其融入到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战略中。目前,“哈尔滨已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新型城镇化、哈尔滨新区、海绵城市等规划200余项,以‘十大支撑性规划’为框架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9]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计划建设成集文化旅游、商务创意于一体的具有欧陆风情的城市综合空间。合理科学的城市空间战略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振城市文脉的知名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考量一座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除了看其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外,还取决于诸如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人才队伍、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管理等文化管理要素,更重要的是城市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意识及为城市文脉的传承所提供的公共空间和政策支持。哈尔滨颇具历史风韵,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经济的提振,管理的加持,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哈尔滨要利用政府与公众的力量建设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冰雪胜地、音乐名城、时尚之都”的城市文化发展定位,借助文化创意和技术手段打造城市文化IP,如冰雪、湿地、音乐、时尚、绿色食品等。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实施品牌战略,多方面扩大城市文化IP的影响力。“冰雪大世界”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多处冰雪景区为依托,推动了哈尔滨冰雪文化旅游的发展,但新时代下,仍需为其注入新的产业元素。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要提高技术的融合度,将技术创新同步到产业发展中,增强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的创新动力、科技含量。通过网络新媒体技术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以定制游的方式,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与线上平台合作,打造冰雪文化旅游网络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品的融合度,将特色文脉创新性地融入到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升级中,通过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冰雪旅游产品展示城市文脉,提升冰雪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哈尔滨要将自身特有的文脉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规模经营,让文脉资源活起来,焕发出新的产业活力。要培育壮大新媒体、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通过文化、科技与创新思维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向文化产品的转化,以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发展。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依托黑龙江动漫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合多家传媒公司及相关高校共同打造了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VR研发体验中心[10],市民可免费体验。高山滑雪等融合地域旅游资源的体验项目生动立体地再现了哈尔滨城市文脉特色,提高了公众参与度。注重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分析、服务和融合功能是文化产业提质转型的关键。哈尔滨可打造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库检索和技术的资源共享有效服务于创意设计、时尚文化、数字影视、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技术的加持提升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坚持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是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城市文脉的传承创新。智慧城市是信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文脉的传承是城市命脉的延续、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主流形态,智慧城市与文脉传承是互动共赢的关系。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思想、技术、人才、产业的更新升级为传统文脉的传承创新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当今时代,历史文脉、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镌刻数字化的烙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传统文化当下传播的必然路径。传统文化遗存的数字化传播依托大数据、云存储、物联网、三维展示、空间测绘等数字化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动画、游戏、可视化展演等形式逼真还原城市的历史风貌,生动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关注。目前,哈尔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程度不高,形式略显单一,文化遗存数字保护的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管理机制还不到位,尚无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系统。要搭建哈尔滨市文化遗存信息资源云平台。建设智能城市公共空间,如智慧文博馆、图书馆、历史纪念馆,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平台,收录文化遗存基础数据。以智能设备为渠道,通过二维码、虚拟现实、射频识别、云计算等数字媒体技术搜索、展示、分析、传播城市历史文化。此外,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中东铁路遗址、索菲亚教堂、中华巴洛克等哈尔滨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建筑需要基于物联网技术和感知技术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构建重大历史文化遗存的监测网络云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哈尔滨亟待设计开发基于移动服务技术的智能化文脉资源展示平台以及代表性的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应用。哈尔滨智慧旅游手机APP应用需要将情感意蕴与智慧设计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APP产品视觉美感和主题风格的传达,构建城市旅游意象,彰显城市特色文脉,使游客对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形象和传统文化意蕴产生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智慧旅游APP要结合AR技术、LBS技术和搜索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景导航、自动语音讲解等全媒体形式的城市旅游资讯,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游览需求。
文脉是城市的灵魂与根基,先进的科技不能替代文脉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传统文脉的传承与创新要面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带来了城市文脉的多元表达,智能技术推动了城市文脉的传承创新,融入智慧基因的城市文化传播提振了城市文脉的精神维度。“智慧+文化”亦或“技术+人文”的融合路径是未来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