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路径研究

2021-02-13 08:59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滨海文化产业海洋

麻 可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一、国内外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外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作为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地中海地区为代表的欧洲沿海各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受益于滨海旅游完备产业体系的形成并从中获利,欧洲首创的阳光+大海+沙滩组合的3S旅游概念[1]早已被各国发展滨海旅游业所采纳。航海节、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沙排赛、冲浪、滨海奔牛节、葡萄酒节、蓝色海岸尼斯狂欢节、维京海盗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欧洲海洋文化产业的著名行业衍生品。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民众物质富足,休闲意识较为普及,夏威夷和佛罗里达等沿海各州的海滩成为众多游客夏季出游的首选目的地,涉海旅游度假业、休闲竞技体育业、节庆会展业、文艺业的经济规模在全球各国中首屈一指,以游艇业、垂钓业、体验式购物为主要特色的滨海旅游业现已成为佛罗里达州的支柱产业,该州现已发展成为全球顶级的度假休闲胜地。以每年按照不同月份分别举办古典冲浪比赛、释迦牟尼纪念日、木舟赛尤克里里琴节、草裙舞节、希洛夏威夷郡与毛伊镇博览会、世界杯桥牌预选赛等常态化涉海节庆会展业为主要特色达到夏威夷州的游客数量常年保持在本地常住人口的5倍[2]以上。

亚洲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各国的滨海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涌现出了泰国普吉岛、日本冲绳岛、澳大利亚大堡礁、印尼巴厘岛等一大批热门滨海旅游目的地,现已与欧美共同形成世界海洋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态势。但与欧美相对成熟的海洋文化业态体系相比,亚太沿海地区虽拥有更为丰富的特色文化,但相关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力度与知名度不足,文化宣传通路建设有待加强。

(二)目前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主体为滨海旅游业。自2003年起,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开始持续上涨[3],但其中走马观花式的低附加值观光旅游占比较高,高端深度休闲体验式旅游占比较低;涉海休闲体育业态中,专业垂钓占比最高,岸上赶海、出海拉网捕捞等全民性、趣味性、互动性、非专业性的沉浸体验式商业内容占比较少,环海自行车、生存探险、帆船、冲浪、沙排等业态门类涉猎更少。山东烟台海阳举办的亚洲沙滩运动会和广东深圳举办的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均是探索涉海休闲体育业增长点,并打造自身特色的有益尝试;涉海节庆会展业方面,北方地区常态化运作的城市较少,以青岛国际海洋节最具影响力。南方地区除浙江舟山常年举办国际沙雕节外,其它常态化节庆会展活动多集中于广东与海南;涉海文艺业方面,广东湛江的南珠工艺品久负盛名,是我国海珠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型海洋文化主题文艺演出因时间、资金等投资成本巨大,目前国内仅有威海、珠海等少数沿海城市开展此类项目。此外,青岛达尼画家村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海洋文化主题绘画艺术品创作与内外销基地,其声誉已与深圳大芬油画村齐名。

综上所述,滨海旅游业的复合度较高,在各国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架构中均占有支柱地位。国外的经验证明,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同时,务必需重视软实力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深耕优秀传统海洋文化,打造海洋产业特色文化品牌,尤其要避免拿来主义式的生搬硬套。

二、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态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我国拥有四大海域,陆岛海岸线总长达32000多公里。五千年中华文明赋予了海洋文化深厚的底蕴,在神话传说、原始崇拜、文学、渔业、建筑、服饰、饮食等精神与物质各层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海洋文化。一方面,历史悠久且绚丽多姿的海洋文化为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一度使得我国海洋文化达到顶峰,与侵略扩张和殖民霸权式的西方地理大发现截然相反,自古以来包括海洋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具有明显的包容度与互利共赢特征,基于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相较西方海洋战略更具亲和力。

(二)劣势分析。我国海洋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以往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契合度整体低下的大环境下,海洋文化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的关注度长期不足,各地普遍存在海洋文化景点有名无实甚至修旧如新,或仅以所谓展板或影像来敷衍展现海洋文化,致使文化体验价质不符,门槛人口愈渐萎缩等不良趋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多停留于门面工程的初始化阶段,内涵式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不足是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主要短板与最大劣势。

(三)机遇分析。首先,从国家海洋综合实力的角度而言,海洋强国硬实力建设的同时,离不开以海洋文化产业来带动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其次,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蓝色经济与文化产业具有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共同特征,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模式契合度颇高,海洋文化产业迎来了有史以来难得的最佳发展机遇。

(四)挑战分析。首先,在世界海洋话语权与海洋意识形态长期被西方大国主导的背景下,作为新兴大国,如何形成东方中华文明和谐包容特质并兼具广泛的国际价值认同,是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国际宏观战略性挑战。其次,如何整合国内海洋文化资源,并与现代产业化模式相互衔接,以扭转粗放式、雷同式、无内涵式发展的不良局面,是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内部全局性战略挑战。

三、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

(一)人才高地战略。首先,从人才数量上来说,作为新兴专业,目前我国开设海洋文化产品设计与产业发展相关应用型与研究型专业的高校极少,人才培养数量远不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有条件的沿海地区所属高校应申办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相关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并适时开展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其次,从人才质量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相关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历史文化、设计策划、营销管理相结合的通识型专业基础教育为目标,研究生层次专业教育应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再次,从人才使用层面来说,应适当考虑作为行业主力军的新生代群体来进行管理与激励机制合理化改革,做到人尽其用与合理流动的最佳行业人才优化配置,摆脱不合理的陈旧人才观念与管理模式束缚。

(二)协同整合战略。鉴于我国广大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属地资源禀赋各异,故应在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实力、文化特色和路线规划合理性的基础上,摒弃区域行业保护的小农意识,对各自为战的海洋文化产业进行有效整合与整体规划,突出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功能,实现跨市域甚至跨省域分工合作与特色互补的海洋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式整体发展。

(三)各主体方驱动战略。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的主体方,企业应牢固树立依靠创新思维推动自身正向发展的坚定理念,加大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与海洋文化特色产品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研发水平,努力锻造无他性的海洋文化核心产品与独创产品。作为海洋文化产业宏观政策的制定主体方,政府应在金融信贷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着重向创新型海洋文化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并积极为小微型海洋文化企业产业的创新孵化提供必要的软硬件保障。作为海洋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主体方,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应积极与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联合申报重大/重点课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多样化形式开展长效合作。

(四)品牌化战略。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度与不可复制度的双低问题较为突出,伴随着从业主体间同质化竞争度的逐年上升,利润率必然逐年递减。与此同时,国外海洋文化产业资本不断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注入我国,看似正常商业获利行为的背后,实则是对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期的主导权争控,控股、兼并本土海洋文化企业的用意令人警醒。本土海洋文化产业优胜劣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及其附加值,品牌意识需贯穿于海洋文化产品设计、产品实现、产品营销及产品体验式服务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各类宣传通路进行有效推介,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进而形成潜在的购买欲或体验欲望,最终才能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滨海文化产业海洋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爱的海洋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