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林,邓丽群,孙 山
(四川轻化工大学 a.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b.教务处,四川 自贡 643000)
作为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升华;作为教育政策,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实践体现;作为教育路径,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必然选择;作为教育责任,课程思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思想与行动自觉的原生动力。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
《纲要》 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核心是要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纲要》将专业课程分为七大类,从课程思政实践看,理学、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课程专业性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易于聚焦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领,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底子较薄、基础较弱。在教育部公布的13 大学科门类中,工学在学生规模、教师数量、专业布点等方面均占据主体。据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 工科专业类占整个本科教育专业类的34%,工科专业占整个本科教育专业的33%,工科专业点占整个本科教育专业点的34%,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占整个高校的94%;工科在校生、毕业生、招生人数均超过普通本科在校生、毕业生、招生人数的30%。同时,做好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关键在于工科教师,有效地提升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对于整体推进地方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效能。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来看,工科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意愿不强、知识不够、经验不丰富、能力不足等较为普遍;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行动较缓、制度不全、效果不理想等客观存在;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课程思政引导激励不够、培养培训不够、指导关心不够时有发生,等等。因此,切实贯彻《纲要》精神,提升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教育学角度讲,课程思政本质在于育人,课程思政能力属于教育教学能力之范畴。从系统论角度讲,课程思政能力是集课程思政理念、知识、技能、艺术等于一体的能力系统。目前,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表现出一种偏误的行动逻辑:对课程思政缺乏明确精准认识——课程思政兴趣缺失——课程思政意愿淡薄——课程思政行动乏力。究其缘由,在于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知识与素养缺乏,对高等教育政策认识不精、把握不准,对高校教师角色认知错位,进而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课程思政而专注专业知识传授,忽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1.普及教育理论知识,深化教师角色认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面向学生,教师角色并非单一而是多元的。一般来说,至少要对学生担当“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者与朋友、研究者等多个角色[2]。董奇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3]。不少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门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对教师承担的多元角色也是一知半解。这表明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急需普及教育理论知识,深化教师角色认同。
目前,针对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一是重点强化言谈举止、语言表达、仪容仪表等的养成,提高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二是重点强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育管理学等的基础理论培训,丰富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知识;三是重点强化教材分析、教案设计、教法选择、语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选用、教育教学研究等能力培养,提高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四是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科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总之,要通过教学素养、教学知识、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的综合系统培训,让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于教育理论中认清教师角色,于教学能力发展中认同多元教师角色,于职业道德养成中强化“传道者”角色意识。
2.强化教育政策宣传,精准把握育人职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出,高等教育自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但是,如果脱离时代、摈弃现实,高等教育易于陷于缘木求鱼困境而无力自拔。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更是成为当下教育必须直面的根本问题,也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澄明、在实践中落实。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本份与基本职责。要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教育部等六部门2020年12月24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2020年12月31日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把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7]。《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这些文件承载的政策精神,旗帜鲜明地要求所有的高校教师要自觉承担育人的使命,将做好学生德育工作作为高校教师的当然职责,这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显性走向与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应多措并举,对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政策的宣讲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高等教育的现实背景,强化教师育人的职责,摆脱摒弃课程教学中单向度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本位思想,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真切地领悟“课程思政理念的终极价值在于育人为本、以德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进而在思想上自觉自愿地从事课程思政工作,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在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前提,而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科学的行动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工科青年教师不知道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现实原因,主要包括: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工科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支撑,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相应的教学方法。地方工科青年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关键节点在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资源,主要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1.以课程为依据,挖掘整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要紧紧抓住‘内生’这一根本原则,从教师本身所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挖掘思政教育元素”[9]。从通识的层面讲,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至少包括工程伦理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科技报国教育等。
面向工科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至关重要。工程伦理是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反思,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人类工程技术活动的初衷与归旨在于造福人类,但现实的工程技术活动虽然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生态、安全、伦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工程伦理理论以人道主义原则、生态原则、安全原则、平等原则为出发点,强调工程技术的社会责任、伦理规范和道德选择,力图实现工程技术实施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共生,造福人类。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工程伦理教育所培养出的工程人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期待,同时工程伦理教育本质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开发和功能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工程伦理教育提升实效性和亲和力。”[10]工程伦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值得高度重视。而且,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工科教师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更有说服力,也更易于被工科学生接受。因此,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要自觉加强工程伦理理论学习,不断挖掘提炼本课程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元素,为做好课程思政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是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聚合的职业精神。加强对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与培育,对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显性直接的价值。实际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工科大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研究的实然状态息息相关。试想,工科学生在校学习若无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不断钻研、着力创新的精神状态与思想追求,怎能学业有成、成长成才。因此,工匠精神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教育,是工科教师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良好载体,是对工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路径选择,自然也是地方工科青年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工作的天然要素。
在工科专业课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科技报国思想的教育。高等学校培养工科大学生掌握科技知识,就是要他们以学到的科技知识安身立命、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理虽如此,但是工科学生的科技报国思想还需要工科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将对学生进行科技报国教育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
2.坚持润物无声,善于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与思政课程相比,工科课程思政要坚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具有隐蔽性、渗透性、不易察觉性,有利于客体接受动力生成,彰显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特点”[11]。这也是《纲要》明确要求的:专业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要义在于教育主体要依据教育内容和目标,善于运用介体,创设情境,让教育客体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思想共鸣,喜闻乐见地接受教育信息。换言之,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例如,在工科专业课程的工程伦理教育中,可以枚举本专业的工程案例,用图文视频等方式介绍某项工程带来的负面后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工程伦理蕴含的社会责任情怀;又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介绍本专业领域优秀科学家的刻苦学习、严谨科研、用科研成果报效国家造福社会的感人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理想。需要注意的是,在事例选取中也要注重与时事相结合,用新近发生的案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新近发生的案例更易于贴近学生的内心,更让他们感兴趣,也更有说服力。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起来,要像盐渗透在食品中一样,在专业课教学中把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教学内容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13]。事实上,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让课程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悄然地融入人文情怀和道德理性,实现专业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这样专业课程教学不再是机械的客观的科学知识传递,让专业课程有了温度,具有主观教育情怀,也使得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了别样的姿态,或许这样的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更容易让工科学生接受和喜爱,更能提高地方工科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由于工科课程思政处于发展建设中,需要地方工科青年教师自觉加强交流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与做法。如有人在《机械原理》的图轮机结构及其设计的教学中,将我国古代连机椎以三维动画显示,让学生讨论分析其功用和工作原理,让学生在连机椎中了解了凸轮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实现了专业知识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由于课程思政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需要外在的支持和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培育培训、教学竞赛、数据库资源建设等方式,为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在专业课中强化课程思政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对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而言,在思想上重视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也具有了做好工作的理论基础,但这只是表明工科课程思政工作具有了良好的内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发挥关键作用,外因不可或缺,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做好地方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工作,还须充分发挥外因的作用,这个外因的核心就体现在构建激励制度。具体而言,可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构建制度,让地方高校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二是地方高校构建制度,引导激发地方工科青年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工作的热情与激情。
1.建章立制,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植入对地方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要高校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采取措施落实落地。但是,各高校工作头绪多、面临不同的具体问题,现实诉求各不相同,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亦各有差异。因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过考核评价杠杆强有力地指挥高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事实上,对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思路,《纲要》已明确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1]。从实践来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思想上是高度重视,但在制度落实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出台政策,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对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关键在教师。而让教师具有从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键是需要制度的导向和激励。“高校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主体力量,其作用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与评价制度尚未完善息息相关。”[14]而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以尊重和实现教师的利益、诉求和发展,其主体思路是以职称晋级、教学教改项目、酬金分配等为着力点。具体而言,应该在职称评审中加入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素,虽然不一定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职称晋级的充要条件,但至少可以规定具有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职称晋级。地方高校在职称评审文件中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放置于显要重要的地位,对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在教学教改项目中,可以单列青年教师课程思政项目,使青年教师有机会作为主持人获批项目,既获得了项目建设经费,又可以为职称评审和获奖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在教学成果奖申报评选、优秀教师评选、年度评优评奖等方面,甚至是选拔培训等方面,都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重要参考。“在优秀教师评选、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及各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比赛中设置课程思政育人观测点,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师教学的首要因素和重要检测指标。”[15]
谈及课程思政,其理论与实践通常聚焦于学生的德育视域,强调立德树人,实际上也是教师的自我德育教育。教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教育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自我教育的历程。从这个视角来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蕴涵了加强教师德育、强化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是学生德育与教师德育的和谐统一。教师应特别注意从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作用。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实效推进,可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助推教师的自我完善,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