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莫纪宏(3·1)
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性质定位的理论逻辑
程竹汝(3·17)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试论中国优势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孙馨月(2·46)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实现对策
廖小琴,孙文文(2·54)
“两大奇迹”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李 可(2·6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后疫情时代的价值与趋势
王怀秀(2·66)
哲学研究
论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王雨辰(1·1)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刍议
王峰明(1·10)
“见之于行事”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意识
陈 赟(1·16)
科学客观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刘大椿(2·1)
《资本论》的逻辑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接纳与澄明——对列宁的《资本论》的逻辑及辩证法的重解
张文喜(2·11)
中西方思维究竟有何差异?
喻 丰(2·20)
为“美好生活”立心——孔门儒学“文质观”的美学启示
梁晓萍,陈恩诚(2·27)
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思潮的评判与展望
沈江平(3·54)
中西马克思主义两种辩证法理论范式的比较与反思
竭长光,张贝可(3·63)
美国文化的特性与悖论
王延中(4·1)
论技术诠释学的文本转向
吴国林(5·48)
如何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消解“盖蒂尔问题”?
徐英瑾(5·58)
“述”与文科学位论文质量的学理基础
王 坤(5·99)
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安启念(6·1)
论本体以及对本体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研究对象的视角看马克思思想中是否包含哲学
王晓升(6·12)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与当代传承
张崇康,武文风(6·21)
法学研究
挟持理论下知识产权停止侵害救济的限制——以“孤儿作品”问题为例
吕炳斌(2·71)
什么是法理?
邱 本,刘 航(5·1)
政治学研究
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制度优势的路径探析
白平则(1·72)
美国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卫志民,胡 浩(1·78)
作为政治思潮的民族主义:历史与问题
李义天,赵 嘉(4·73)
恩格斯社会公仆思想的实质及当代意义
郭正红(4·81)
对近现代西方“民主”的批判性思考
严存生(5·16)
人民至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遵循
吉志强(5·41)
认真对待作风:民主党派作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钱再见,苏雅勤(6·27)
中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现状与特征
郑建君,王舒琼(6·34)
习近平关于人的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许袖飞,王文东(6·44)
经济研究
新时代壮大县域经济的新思维
许经勇(1·4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
尚 涛,赵玉锦(1·54)
文旅融合的三重耦合性:价值、效能与路径
吴理财,郭 璐(1·62)
参与式扶贫:精准脱贫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路径
李金龙,刘巧兰(2·81)
土地财政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164个地级市截面数据的研究
石益路,纪月清(2·89)
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王曙光,王丹莉(4·24)
人力资本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
姚战琪(4·32)
理解发展:比较现代化视野下的东亚奇迹及对中国的启示
张振华(4·42)
轨道交通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支持度的复杂性影响——基于四姑娘山镇的实证
程 励,许 娟,刘 勇(4·55)
制造业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基于美欧与日本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周 宇,惠 宁,代 丹(4·65)
社会学研究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和治理再思讨
高传胜(3·91)
汾河生态保护与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联特征——基于河流沿线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岳 强,翟鹏芳(3·98)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当代走向
葛鲁嘉(5·91)
论风险社会中行动任务的不可分配性
张康之(6·14)
文化究竟是什么?
韩东屏(6·50)
网络表达:美好生活现代化叙事的一种方式
张 彦,魏 颖(6·62)
传播研究
激活社交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政治传播的正向功能
荆学民,李 圆(2·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情绪传播与舆论引导
李 颖(2·39)
论新时代我国国家传播的新态势与新对策
陈汝东(3·23)
合作型国家治理:社会结构变化中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
许奕锋(3·28)
政治传播中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生效机制研究——基于齐泽克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
段 锐,祖 昊(4·102)
论媒体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黄楚新,许 可(5·70)
彼方世界 此方原型:我国媒体“2020美国大选”微博报道框架分析
曾庆香,肖孟乔(5·76)
媒介暴力的模仿效应论争及疏导策略
艾诗根(5·84)
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学科意义及其与外部社会的结构关系
吴秀明(1·27)
论徐訏小说中的死亡书写
金 凤(3·107)
通向“文城”的漫长旅程——从余华新作《文城》看其创作的演变
王宏图(4·86)
文化断裂与艺术构建——中国戏剧晚熟问题的思考
曹 飞,王加昕(5·106)
历史研究
近代列强在华竞相滥发纸币活动述论
郭卫东(1·36)
游士时代的道义
何怀宏(3·35)
“禁书”政治:清末北洋时期的《推背图》与社会治理
李俊领(3·43)
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与西方现代史学之流变
姜 进(6·100)
从《神道指令》的起草过程看盟军的“国家神道”观
秦莲星(6·107)
妇女与性别研究
“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
宋少鹏,高小贤(6·76)
不曾远去的盛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纪念活动管窥
刘伯红(6·90)
教育研究
“必仁且智”的教育学阐释——兼及中国教育思想文本的研读方法
刘庆昌(1·85)
学生视角分析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科差异——以山西省八所地方高师院校调研为基础
卫建国,杨雷静(1·93)
21世纪以来媒介素养研究现状与发展——基于SS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
王 云,张旻旸,赵 琳(1·98)
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理念、内容与实施途径
董新良,张盼盼(1·106)
学校跨文化活动对初中生全球素养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宝存,黄秦辉(2·97)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素质”建设——基于德国经验
谢莉花,陈慧梅(2·105)
信息方式变迁与教育方式更新——兼论教育智能化的新挑战
肖 峰(3·73)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管理制度演进:历程、逻辑与启示
曲铁华,龚旭凌(3·82)
高校教师使用视频资源辅助教学的调查研究——视频教学素养的视角
邓 琳,汪存友(4·108)
青少年无聊的心理效应与应对——心理健康视角
俞国良,张亚利(4·95)
哲学方法论视角下的学术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
陈嘉明(6·70)
书 评
大学之道:立于理念、成于制度——评孙华教授新著《大学的理念与制度》
闫建璋(1·112)
在社会思潮批判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动态研究与批判》简评
安启念(1·封三)
清代监察制度的动态透视——《清代的信息传递与科道监察(1644—1820)》简评
刘亚从(5·封二)
山西佛教的全景考察——评赵改萍、侯慧明著《山西佛教史》
杨学勇(6·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