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 陈丽 任志
核磁共振可以帮助医生辅助治疗很多疾病,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不过,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检查的诊断优点以及临床应用范围。
1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优点
1.1 无电离辐射的危害。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磁共振设备的激励源为短波或超短波段的电磁波,无电离辐射。
1.2 多参数成像
MRI是一种多参数成像方法,主要测量的是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弛豫时间。也就是说,它主要利用的是人体内水(H20)的氢原子核,即核磁共振的“核”只是水的氢原子核,不会损伤身体。
1.3 高对比度成像
MRI的软组织对比度在所有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最高。因为人體含有占体重约70%的水,这些水的氢核是磁共振信号的主要来源,其余信号来自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中的氢原子。水与脂肪、蛋白质等组织中氢质子的磁共振信号强度又不同,故磁共振图像是高对比度的。
1.4 具有任意方向断层的能力
可获得横断、冠状、矢状和不同角度的斜断面图像,使得各部位的病变得到360度无死角的全面显示,而不会被其它部位或者组织遮挡。最主要的是不用让被检者来回变换体位,来回折腾。
1.5 可直接显示心脏和血管结构
不需要注射对比剂,是一种无创伤、全新的血管造影技术。还可以通过电影的形式显示各心动周期的图像,让心脏疾病显示的更加清晰,而且能进一步评判心脏功能。
1.6 无骨伪影干扰,使得后颅窝病变清晰可辨
各种投射性成像技术往往因气体、骨骼的重叠而形成骨伪影,比如头颅CT出现的条状伪影,而磁共振成像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1.7 可进行功能、组织化学、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任何生物组织在发生结构变化之前,首先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然后才发生功能改变和组织学异常。以往的影像诊断方法一般只是提供单一的解剖学资料,没有组织特征和功能信息可利用。功能磁共振的出现使得影像诊断达到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的水平。
2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
2.1 与CT扫描配合使用
CT扫描已较广泛用于临床,其与核磁共振相比各有优缺点,因此两者可互为补充。如对骨组织,CT扫描所获影像较佳。而核磁共对软组织,尤其是脊髓以及脑组织中的灰质与白质、肾脏的皮质与髓质等具有高分辨力,对这些部位病变的定位有独特的优势。在同一病例,可酌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加以选择或并用。
2.2 对四肢软组织伤患的诊断
核磁共振可根据各种组织之间的T2/T1比值差异不同,较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形态及范围等,尤其对新生物的判定,对软组织外伤病例的诊断等较为精确。而CT扫描则无法完成。
2.3 对内脏器官早期缺血性坏死的判定
无论是动物实验或临床,核磁共振均能显示脑、心、肾、肝等脏器出现缺血性坏死,一般于2 h左右即可被检出,而CT扫描则需在12 h以后。因此,核磁共振不仅有利于获得早期诊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争取到早治疗的时机。
2.4 对病变性质的判定
利用核磁共振检查,除根据T3与T1之比值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外,T1值本身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有炎症及肿瘤的情况下,T1值会升高。例如正常时,胰腺与周围组织之间T1值相似,均为180~200 ms。当发生胰腺炎时,可达200~275 ms。而如果是胰腺癌时则更高,275~400 ms。其他部位软组织的肿瘤、炎症等亦然。
2.5 其他
核磁共振还可用于对肿瘤组织的普查,对与血供及血流有关某些疾患的判定等。
3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
(1)体内有磁铁类物质者,如装有心脏起搏器、动脉瘤等血管手术后,人工瓣膜,重要器官旁有金属异物残留等和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均不能作此检查。但体内植入物经手术医生确认为非顺磁性物体者,可行磁共振检查。(2)要向技术人员说明以下情况:有无手术史;有无任何金属或磁性物质植入体内,包括金属节育环等;有无假牙、电子耳、义眼等;有无药物过敏。(3)不要穿着有金属物质的内衣裤,检查头、颈部的病人应在检查前一天洗头,不要擦任何护发用品。(4)检查前需脱去除内衣外的全部衣服和乳罩,换上磁共振室的检查专用衣服。去除所配带的金属品,如项链、耳环、手表和戒指等。除去脸上的化妆品和假牙、义眼、眼镜等物品。(5)检查前要向医生提供全部病史、检查资料及所有的X线片、CT片、以前的磁共振片等。(6)病人及陪伴病人的家属,不得将金属物品、电子产品、磁卡、存折、工资本等,及有化腐蚀性、潮湿、易燃易爆物品或其他不明材质的物品带入检查室。(7)检查前需请病人和家属认真、详实填写《磁共振检查禁忌及注意事项》单,并要求家属或病人签字确认,以保证安全。(8)腹部(肝、脾、肾、胰腺、胆道、输尿管等)检查者检查前禁食4小时,必要时于检查前注射654-2针。(9)磁共振泌尿系造影(MRU)者检查前必要时口服速尿20 mg。(10)儿童、神志不清者,需镇静并有健康人员陪同。(11)按预约时间提前半小时在相应检查室大厅候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