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抗日根据地互助合作运动研究

2021-02-12 08:05吴云峰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盐阜贫农互助合作

吴云峰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一、盐阜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缘起

抗战时期,为了打破敌伪的封锁,解决民众生产生活困难,减轻地主、富农对贫农的剥削,盐阜抗日根据地①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

(一)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

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下,农民想增加投入,发展生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知识精英积极倡导农民互助。如梁漱溟曾提出:“要想农业进步,要想农民有出路,只有合作一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大力倡导互助合作。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中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发展生产的中心关节是组织劳动力。每一根据地,组织几万党政军的劳动力和几十万人民的劳动力(取按家计划、变工队、运输队、互助社、合作社等形式,在自愿和等价的原则下,把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以从事生产,即在现时战争情况下,都是可能的和完全必要的。”[2]

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干部也认识到农民一家一户的力量有限,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有改进、提高农副业生产的条件。“拿戽鱼做例子,河塘河沟的水,打算戽干它,捉鱼和取淤泥做肥料,仅有一个人,戽得不快,地下水不断流出来,一百天也无法戽干;但在换工小组有十个人,轮流换班,七八天就能戽干。”[3]实行互助合作,有利于整合生产要素和提高农副业生产。

(二)解决民众贫困问题的需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军阀混战和封建地主的剥削,农村经济急剧下滑。贫农衣食问题无法解决。“过去该乡食粮不够吃的有二百余户,经过年前的借粮救济,去年的募粮救济,今年还有一百五十户贫农的吃粮不够,当中主要是挖划泥船五十户。由于地主不施肥使其生活特别困难;其次,是民兵,再次是干部,此外,还有贫农五十余户,欠粮一个月至三个月的;继续增加收入及用杂粮代替大米。在衣服方面,贫农在二三年来很少添新衣,中农也很少能全家添新衣的”。[4]为了解决民众的吃饭、生计问题,就需要将其组织起来,寻找生活出路。

(三)打破敌伪经济封锁,坚持长期抗战的需要

抗战时期,敌伪对根据地进行经济的封锁与限制,使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受到一定的影响。曹狄秋在《盐阜区两年来财经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方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处在农村,敌人占城市,敌人在其工业品生产上,它挟其优越性以困我,但我在农产品上有我之优越性,我们以我之优越性以困敌,同时由于敌后环境动荡,我之工业建设困难,于是造成在一定物资上,如某些工业品与军需品之必需依靠敌人,才能坚持敌后斗争”。[5]因此要开展互助合作,自力更生制造军民所需的工业品,开展运销,打破敌伪经济封锁,长期坚持抗战。

二、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

(一)组织动员

盐阜抗日根据地互助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互助组、换工组、合作社等。盐阜抗日根据地对互助合作采取了鼓励的政策。1942年,盐阜区颁布了《合作社暂行条例》,规定合作社按性质分为生产合作社、运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利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该条例规定了合作社的会员及股金认领标准。条例规定:“合作社成立须召开成立大会,选举理事三至七人组织理事会,并互推一人为理事长”。[6]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关为社员大会,最少每半年开会一次,闭会后由理事会根据社章及社员大会决议执行社务。

盐阜抗日根据地还通过减免税收等办法来促进合作社的组织、创办。1943年颁布的《盐阜区生产奖励办法》规定:“凡组织合作社进行榨油,经向政府登记后得申请免征营业税,如以榨油所得之豆饼供养猪增肥之用,不运销出境者,其所出之豆饼,免征产销税。”“凡组织运销合作社,进行贩盐贩粮者经向政府登记后,得申请免征营业税与牙税。”[5]361

为了发动民众积极参与互助合作运动,射阳二区群策乡召开支部大会进行党内动员,解释党的生产政策,要求党员在发展家庭生产上做群众的模范。射阳二区群策乡将自愿参加泥船合作社的船户按照其居住的远近,编成7个小组。

表1 射阳二区群策乡泥船合作社分组统计表

群策乡还组织民兵开设了粮食合作社及拉砻、舂米、运输等合作社。为了解决基层干部的经费问题,该乡还组织了天香馆合作社,进行做豆腐、养猪等生产。其业务范围是“做豆腐豆腐干打百叶(俗称天香馆)以每天平均做豆子两斛为度,可养大猪七只,所需要的劳动力,每天用赶驴子一人,灶上一人,挑水一人,烧火打杂一人,将来再附设供给日用品的小店。”[4]

盐阜抗日根据地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农民参与互助合作。经过深入动员,盐阜区组织了广泛的互助合作生产。盐城县的秦惠乡和湾河乡以村为单位,组织“换工合作社”和“农民互助社”。阜东县也积极组织妇女参加纺织合作社。1941年春,阜宁县在沙湾乡创办了建政后的第一个合作社——沙湾纺织生产合作社,隶属于区农救会领导。1942年冬天,该社已发展到近百名职工,社员股金近200股,计6000元法币。②

(二)制定按家计划

为了推动和提高民众生产,盐阜抗日根据地将按户兴家计划与大生产运动结合起来。射阳县的民兵生产小组就制定了按家计划。如小组成员张必顺的按家计划是:“七口人,包租稻麦九亩四分,半荒田三亩,缴租粮廿四斛,负债八百元,养猪一个,猪粪可垩田三亩,罱河泥廿四船垩田三亩半,欠三个月吃粮。父亲六十岁,参加换工小组,扶犁及做轻工;母亲五十岁,在家带孩子烧饭;必顺廿五岁,参加粮食合作社及换工小组;必顺妻廿三岁打纺车一部,学纺纱;弟弟十五岁,读书,兼养鸭一百个;妹妹十九岁,与嫂轮流纺纱;小孩三岁。”[4]制订按家计划的目的在于克服小农经济的散漫性,使生产变得有计划、有组织,挖掘家庭的生产潜力,推动家庭劳动力参加互助,使生产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

(三)制订合理的分配、记工制度

传统农民的互助主要发生在亲友、邻里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不需要精确的记工。而新型互助的范围扩大了,互助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周期更长,因此只有制订一定的制度、纪律,才能确保互助的持久和劳动效率,并保证互助的成员能合理地分配互助成果。盐阜抗日根据地互助机构建立了如下制度。

1.工资制度

盐城县将全县分为三个地区,根据各种农活的劳动强度来确定工资的高低。如盐城县的三、五区大部及六七区(水田的肥沃地区)“踏大车:三升—三升半米;栽秧、拉犁、踏翻车、开泥、挑垩本、平田:二升米;薅草:一升半米;点豆、秏白水草、推车:一升米;割稻:长日工十四斤稻,短日工十二斤稻……”[7]根据劳动强度的不同而确定工资的高低,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估工办法

为了确保互助公平合理,盐城县根据田的大小、远近、硬烂及劳作的轻重、农作季节的忙闲,按照个别劳动时每人每天的劳作效率作为估工标准,实行事先估工,确定工数。主要有以下三种办法。“甲、按亩估工:如栽秧八分一工,拉犁四亩三工等。乙、按线估工:踏车时按线之多少计工。如一般以三丈六尺棉线,六线一工等。丙、按把估工:如割稻时八十把一工等。”[7]312根据不同的劳作内容确定需要的工时,有利于更精确地计算农民互助付出的劳动。

3.评工办法

实行“估工”以后,还需要进行评工,这样才能使农民公平合理地获得报酬。盐城县主要有按人评工和按成评工两种方法。“评定每人劳动质量的成数,不是每人确定一个固定的成数,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劳动的质量,评定不同的成数(如拉犁作十二成,栽秧仅给九成等。)”[7]312由于每个互助成员的劳动能力、技术有所不同,只有承认差别,打破平均主义,才能调动互助成员的劳动积极性。

4.分红办法

互助合作过程中,农户需要对生产进行一定的投入,只有定期分红,使农民获得相应的回报,才能巩固互助组织。射阳二区群策乡民兵合作社的盈利分配方法是:“(一)细糠于每次作业完成后由各小组自行均分,如每月做米两次,每社员可增养猪半个,如做四次,每户得糠三戽,可增养猪一个。(二)每月于回复资本后,按社员人数均分余粮。(三)做米不好的小组,罚粮一戽,奖赏给最好的小组。”[4]

5.记账办法

记账是为了计算每户用工与出工的差额,以便对农户额外的出工进行补偿。盐城县的记账办法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记“豆腐账”“流水账”的办法,即每天做工以后,由小组长记账,十天或半个月结算一次。第二种是“对照表”的记账法,就是将换工账按照新式会计法记账,每个换工组员都有自己的账,分“进工”“出工”两项,双方可以对照。第三种是采用“工筹”“工票”记工,比较简易,符合农民习惯。

(四)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与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不同,盐阜区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盐城采取了集体开荒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盐城西部的荡田地区,除了长柴以外,就很少有其他农产品。农民面临两大困难:一是柴缺乏销路,米缺乏来源;二是割柴季节过去以后,劳动力无法出卖。因此,北莘野的贫农在“开荒可以增加粮食”“开荒可以解决劳动力过剩”的口号下组织起来,成立了开荒队,利用春闲集体开荒。史德祥小组集体开荒10亩6分,他们除了集体劳动开荒以外,还集体挑草,将草卖掉,买种子,种黄豆、棉花、茨菇。盐阜抗日根据地还组织农民集体经营副业,如清镇的杨莲春小组集体经营豆腐店,胥月云换工队集体举办消费合作社。

(五)劳武结合

盐阜抗日根据地位于敌后和对地斗争的前沿,敌伪的扫荡破坏较为频繁。盐阜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劳武结合,防范敌人的破坏。“民兵换工小组的组织,平时进行互相换工,并能在农忙时使民兵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有敌情马上出动作战,如民兵外出担任警戒,可动员其他换工小组派人来填补其名额”。[4]盐城县大成乡迫近新河庙伪据点,伪军经常出来骚扰。民兵须经常警戒,以保卫群众生产。为了解决生产与战斗的矛盾,该乡民兵也开展了互助合作,将生产与抗战有机结合。“全乡民兵经常集中二十人,将二十人分为三组:一是警戒组,负责对伪军的警戒,二是勤务组,负责烧饭种菜,三是生产组,负责生产。”[7]318涟东县客堂乡民兵队白天换工生产,夜间集中巡逻。

三、面临的问题

(一)存在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的作风

盐城县在组织换工生产的时候,一度没有经过酝酿,采用了“编保甲”的方法,结果群众认为这是政府法令,不得不参加。“有的小组,遇到中、富、贫农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就自行分裂。”[7]308刘彬在《组织群众换工生产的初步经验》中谈到一部分换工小组未能巩固下去的原因就包括:“参加的组员,不是自愿自动参加,而是用官僚主义方式使群众不敢不参加……换工关系的结合,不是由组员自由选择,自由结合,而是指定或挨户编排,在换工(时)进行不便利,或内部矛盾纠纷很多”。[8]

1944年,盐城县在组织换工时,正值春荒严重,大规模春耕还未开始。当时贫农面临的难题是“没饭吃,没垩本,没种子”,当地在组织换工时,没有抓住群众的迫切需求,发动借粮、退租,而是空喊“组织换工,增加生产”。结果贫农感到换工和他们不相关,因而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

(二)群众思想未打通,不理解互助的意义

盐阜抗日根据地在组织互助合作的初期,由于未经充分的思想动员,很多干部群众对互助的意义尚不理解,或理解有偏差。“大多数参加了换工小组的群众(名义上参加了)有的是认为现在的换工,就是过去的伴工,你借给我一工,我还给你一工,而不认识集体劳动与增产的意义。有的是因为‘大家都参加了,我也不能不参加’。有的是因为怕不参加雇不到工而不能不参加。有的是因为怕不参加借不到牛而不能不参加。有的是为了‘应付政府的公事,先上个名字,看看大势再说’,心里却还在怀疑着:‘还不是为了政府的好处?’‘还不是为了多收公粮?’‘还不是叫我们先甜后苦?’”[7]217在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下,绝大多数农民在经营习惯上是比较保守、分散的,不愿意改进生产工具,也不愿意改良土壤,因此农村的生产力长期得不到提高。

(三)部分中、富农把持互助组织的领导权

由于部分党员干部没有坚持群众路线,贫农的思想没有打通,他们虽然被组织了小组,但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让中、富农在换工小组中取得了领导权。如有的中、富农说:“省工就大家闹不团结,还是照老例(按日记工)好”,富农请贫农当工时,自己领头,从早到晚不休息,说:“我们团起组来,要加紧生产啊!”贫农也就无报酬地“加紧生产”了。一些有船、有牛、有劳动力的中、富农,吸收一部分有劳动力而斗争性不强的贫农,组成小组,排斥劳动力不强或劳动力强而斗争性强的贫农和党员干部参加,说这是“自愿结合”“人地相宜”。在传统社会,富农作为乡村社会的精英,掌握了乡村事务、经济生活的话语权。根据地建立之后,虽然富农的剥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们仍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来维护其经济利益。

(四)制度不完善

由于有的互助合作组织不重视制度,或制度执行不严,造成一定的流弊。如阜东县信用合作社发放的各种贷款,对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很好的准备。“对贷款对象、用途、个人贷款金额规定,及我们的要求——生产计划等,都缺乏周密的计划布置;贷款发放时,又缺乏民主方式,不重视手续;发放以后,又缺乏检查,因此形成种种流弊。例如,三区某某乡,中队长将该乡棉花十二担卖掉了,十八个人把钱挪用,买粮吃;××乡钱仁贵赌牌输了钱,卖了二亩田,又顶了别人的贷款债务”。[9]1944年,盐城县三区秦宽乡周成芳小组由于没有民主生活,省工的红利工资被小组长一人贪污中饱,而导致小组垮台。

四、应对措施

(一)坚持自愿互利、因地制宜开展互助

传统社会中,农民习惯于个体经营,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观念也是根深蒂固。如果采取强迫互助的办法,农民难以适应,互助也无法巩固。盐阜区在组织换工小组时,“注意组员的日常生活和习惯,组员能根据其相互间感情相宜,居住相邻,耕地相接近,农具互相便利,劳动力与牛力适当配合等,进行自由结合”。[3]盐城县二区的民治乡,全乡贫农缺垩(肥)的达150余户,该乡支部就首先发动贫农,讨论借粮解决缺粮缺垩的问题,从一个小组扩大到全村,组织了村的借粮代表团,发动借粮和查粮、反贪污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换工小组,利用资本进行集体捞河泥。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又发动了群众,也巩固了小组。

(二)加强宣传教育,打通干部、群众思想

针对部分干部、群众不太了解互助合作的意义,对互助合作采取消极应付态度的现象,盐阜地委书记向明在《当前春耕生产运动中的几个问题——致各区同志的一封信》中要求“今后必须在支部党员中,在换工小组内外的群众中,再三再四的打通党的生产政策的思想,克服对于生产政策的各种误解和曲解……使他们清楚了解,搞生产运动,是政府为了增产兴家,为了目前争取饱食添衣的生活,将来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而组织起来搞生产运动,不是为了应付政府的公事而组织换工小组。”[7]217阜东县的妇女纺织合作社,各组每月举行两三次检讨会,进行生产合作抗战教育,各社员的思想意识及生产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10]只有在互助中深入宣传教育,打通干部和群众思想,真正理解互助的意义所在,他们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互助,参与互助。

(三)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确立贫农优势

在被中、富农把控领导权的小组,要积极打通贫农思想,揭破中、富农的欺骗和笼络,并对个别顽固的尖头富农开展斗争。许多贫农开始觉悟,愿意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向明认为,要纠正富农和地主流氓混入换工小组,剥削贫农,导致贫农吃亏的现象,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开始组织换工小组的时候的组织路线,就应当是经过党员团结贫农,争取中农联合富农的路线。就应当防止纯富农的结合或富农占优势的结合,同时更要拒绝不事劳动的地主与流氓的混入。在支部内,则应进行关于换工小组的阶级路线的教育,要党员在换工小组内,能够站稳阶级立场。第二,在已经组织起来的换工小组中,应当通过党员注意团结贫农争取中农,在联合富农中,不放松对尖头富农的斗争。同时必须保证公平合理的估田工以及评定人力与牛力工具交换的比价。第三,要特别经常注意教育与培养换工小组内的贫农骨干份子。”[7]221盐阜抗日根据地在互助合作过程中,逐步树立贫农优势,确保互助合作的公平合理。

(四)建立各种制度,确保公平合理

为了确保互助合作的公平合理,盐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有的换工组田多田少者在一起换工,各人需工不一样,田少者怕吃田多者的亏。或者有人因事不到工,其他组员也怕吃亏。因此盐阜抗日根据地确立了计工制度:“按忙重工,闲重工,闲轻工,半忙重工等不同,规定工价,每日小组长记工账,给谁做工,谁来做工,都记清楚。一定时间内结账,除换工相抵外,欠工者以牛工或粮食偿价”。[3]

为了使换工劳动有序进行,盐阜抗日根据地还建立了劳动纪律,规定了请假办法。“对嫖赌游玩,或违犯政府法令者,不许请假。有正事必须外出者,理由说清楚后便许可请假。如果有疾病,组员代其生产,富户照支工钱,贫户在十天以内不要工钱,十天以上算半工”。[3]

农业的生产需要做到不违农时,到了耕作季节,互助成员往往因为干活的先后问题而产生矛盾。针对这个问题,盐阜抗日根据地也制定了可操作的办法:“原则上,党员干部要让群众,大家让小家,田多让田少。并酌量需要,先熟先割,当耘先耘,有时间性而同时需要者,则用抽签办法解决。”[3]互助合作开展以后,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提高,相对于个体经营模式,应对自然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吃饭问题关系到劳动的效率及农民的负担。传统社会,农民换工时伙食的好坏可能因雇主的经济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或者干不同的农活因体力消耗不同而需要提供不同的伙食。盐阜抗日根据地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规定了吃饭的办法。“农闲时期做翻喊,扛黑田、开荒、戽鱼及各种副业等,因是冬荒春荒期间,集体吃饭困难,就采用各人回家吃饭办法。在农忙时,为着加强农作速率,就要集体吃饭,在哪家做工,就集体在哪家吃饭,大家既一起互相帮助做工,吃的好坏就没有多大关系,富户做好点的饭吃,穷户吃坏一点,大家要原谅。”[3]

五、互助合作的意义

(一)推动了生产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

阜东县的合作社1943年业务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春荒时收购土布(海门及本地织土布厂)计八千五百六十五匹,价值二百二十万元。春荒时先后运粮计二十三万斤(主要是小麦),约值九十余万元。供给各单位机关鞋子一万三千五百四十余双,单衣棉衣计三千七百七十余套,布袜一千三百四十五双,毛巾一千三百二十四条,纱布一百十六匹,以上各物总值二百二十四万余元。”[9]

射阳县民兵创办的粮食合作社通过孵鸭养鸭增加财富。“粮食合作社于农忙时停止,即将资本转为经营孵鸭养鸭事业,四月开始孵鸭(坑坊),能做二个月,除出壳小鸭外,盈下一部分小鸭分给农民家属私人养,每家十只至卅只,并把最后两次小鸭留下来给各保民兵小组集体养,每组□百只至一千只。”[4]通过互助合作,乡村中的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等资源被更加有效地配置,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调整了农村中的生产关系

互助合作运动开展以后,对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通过合作,筹集了资金,使先进的生产工具可以得以置办,土地与劳动力得到合理的搭配,耕畜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户之间在互助劳作中相互交流生产经验,提高了生产技术。兴家计划的制订及副业的开拓,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报酬,劳动积极性得以提高。

1.调剂了劳动力

农村中的雇佣关系非常普遍,在传统社会,雇主与雇工之间存在激烈的博弈。而在换工小组内,规定了适当的工资额,固定了雇佣关系,并可以调剂劳动力,对雇主和雇工都有好处。

2.调剂了牛力余缺

贫农缺乏耕牛,借不到牛,就会错过耕种时机,使农产品减收,甚至荒废田地。互助组建立后,可以按照乡村惯例,规定一定的牛力、人力交换比例,实行人工与牛工的交换。如果小组内牛力不足,还可以到其他剩余牛力的小组进行交换。

3.调节了租佃关系

由于盐阜区未经历土地革命,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存在明减暗不减的现象,或者减租后,地主拒绝施肥,造成产量减低。单个的农户无法与地主对抗,而农民参加互助后,在与地主的斗争中增加了筹码。“租佃户参加生产小组后,在其劳动互助和按家计划中,揭穿明减暗不减的现象,租佃户自觉有减租的力量和可能,彻底减租就提高生产热情。”[3]地主虽不能参加换工小组,但看到增产有了保证,也愿意在农、副业生产上投资。

(三)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劳动观念,减轻了人民负担

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互助合作运动的过程中,不仅有政策、有制度、有机构,更为重要的是派遣了大批干部深入基层,扎根乡村,并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劳动模范。射阳二区群策乡一个村的农救主任李哲夫也制订了按家计划,并参与互助合作劳动。他的家庭计划是:“五口人,稻麦田十二亩四分;哲夫参加天香馆合作社,赚钱回来做购油盐杂用;大儿容根,马上学会织布,赚到自己五个月吃粮二百五十斤及短褂裤两套,并参加换工小组,换回三十个短工。媳妇到纺织合作社学会穿扣,也要赚到自己五个月吃粮二百五十斤及短褂裤两套。女儿要学会纺纱,每日纺三两。二儿容正,读书,放学回家后要喂猪鸭,扫地下泥尘,做肥料,割草,给猪做粪……所赚之钱,给他购买书籍纸笔之用。”[4]基层干部既是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也是乡村社会的一员。他们通过参加互助合作,加深了对政策的理解,为普通民众树立了榜样,解决了干部经费的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使党政民关系更为融洽。

注释:

①盐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41年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下辖盐城县、盐东县、阜宁县、阜东县、建阳县、涟东县、淮安县、射阳县、滨海县等县级政权。

②阜宁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阜宁文史资料(第五辑)》,内部编印,1990年,第150-151页。

猜你喜欢
盐阜贫农互助合作
盐阜民歌研究*
宋公堤,盐阜大地上的历史传奇
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
参观盐城泰山庙重建新四军军部旧址
黑岛传治为贫农发声
热爱合作?快乐习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幼儿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贫下中农最干净
一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