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家校联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C大为例

2021-02-11 05:57黄小云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家校微信家长

黄小云 周 婷

(1.长江大学教务处 湖北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以共同育人为目标,家校进行联系可以形成强有力的安全防线和教育合力,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联系方式,让家校联系更方便更快捷。本研究在调查C大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家校联系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大学生家校联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

以C大学生家长为被试对象,以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302份,删除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1285份,有效率98.69%。

数据分析

被试对象基本情况。通过数据分析,调研家长分布在湖北、广东、浙江、河北、江西等31个省份,其中湖北家长占比51.75%,其次是广东(5.53%)、浙江(4.05%)。家长年龄分布在38-65岁间,跨度较大,中间大,两头小,主要人群为40-50岁家长。90.19%的家庭结构完整,9.81%的家庭单亲、离异或者重组。各年级家长占比分别为44.05%(大一)、18.91%(大二)、22.96%(大三)、14.09%(大四)。

新媒体使用方式。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家长经常使用微信(98.60%)、腾讯QQ(14.79%)、今日头条(13.93)、抖音(13.07%)等APP。34.79%的家长一天中使用手机1-2小时,37.51%的家长一天中使用手机3-4小时,27.70%家长每天使用手机4-5小时甚至更长时间。82.88%的家长最喜欢通过微信(包括语音、视频通话)联系孩子。

家校联系的认识和意愿。对于是否有必要进行家校联系,83.81%的家长认为“非常必要,家校联系能促进学生发展”,14.71%的家长认为“有些必要,有问题就需要联系”,1.48%的家长认为“不必联系,学生在校由老师负责”。

通过家长是否主动联系孩子和老师以及联系的频率来分析家长家校联系的意愿。83.97%的家长会主动联系孩子。82.33%的家长知晓老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其中73.06%的家长有事才联系,没事不联系。家长联系的对象包括辅导员(76.19%)、班主任(38.13%)、专业课教师(3.66%)、学校领导(2.33%)或其他人员(9.81%)。

家校关系和家校联系领域。从家长意愿来看,大部分家长有事才联系,没事不联系,不少家长从未联系过学校。从学校的主动性来看,53.7%的家长认为学校有事才联系,29.03%的家长认为学校基本不联系。

在家校联系领域上,家长一般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业情况、人身与财产安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综合能力发展;在家长眼中,学校老师会和家长沟通学业问题、发展性问题、心理问题、违纪违规、资助问题。

表1:您认为影响家校联系效果的原因有哪些?百分比(N=1285)家长层面家长自身认知不够47.24%家长依赖老师31.91%家长生活忙碌无暇顾及31.60%学生不愿家校联系5.76%老师层面教师工作量大有心无力13.93%教师缺乏交流技巧1.32%学校层面学校忽视沟通的双向性21.63%学校缺乏指导7.86%社会层面社会上忽视高等教育中家校联系的重要性20.70%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13.54%

表2:您希望通过哪些方式促进家校联系?百分比(N=1285)学校定期反馈学生在校情况69.49%搭建“高校-家庭-教师-学生”家校联系平台55.49%学校定期开展家校联系会议37.04%家长参与校园活动32.14%学校定期开展家长教育培训26.15%成立家委会,参与学生管理与教育,提供服务23.66%

家校联系效果与评价。家长对于当前大学生家校联系的效果评价,良好、较好、一般、较差各占38.68%、24.20%、30.82%、6.3%。存在以下问题:家校联系次数较少(55.72%)、家校双方认识不够(46.85%)、家校联系方式和内容单一(18.21%)、现状与家长期望差距过大(9.49%)、家校双方消极参与(8.02%)、家校联系途径表面化(7.7%)、家校双方地位不平等(1.63%)。表1和表2分别是家长视角下影响家校联系的原因和促进措施。

结果与讨论

家校联系主体基本情况。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结构的家长,均是家校联系的主体,父母是否关心孩子与地区、年龄、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等因素没有明显相关。84.20%家长在40-50岁之间,少数家长在60岁以上,9.81%的家庭单亲、离异或者重组。面对这样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者父母高龄的群体,学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给予恰当的支持。新生年级的家长参与问卷的积极性更高,学校要尽早与新生家长建立长期的密切联系。

新媒体使用方式。98.60%家长经常使用微信,82.88%的家长最喜欢通过微信(包括语音、视频通话)联系孩子。由此可见,微信是家长最常用的应用,开展以微信为平台的家校联系非常满足家长的需求。以微信为平台,发布通知、开展培训和会议、信息统计,利用公众号推文或一对一的即时沟通,让家校联系更加便捷和紧密。有的家长喜欢短视频,学校应抓住家长这一用户群体,利用抖音短、微信进行宣传,无形中提高家长对学校的认知。

家校联系的认识和意愿。83.81%的家长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家校联系,少数家长则认为没必要联系,由此可见少数家长对家校联系缺乏科学的认识。大部分的家长知晓学校老师的联系方式,也会主动联系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校领导都是家长联系的个体,而辅导员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一方面,辅导员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掌握学生动态;另一方面,要做好家校联系的协调者,让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充分融入家校共育的氛围,这样既分工又合作,让家校联系更高效,也避免辅导员家校联系的疲劳化[2]。

家校关系和家校联系领域。家校联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73.06%的家长有事才联系,没事不联系;从学校的主动性来看,仅有8.09%家长认为学校经常主动联系,其余则认为学校偶尔才会主动联系、有事才联系或者从未联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家校联系停留在“有事才联系”的层面。在家校联系领域上,家长偏向于学生发展导向的家校联系,而学校偏向于学生问题导向的家校联系,二者存在一定差异。

家校联系效果与评价。社会上普遍认为,学生到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实际上新媒体的大众化、普及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崭新而特殊的阶段,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前,仅有38.68%的家长认为当前家校联系的效果良好,很多家长认为当前家校联系存在次数较少、认识不够、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大学生家校联系,是提升家长满意度和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

建议与对策

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家校联系工作机制,加强指导,保证家校联系的规范性与持续性。第一,确定工作职责,让家校双方既分工又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将促进家校共育纳入教师发展体系,为教师提供家校联系相关培训,提升沟通技巧,进而提升教师的胜任力[3];第三,确定科学规范的流程和内容,让家校联系更具操作性;第四,打破家长个体和教师个体间的微观层面家校联系,丰富新媒体工作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开展宏观层面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如抖音短视频、公众号推文,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家长多方位多层次深入了解学校;第五,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家校联系平台,共同参与,协同育人。

教师层面。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是家校联系的主要力量,在家校联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教师要重视家校联系中的“双主体”功能,注重培养家长家校联系的意识,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4];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家校联系素养,掌握沟通技巧和沟通策略,面对家长时要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适当说明、适时反馈、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有礼有节;第三,建立动态学生信息档案和数据库,做到“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因材施教,精准指导;第四,以家长需要为视角,充分考虑不同家长的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如规政策解读、学业反馈、及时发布通知(开学、考试、放假、重大活动等)、重点关注学生帮扶、危机干预等;第五,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做好家长的思想教育,打破时间和地域壁垒,营造平等交流、和谐友善的互动氛围。

家庭层面。大学阶段由于地域和时间限制,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因此家校联系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家长要准确把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在关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培养发展不仅仅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要不断强化自身责任,积极主动和学校建立联系;第二,充分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运行机制,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实现家校互补;第三,辅助学生、尊重学生,理解、信任、支持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为目标,和学校一起建立和谐的互动机制,完成育人成才任务。

学生自身层面。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要注意审视周围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脚踏实地学习知识和技能。面对学校和家长,学生要做好双方信息的传递者。要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在情感上关心父母感恩父母。遇到疑惑时,及时与老师、父母沟通。面对困难时,要及时求助。

猜你喜欢
家校微信家长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微信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信
微信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